1 / 32

十二年國教 - 免試入學

十二年國教 - 免試入學. 志願選填座談. 進入 基北區免試入學 選填志願網站→ 填志願及查序位. 選擇 報名身分. 個別序位 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 國中教育會考成績. 多元 學習 表現 積分. 個 別 序 位. 免試: 5 月 17 、 18 日 基北區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 ( 總分 90 分 ). 第一順次 : 總積分 亦即 志願序積分 + 多元學習表現積分 + 國中教育會考積分 ( 最高總分 90 分 )

roary-kirk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十二年國教 - 免試入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 志願選填座談 改自陳裕宏(木柵高工教務主任)/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 進入基北區免試入學選填志願網站→填志願及查序位進入基北區免試入學選填志願網站→填志願及查序位 選擇 報名身分

  3. 個別序位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 國中教育會考成績 多元 學習 表現 積分 個 別 序 位

  4.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5. 免試:5月17、18日基北區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總分90分)免試:5月17、18日基北區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總分90分)

  6. 第一順次:總積分 亦即志願序積分+多元學習表現積分+國中教育會考積分 (最高總分90分) 第二順次:多元學習表現積分 亦即均衡學習積分+服務學習積分(最高總分30分) 第三順次:國中教育會考積分 (依序為1.會考積分總分(最高總分30分) 、 2.國文積分、3.數學積分、4.英語積分、 5.社會積分、6.自然積分、7.寫作測驗級分) 第四順次:志願序積分 (1 ~ 10志願從30到21分,11~20志願積分同為20分, 21~30志願積分同為18分) 比序方式(共22項)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7. 志願選填考量的因素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8. 問題:如何填免試志願序(不能浪費志願序分數)問題:如何填免試志願序(不能浪費志願序分數) • 過去依學校排名依序填志願的方法, • 絕對不可以 • 例如,甲乙兩生成績差不多,依落點評估,約在第四排名學校,兩人填志願序方法: • 排名一二 三 四 五 • 甲 1(30) 2(29) 3(28) 4(27) 5(26) • 乙 1(30)2(29) • (那怎麼判斷第一志願要填在那裡?)

  9. 因此 • 落點的評估很重要 • 自已的成績應在那些位置的學校?

  10. 自己的會考成績落點(換算成PR) 參考選填志願學校聲望(如過去PR) 對照前兩項,就可概估出 自己大約的落點學校有那些 志願選填考量的因素 前10志願遞減1分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11. 怎麼選學校(續) 選校三部曲 第一部曲--列表:列出學校清單 第二部曲-- 篩選:運用「刪除法」聚焦 1.刪除「上不了」的學校(含因性別、限制)和「不想念」的學校 2.參考自己的落點,及各校過去聲望(如pr值),選擇約30所有機會上 的學校 3.依志願、距離遠近(交通便利)、招生名額、興趣專長(如職業類科) 等…. 第三部曲-- 排序:討論調整已列入志願學校的順序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12. 其它考慮因素 (如何對自己落點附近的學校進行排序) 1、招生學校的影響(學校聲望、升學就業情形、學校特色、新聞媒體、師資設備) 2、距離(就近入學、或交通方便性、或須住校) 3、同學、學長的影響 4、家人期望 5、就讀學校老師(導師、輔導人員、教務處)的建議 6、限制條件(門檻):如性別(男生、女生) 7、個人因素:各學科能力表現、興趣性向、生涯規劃、社團或專長、學習方式或習慣 8、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如學雜費 志願選填考量的因素

  13. 接近落點學校—選擇 • 填志願序時 • 建議填在自己評估的落點附近 • 第一志願的選擇很重要(因為能拿滿分,30) • 其他志願可「依序」,也可考量「跳填」方法(因為每選一個,志願序就少1分): • 例如,甲乙兩生成績差不多,兩人填志願序方法: • 排名○○ ○ ○ ○ • 甲 1(30) 2(29)3(28)4(27)5(26) • 乙 1(30)2(29)3(28)

  14. 因此 • 除考量自己的落點外, • 可以考量: • 就近入學(尤其志願差不多的學校)

  15. 落點分析的參考策略 (純參考)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16. 落點分析的策略 第一式:參考往年各校(科)的最低錄取分數 ¥最低錄取分數是該校(科)最後一名學生的分數,非所有學生的分數 ¥只有登記分發的最低錄取分數可以比較,免試入學、申請入學因另 有特別條件加分、加權計分,故無法比較 ¥困難:非熱門科系落差很大 ¥缺點:1.採用絕對分數計分時,會受到題目難易度直接的影響 2.採用相對分數計分時,也受到報名人數的影響 3.十二年國教第一年,沒有歷史資料可供參考 第二式:參考往年學生表現 ¥基本假設:如果沒有外在特別的因素影響,本屆學生的表現接近 往年 學生的表現水準 ¥缺點:受到少子化的影響,除了前幾志願外,各校的錄取分數逐 年降低,而且越後面的學校落差越大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17. 落點分析的策略 第三式:累計排名法 ¥原理:運用個人排名及各校(科)招生人數來推估,假設每個人選填 志願的思維是一致的,便可依招生人數的多寡來預測錄取 結果(例如:預估102學年度建中錄取PR97的學生) ¥困難:難以掌握的因素-每個人選填志願時的思考模式不同,故落 點分析無法100%正確 ¥校(科)的招生名額多,預測較不易失誤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18. 職校:怎麼填志願(一校多科時)? • 重點是先選校、再選科 • 只有錄取和不錄取,也無「備取」機制 • 選填志願的原則 • 1.選大學校(方便轉系或轉科) • 2.選有特色的學校 • 3.不想念的學校一定不要選,免得萬一上了還得煩惱要不要去報到 • 第一部曲--列表:列出學校清單 • 選出1個學校 • 第二部曲--篩選:刪除不唸的科別 • 第三部曲--排序:排出志願的順序 • 運用網路選填志願、登記志願參考表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19. 職校:怎麼填志願(多校多科時)? • 選校又選科 • 選填志願的原則 • 1.最有希望錄取的學校就是第一志願 • (志願要算分數),兼顧成績和招生名額 • 2.先上再說(大學、四技科大繁星推薦的入學方式有利於社區高中) • 3.志願要填滿(免試入學可填30個志願學校,最多可有數百個志願) • 第一部曲--列表:列出學校清單 • 第二部曲--篩選:刪除不唸的學校或科別 • 第三部曲--排序:排出志願的順序 • 同一學校的不同科別,當志願序連續選填時,志願序績分均相同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0. 志願選填策略 • 第一次免試入學:儘量利用模擬志願選填期間,完成志願選填的動作 • (務實選填,至多30個志願),正式志願選填期間再 • 上網調整志願序 • 第二次免試入學:儘早完成志願選填的動作(務實選填,至多30個志 • 願),特招放榜後再上網調整志願序。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1. 查榜不塞車 集體報名的學生和家長、老師… 到畢業學校看榜單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2. 敬請參考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3. ?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4. 我要考特招嗎? • 自己應有的落點可在特招學校中,但 • (1)免試考不好 • (2)一免未錄取「合理志願序學校」 • (3)國英數還不錯 • 但建議 • 一免仍先「依會考的PR值」填較可能上的志願(雖自己不滿意),如不報到(為參加特招的人多留一個「位置」),再考特招 • (提醒:會有風險,特招會更好?)

  25. 基北區 特招 • 高中約24所,近6000人(8%) • 高職約16所,約800人 • 免試 • 約75,000人

  26. 但強烈建議 • 如果一免上政附,務必報到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7. 問題:特招錄取要報到嗎? • 特招填志願依過去的經驗依序填即可。 • (一)同樣評估錄取學校是否為自己的「合理落點」 • (二)評估特招錄取的學校,有比之前「未報到」的免試學校好嗎? • (三)評估免試開出的缺額(有許多是當時參加特招學生所留的「位置」),再判斷特招如不報到,而參加後續的二次免試,是否更優 • (四)再決定 • 但提醒:會有風險

  28. 分享與建議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29. 要先了解風險 錄取但沒有報到? 先卡位? 參加第一次免試:錄取而不報到(卡位)→名額回流至二免 參加特招:錄取不理想的話,放棄錄取,回頭再 參加第二次免試 ※可能會更好,但有風險 第二次免試的機會更好(但不知有多少人會佔位置)?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30. 給全校排名前3%的建議 目標:以考上建北學校為例 招生總名額:建中1,040人+北一女888人,合計1,928人,占基北 區國中畢業生人數74,112人的3%(亦即, PR97以上的學生,有機會錄取) 策略:以特色招生(國英數強時)考試入學為主 分析:免試入學名額:建中277人+北一女222人,合計499人,占基北 區國中畢業生人數74,112人不到1%(亦即, PR97以上的學生,只有1/3的機會可透過免試入學錄取第一志願) 預估4科A++,作文6級分(網路新聞預估) 加強準備特色招生學科 國文一(閱讀理解)、英語、數學3科 題目難易適中(難度0.7),與基測的中間偏易(難度0.5)有別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31. 給全班前三名的建議 目標:以考上前三志願的學校為目標 招生總名額:建國高中1,040人+北一女888人+師大附中1,008人+ 成功高中866人+中山女中858人+政大附中138人+松 山高中760人,合計5,558人,約占基北區國中畢業生 的7-8%(亦即, PR93以上的學生應可錄取前三志願) 策略:抱著嘗試的心理參加免試入學,主力放在特色招生考試 分析:免試入學名額:建國高中277人+北一女222人+師大附中458人 +成功高中217人+中山女中215人+政大附中58人+ 松山高中456人 ,合計1,903人,約占基北區國中 畢業生的2-3% (亦即,PR93以上的學生,只有1/3的機會透可過免試入學錄取前三志願) 預估免試入學基北區「5 科精熟」且「寫作測驗5級分以上」者有 3,500人, 故須再進行第五順次比序和第六順次比序才能錄取 前三志願 ,免試入學無法全部錄取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32. 給以考上高中為目標的建議 目標:錄取高中,公立學校優先 1.五大學科中(國、英、數、社、自),最好不要有任何1科學不 來,否則上了高中會很辛苦,也不容易考上頂尖大學(臺、清 、交、成、政、中央、中興、中正、中山等校) 策略:以免試入學為主(慎選志願),特色招生也可以嘗試看看 預估臺北市社區高中總招生名額:合計6,061人 前三志願*1/2(2,757人)+社區高中*3/4(4,545人)=7,302人,約占臺 北 市國中畢業生的26.65%(亦即,PR75以上者應能適應 高中的學習方式和內容,當然,選讀技職教育也沒有問題) 志願選填適性輔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