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病例讨论二

病例讨论二. 第二组成员 : 杨文鹏 杨怡春 李彦冲 岑礼燕 黄志成 赵继匡 赵善飞 曾丹凤 袁柏祥. 最初的诊断是什么 ? 根据是什么 ?. 本病诊断为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热症 . 根据 : 1. 肥达试验 : 入院时肥达氏试验结果为:

rodn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病例讨论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例讨论二 第二组成员:杨文鹏 杨怡春 李彦冲 岑礼燕 黄志成 赵继匡 赵善飞 曾丹凤 袁柏祥

  2. 最初的诊断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 本病诊断为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热症. • 根据: • 1.肥达试验:入院时肥达氏试验结果为: T0 1:160,TH 1:80,PA 1:20,PB 120,提示“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 .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为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提示“O”抗体和“H”抗体均明显增高,具有诊断价值,而且效价逐渐升高 ,两次肥达反应结果提示伤寒沙门菌感染 .

  3. 2. 高热,呈稽留热(伴呼吸过速),相对缓脉。 • 3.消化系统症状:舌尖红、舌苔黄厚,腹胀、腹痛,便秘,不思饮食,全身乏力。 • 4.神经系统症状:伤寒内毒素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障碍(重听) • 5.肝脾肿大,质软,有轻度触痛 • 6.皮疹:玫瑰疹,压之退色 • 7.血常规:白细胞数偏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4. 伤寒沙门菌 并发症 小肠 肠系膜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 胆囊 肝、脾、骨髓 内巨噬细胞 初次菌血症 二次菌血症 典型症状 肠热症的发病机制

  5. 血培养阴性的可能原因 • 病例中提及病人用药不详,如果病人在发病初期曾使用大量抗生素,则可能导致血培养阴性。 • 沙门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虽可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但在机体内多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细菌能在吞噬体中生存和繁殖。血培养阴性有可能是因为沙门菌躲进了巨噬细胞内而检测不出 。 • 细菌数目少于一定数量,在血培养中就检测不出来,导致结果为阴性。 • 机体有免疫缺陷病,或机机反应性极弱等原因,抗体效价可以很低,甚至为阴性结果。

  6. 病原学检查 • 标本:肠热症因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标本。第1周去外周血,第1~3周取骨髓液,第2周取粪便和尿液。胃肠炎取粪便,呕吐物和可疑食物。 败血症取血液。 • 再进行分离培养。

  7. 两次肥达试验结果不同提示的问题 • 正常肥达试验结果为:TO>=80,TH>=160 • 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1:160,THl:80,若O抗体高,H抗体不高,提示处于伤寒感染早期。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1:640,TH1:640,效价比是原来的4倍,提示病人处于恢复期。

  8. 其它辅助检查 • 被动血凝试验(PHA) • 对流免疫电泳(CIE) • 协同凝集试验(COA) • 免疫荧光试验(IFT)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DNA探针(DNA Probe) • 聚合酶链反应(PCR)

  9. (1)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假阳性率5%左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患者的检出率为89.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1)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假阳性率5%左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患者的检出率为89.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 (2)对流免疫电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操作简便,便于基层推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同作者报道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 (3)协同凝集试验(COA):利用金葡菌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与抗体IgG的Fc段结合的原理,先用伤寒抗体致敏带有SPA的金葡菌,然后与抗原发生反应,本试验的阳性率在81%~92.5%,特异性为94%~98%,一般来说,其敏感性高于CIE,而特异性较CIE差。

  10. (4)免疫荧光试验(IFT):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140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134例(95.7%)阳性;394例对照者仅4例(1%)假阳性,目前有关本法的报道尚少,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和其它沙门氏菌感染是否会影响本试验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4)免疫荧光试验(IFT):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140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134例(95.7%)阳性;394例对照者仅4例(1%)假阳性,目前有关本法的报道尚少,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和其它沙门氏菌感染是否会影响本试验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的基本原理是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用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Vi抗原,灵敏性达1ng/ml,高于CoA法9100ng/ml,并可检测到1∶1024稀释后尿液中的Vi抗原。国内、外用ELISA检测过临床标本中的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检测抗原的不同而异,多数在80%以上。杭州鲍行豪等应用ELISA同时检测IgM和IgG抗体,LPS-IgM-ELISA的敏感性为91.38%,特异性为99.02%,LPS-IgG-ELISA分别为93.1%和98.02%,在伤寒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

  11. (6)DNA探针(DNA Probe) 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 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6)DNA探针(DNA Probe) 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 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  (7)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它能在数小时内在体外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万倍,检出率较DNA探针高100~10000倍,国外Jae HS等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伤寒菌,特异性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现产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是提高准确度的关键。 

  12.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