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地理高考命题分析

地理高考命题分析. 开放性试题设计. 一、高考真题再现. (2010 年新课标文科综合 ) 37 . (20 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 的适养温度为 20 ~ 30℃ ,生长周期约 l 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 20 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 2000 年与 2007 年桑蚕茧产量 ( 产量大于 0.1 吨 ) 的省区分布。 (1) 据图简述我国 桑蚕 养殖业 的发展特点。 (8 分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理高考命题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理高考命题分析 开放性试题设计

  2. 一、高考真题再现

  3. (2010年新课标文科综合) 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 养殖业的发展特点。(8分)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 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 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 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

  4. 答案: 37.(20分)(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8分)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8分)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2分)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2分)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2分)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6分) 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6分)

  5. (2011年新课标文科综合) 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万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中间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6.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2分)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4分)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4分) (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 答案:(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2分)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2分) 水坝修建以后,水逐渐变淡(改善)。(2分)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3分)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3分)

  7.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8. (2011年新课标文科综合) 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

  9. 答案: 37.(18分) (1)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2)举例。优势条件。(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10. 二、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11. 近几年,特别是新课改以来,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立意,开放性试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往那样靠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课本知识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考的要求。近几年,特别是新课改以来,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立意,开放性试题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往那样靠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课本知识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考的要求。

  12. 开放性试题是与封闭性试题相对的、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结论的一种试题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的种种不足,特别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封闭性试题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开放性试题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理念,在新课程的模块学业评价中应提倡适量使用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是与封闭性试题相对的、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结论的一种试题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的种种不足,特别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封闭性试题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开放性试题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理念,在新课程的模块学业评价中应提倡适量使用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弊病在于其评分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随意性。

  13. 开放题的特征很多,如条件的不确定性,它是开放题的前提;结构的多样性,它是开放题的目标;思维的多向性,它是开放题的实质;解答的层次性,它是开放题的表象;过程的探究性,它是开放题的途径;知识的综合性,它是开放题的深化;情景的模拟性,它是开放题的实践;内涵的发展性,它是开放题的认识。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问题能形成考生积极探究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14. 三、开放性试题的类型

  15. 题型1 条件开放型 条件开放探索题的明确特征是缺少确定的条件,问题所需补充的条件不是得出结论的必要条件,所需补充的条件不能由结论推出。 或者考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条件作答。

  16. “拉萨”其义为“圣地”、“佛地”。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不胜枚举的文化古迹,赋予了拉萨旅游独特的地位,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旅游爱好者。 请设计一条自驾游路线,在夏季从西藏周边省级行政中心到拉萨。写明起点终点;沿途能看到什么自然景观?遇到哪些自然困难?

  17. 读“我国42°N植物水平分布的东西变化和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附近地区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多种,写出其中一种并说明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18. 3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图18,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3分)(2)以甲、乙、丙任意一个城市为例,说明其对外开放的主要区位优势。(3分)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3)说明喀什与其他经济特区相比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3分)3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图18,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3分)(2)以甲、乙、丙任意一个城市为例,说明其对外开放的主要区位优势。(3分)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3)说明喀什与其他经济特区相比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3分)

  19. 26.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上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20. (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1分)第Ⅲ阶段:向东(1分)(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1分)第Ⅲ阶段:向东(1分)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1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1分) (3)1948—1958年阶段:政治中心的确立;(1分)医疗条件的改善;(1分)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人口自然增长量大。 1998—2008年阶段:就业机会多;(1分)经济收入高;(1分) 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1分)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每点1分,任答出其中3点得3分)。

  21. (1)依据图7,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2分)(1)依据图7,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2分) (2)说出图7、图8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 (3)1948—1958年和1998—2008年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3分) (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3分)

  22. (1)以农牧业过渡带或绿洲地区为例,阐述人口增加导致荒漠化加剧的演变过程。(8分)(1)以农牧业过渡带或绿洲地区为例,阐述人口增加导致荒漠化加剧的演变过程。(8分) 答案:农牧业过渡带: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过度开垦使得土地退化;草场面积缩小,牧场超载,荒漠化加剧。(8分) 或答:绿洲地区: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过度开垦和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荒漠化;人口增长导致薪材需求增加,滥砍乱伐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加剧荒漠化。(8分)

  23. 围填海前 围填海后 海 湾 大堤 山地森林 海滩 湿地 填海采石场 2km 0 2km 填海区 图6 (2009年高考海南卷第21题) 2l.图6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并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0分) 审文字和示意图材料 关注比例尺 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2分)(答出三项即可得2分) 负面影响及对策:(8分)(选任何一项变化,负面影响答对得4分,对策答对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24. 题型2 结论开放型 给出问题的条件,让解题者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现多样性,或者相应的结论的“存在性”需要解题者进行推断,甚至要求解题者探求条件在变化中的结论,这些问题都是结论开放性问题。它要求解题者充分利用条件进行大胆而合理的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类题主要考查解题者的发散性思维和所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2009年高考宁夏卷第37题) 37.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审文字和区域地图材料 选①(计0分) 选②或③(3分)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2分) 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3分)(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2分) 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2分),且投入较少(2分)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区。(6分)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开放性设问!!

  26. (3)“海水西凋”颇有争议,到底是神话臆想还是泽被后世的跨世纪工程,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12分)(3)“海水西凋”颇有争议,到底是神话臆想还是泽被后世的跨世纪工程,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12分)

  27. (3)该国西北部的莫西卡利地区计划发展为区域性第一电子工业园,你认为是否合理? 请从地理学的角度简述理由。(6分)

  28. (3)合理。(2分)理由:这里紧邻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市场广阔。(任意答出两点得4分)不合理。(2分)理由:电子工业的核J时胖握在少数发达国家;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任意答出两点得4分) (仅答合理或不合理不作解释不给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9. 36.(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贷记卡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干渠总长达1277公里。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湖北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材料二: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36.(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贷记卡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干渠总长达1277公里。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湖北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材料二: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30. (1)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为什么要沿太行山麓修建?。(6分)(1)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为什么要沿太行山麓修建?。(6分) (2)评价南水北调对华北平原的意义。(12分) (3)有人建议南水北调工程线路有些地段采用管道输水,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8分) 36.(26分) (1)总干渠位于华北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受益范围大;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可自流输水。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每点3分,任答2点得6分) (2)提供了新的水源,缓解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有利于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调节了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补充了地下水;改善了水质(调来的水泥沙含量少)等。(每点4分,任答3点得12分) (3)可行(2分) 节约土地;防止污染;减少下渗和蒸发;减少泥沙淤积等(每点3分,任答2点得6分) 不可行(2分)与渠道输水相比,采用管道输水的投资大,(3分)运行费用较高。(3分)

  31. 题型3 解题方法开放型 策略开放性问题,一般指解题方法不惟一或解题途径不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解题者不墨守成规,善于标新立异,积极发散思维,优化解题方案和过程。

  32. 题型4 评价开放型 根据考生答题状况,制定灵活的评分标准。

  33. (2004江苏卷)35.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200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81万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稳步推进。读图下图,并结合上述文字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20分) (2004江苏卷)35.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200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81万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稳步推进。读图下图,并结合上述文字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20分) 

  34. 答案: 35.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  自然资源: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平原广阔;河湖众多。  人力资源: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交通条件:有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运输方式齐全,交通便捷。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矿产、能源不足

  35. 右图中铁路Ⅰ沿线 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 达。当地人民在河流Ⅲ流 域内中游两岸开荒开展传 统粮棉生产,下游有许多 未充分开发的风景区,近 年来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B城市解放前以煤矿开采 为主要经济支柱,1955年 铁路Ⅱ延长铺设到C城市后B 城市经济结构开始转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时 代的发展,该城市却出现了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 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结合城市B经济发展过程, 为其城市经济发展和改造献计献策。

  36. 传统的评价方式答案如下: B城市从钢铁城市发展至今,环境污染严重(1分);调整工业结构(1分);调整经济结构或发展第三产业(1分);改变工业布局(1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1分)。对于题目采取简单化、标准化答案的做法将无法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区分开来。为了将题目的这种功能体现出来,我们可以将题目设计成开放性试题,能够在文字里找到两个信息点肯定比找到一个信息点层次高,能够在图上找到两个信息点并加以利用的层次肯定比找到一个信息点并加以利用的层次高,不应该拘泥于学生提出了几条建议,而是要着眼于他(她)是否会结合B城市发展过程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在高层次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学生可以抽象地总结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之路,重点讲述因地制宜原则。

  37. 开放式的评价方式答案如下: 1、第一层次(符合前结构层次):仅仅提出一个或两个建议,并没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例如:B城市要调整经济结构;B城市要治理环境。答案从何而来无人知晓。(1分) 2、第二层次(符合单一结构层次):在描述B城市发展过程中,着重分析某一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提出改造意见。例如:B城市是资源枯竭性城市,为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调整其经济结构,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2分) 3、第三层次(符合多元结构层次):在描述B城市发展过程中,着重分析某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提出改造意见。例如:B城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调整其经济结构,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B城市的环境差,加大环境治理力度。(3分) 4、第四层次(符合关联结构):在描述B城市发展过程后,可以就一至两个问题统一分析并提出改造意见。例如:B城市先前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后发展成为以钢铁工业为主要支柱的城市经济,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等等,需要改进的方有增加第三产业的权重,生产多样化工业产品等。(4分) 5、第五层次(符合扩展抽象结构)在描述B城市发展过程后,从理论的层面合理解析问题并提出建议。例如:B城市的发展过程再现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史,也说明工业结构的布局因素在历史时期的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变迁。B城市从以采掘业为主单一经济结构的城市发展到以重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是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是发展到以科技、市场为主导的布局方式今天,其单一的经济结构、高居不下的生产成本等略势就暴露出来了,我们应该就其工业布局、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改造力度。(5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