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演進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演進. 金融控股公司之定義. 金融控股公司 (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為一經濟個體,其存在目的為持有一群提供政府核准之金融服務業子公司之股權。這些金融服務業包括保險,證券承銷 ( 投資銀行 ) ,證券經紀 ( 及投資 ) ,銀行,財產管理。. 金融控股公司之由來. 1929 經濟大恐慌,引起金融體系潰敗。主因:銀行承銷風險證券。 1933 Glass-Steagall Act 禁止銀行從事證券相關業務。 1956 Bank Holding Company Act 明定銀行可以經營之業務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演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演進

  2. 金融控股公司之定義 • 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為一經濟個體,其存在目的為持有一群提供政府核准之金融服務業子公司之股權。這些金融服務業包括保險,證券承銷(投資銀行),證券經紀(及投資),銀行,財產管理。

  3. 金融控股公司之由來 • 1929 經濟大恐慌,引起金融體系潰敗。主因:銀行承銷風險證券。 • 1933 Glass-Steagall Act禁止銀行從事證券相關業務。 • 1956 Bank Holding Company Act 明定銀行可以經營之業務。 • 1998 Citigroup合併,促成了金融服務業法的誕生,從此以後金融集團企業就此產生。 • 1999 Gramm-Leach-Bliley Act 允許金融服務業結盟,合併經營。

  4. Gramm-Leach-Bliley Act 1999 • 取代 1933Glass-Steagall Act 。 • 允許金融服務業結盟,合併經營。 • 必須對存款戶築防火牆保護。 • 聯準局是主要管理機關。 • 金融控股公司不得投資非金融相關事業。 • 對消費者必須保護其隱私權。

  5. 為什麼組織金融控股公司? 主要理由 追求獲利 風險分散 有效運用資金 顧客需求改變 成長機會 科技進步

  6. 台灣之金融控股公司法 • 台灣之金融控股公司法在2001年十一月一日通過實施 • 政府通過台灣之金融控股公司法主要理由: • 因應WTO所做的調整 • 提供金融跨業經營之法源 • 減少本土銀行數目 • 政府通過台灣之金融控股公司法主要利益: • 在不同金融服務業間進行風險分散 • 提高資金運用效率 • 提供本土金融機構,在WTO體制下,進行國際競爭

  7. 台灣之金融控股公司法

  8. 台灣之金融控股公司法引起金融業整併風潮 • 台灣金融機構數目繁多,規模小,經營項目狹窄。 • 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後,小金融機構競爭困難 • 因此跨業金融機構之整併勢在必行

  9. 2001年台灣金融業概況

  10. 金控公司建立只是一個開始 獲利與成長才是台灣金融業永續成長之鑰 • 台灣金融業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只有2%,然而美國金融業之平均值超過11%, 台灣金融業仍有很大獲利改善空間。 • 雖然金控公司已經成立,並進行近一步之整合。台灣在金融業的結構調整仍有待加強。

  11. 國泰世華合併案

  12. 使用市場比較法(倍數法)評價 • 找出合適評價倍數,以及合適之參考群體。 • 將參考群體之評價倍數,加以平均,形成價值參考值 • 將企業的價值驅動因素(value driver),乘上價值參考值,得出參考股價

  13. 使用市場比較法(倍數法)評價可能缺失 • 找出合適參考群體過程困難。沒有兩家公司的特質絕對相等。 • 決定參考群體過程,過度主觀。 • 有些公司的價值倍數,可能異於同業平均標準

  14. 市場比較法 • 首先選出與目標公司類似的上市公司,以90年底上市的金融類股為基準,挑選與世華銀行市值淨值比相似的公司;據此選出交通銀行、台北銀行、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玉山銀行、富邦銀行及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六家 • 計算其三年平均的權益乘數與資本乘數,以估算世華銀行的合理股價。

  15. 本國銀行市值淨值比(世華與類似公司比較)

  16. 市場比較法(世華與類似公司比較) 世華與其他銀行的股價盈餘比與股價淨值比相近,但是股價營收比明顯高於其他類似銀行;另外權益乘數方面,世華股東權益稅前息前淨利比也遠高於其他同業

  17. 計算世華合理價格結果 由市場比較法估算結果得知,世華當時的合理股價約為23.31元, 與國泰世華宣布購併8月9日當天世華銀收盤價23.6元相近。

  18. 何種指標適合當金融業評價標準? • 合適指標: • 股價/盈餘 • 股價/淨值 • 較不合適指標 • 股價/營收:適合用於零售業 • Equity/EBIT:易受財務槓桿程度影響

  19. 綜效評估 • 綜效來源一:成本節省 • 綜效來源二:交叉銷售

  20. 成本節省 • 預期成果:共用專業人員、營業設備場所,共用集團客戶資料,促使各子公司資訊相互流通,能達到降低共同作業成本的綜效。 • 實現成果:2003年國泰世華銀行的費用率略微上升 • 原因: • (1) 國泰金由於客戶數眾多,資訊系統的整合工程浩大。 • (2)兩家銀行的業務重複性低,不大可能做出裁撤分行之動作,因此硬體方面節省有限。 • (3) 保證人事兩年內不會有異動,國泰銀與世華銀於2002年底合計員工數為3700多人,2003年底還增加至3854人。人力節省,在近期內無法顯現。

  21. 交叉銷售 • 預期成果:透過客戶資料庫的分析研究,瞭解客戶的需求。集團內如有完整的產品線,可方便服務的客戶,進而提高客戶忠誠度。 • 實現成果:國泰金客戶中目前擁有兩項以上子公司商品者約為6成,每個客戶平均擁有商品數為1.94個(其他金控資訊不足,僅知兆豐金約為1.5個)。 • 國泰金控客戶群數量金控公司中最龐大,國內每2個人就有一位是國泰金客戶,在此絕對優勢下,子公司之間跨業整合及交叉銷售成效備受矚目。

  22. 合併後各項財務表現 -- 營業收入

  23. 合併後各項財務表現 --營業費用率

  24. 合併後各項財務表現 --獲利表現

  25. 國泰金與其他金控公司的比較(2003年)

  26. 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 財富管理 • 證券商 • 承銷商 (投資銀行) • 大陸市場

  27. 國泰金控2002至2003年資產、營收、與獲利比重變化國泰金控2002至2003年資產、營收、與獲利比重變化 國泰金控2004年之財測中,國泰世華的預計稅後淨利為127億, 尚高於國泰人壽之101億,可見雙核心的效應將逐漸發酵。

  28. 金融控股公司趨近高獲利業務 Profitability versus Revenue Growth Compound Annual Revenue Growth Rate from 1995-2000 ROE Weighted Average from 1995-2000 Source: Lehman Brothers Research

  29. 金融控股公司趨近高獲利業務 高獲利業務為股東所創造之價值 Source: Lehman Brothers Research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