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 使我们大家在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领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 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创史作用等观点,以提高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 , 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sab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大家在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创史作用等观点,以提高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5.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6.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7. 1、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 •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  所指向的对象。 低俗! 漂亮!

  8. 2、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认识与被认识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客体 主体 基本的 首要的 实践关系 有用性 效益性 价值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9.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10.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人类与世界之间不断产生的客观矛盾,不断促使人类自身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11.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与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不断地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12.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通过实践,使得客体的属性及其本质得以充分暴露。 • 通过实践,才能使主体直接与客体相接触,实现认识的发生与升华。 • 从本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13.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即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

  14.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       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       东西。

  15.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两个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16.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严重缺陷的克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反映具有摹写性;二是反映具有创造性。

  17.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8.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 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 方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一)从实践到认识

  19. Can we believe our perception? How do we judge our perception?

  20.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21.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相互依赖、相互联结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某些特征

  22. 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 舍罕国王:当然可以……?! 来自感性认识 需上升为理性认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