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高中语文会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中语文会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张茂松. 一、试卷特色分析 二、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四、典型试题分析 五、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中语文会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中语文会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张茂松

  2. 一、试卷特色分析 二、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四、典型试题分析 五、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3. 2010年高中语文会考命题严格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会考标准》;命题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必修课程的语言文字运用、阅读和写作以及选修ⅠA的《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必修课程的命题立足于“共同基础”,注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而选修课程的命题则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兼顾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整份试卷全面地检测了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命题取材关注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增加了可读性和新鲜感。2010年高中语文会考命题严格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会考标准》;命题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必修课程的语言文字运用、阅读和写作以及选修ⅠA的《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必修课程的命题立足于“共同基础”,注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而选修课程的命题则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兼顾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整份试卷全面地检测了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命题取材关注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增加了可读性和新鲜感。 试卷的结构、形式与参考卷及题型例举基本一样,题型稳定。尽管与去年试卷相比,内容和形势稍有变化,然而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试卷难度系数与去年基本相等,总体上是难易程度适中,具有效度;从阅卷反馈的信息看,本试卷能较好地测定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具有信度。 试 卷 特 色 分 析

  4. (1)注重基础考查,坚持能力立意 今年的会考命题坚持“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依然保留了对大量的语言文字运用及基本知识的考查,要求默写的句子也都是应该掌握的、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如第一大题为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从字词的音形义、成语、语病、排序、修辞到对联、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论语》赏析、外国小说赏析、古诗词等,会考要求的知识点均有涉及,覆盖面广,重点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维度。这些选题既注重了必修课的“共同基础”,如音形义、成语、语病、古诗词赏析等传统题,又体现了选修课的多样性,如《论语》赏析、外国小说赏析等新试题样式。文言文阅读选用《始得西山宴游记》,考查了学生对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试 卷 特 色 分 析

  5. 卷 特 色 分 析 阅读部分的考查,在强调知识考查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如第二大题的现代文阅读,其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以新闻为语言材料,新鲜新颖;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名家的文化论著。两者都注重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等考点的考查;文言文阅读也考查了学生对作品形象、文意的理解分析以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第19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第16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第17、20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第21、25题对文章内涵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考查等,这些题目考查的都是阅读欣赏的基本能力。

  6. (2)保持题型稳定,体现人文关怀 整份试卷共五大题,32小题。试卷的结构、形式与参考卷及题型例举基本一样,题型与难度系数都与去年基本相等,并且增加了容易题的数量。难度系数在0.9—1之间的共10题,其中第1、15、18、19题都在0.95以上。选择题在总量上有25个,实用类文本阅读题3个,论述类文本阅读题3个,文言文阅读题4个,均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而主观阅读题仅3个简答题。大量的客观题,节省了阅卷时间,使评价标准客观、科学,且降低了考查的难度。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材料节选自必修二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阅读材料比较好懂,试题的设问清楚明白,题目不太难,得分率约为0.80。今年试卷的默写题是六句选做四句,不同于以往的仅限所给的四句作答。学生有了挑选的余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 试 卷 特 色 分 析

  7. 课程的“自主”原则,并且这六句皆为古代名句,也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背诵的句子,实实在在地降低了难度,绝大部分学生都拿了满分。今年作这样的调整显然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和老师都比较欢迎。课程的“自主”原则,并且这六句皆为古代名句,也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背诵的句子,实实在在地降低了难度,绝大部分学生都拿了满分。今年作这样的调整显然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和老师都比较欢迎。 为了涵盖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有关内容,试卷力求向《论语选读》和《外国小说欣赏》延伸。根据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模块的内容确定了相应的考查内容,如第13题“对《论语》章节的理解”、第14题对《清兵卫与葫芦》有关语段的理解与分析等。理论上《论语选读》应侧重考查学生自主理解文化论著的内涵,《外国小说欣赏》应重点考查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但今年试卷继续采用客观题的考查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为了降低难度,体现会考特点,彰显人文关怀。 试 卷 特 色 分 析

  8. (3)引导关注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无论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还是语言运用的考查上,都体现了一个“热”字——关注热点,关注生活。比如第4题成语运用和第5题语病辨析的选材涉及国际金融危机、上海迪斯尼乐园、杭州湾跨海大桥、魔术表演等热点话题,而考查的内容也是平时学生容易弄错或混淆的。又如实用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十问中国动漫》,紧贴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考查语文学科对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和对文意的理解的基础上,体现了命题者对文化热点的关注,对学生审美价值的有意识引导。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名家的文化论著研读,所提及的“浙江新文学作家群”与考生生活的地域密切相关,列举的历代文人也是学生熟悉的。看得出,命题者希望语文试卷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语文 试 卷 特 色 分 析

  9. 知识点,更希望学生在阅读试题的过程中就能得到文化熏陶。第31题语言运用题为问卷调查,与必修三课后练习中的“积累与运用”直接关联,是对课后习题的拓宽和延伸,书上对“问卷调查”以及如何撰写问卷调查的标题和前言等内容作了详细地介绍,试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课后练习,体现了新课程的多样化。同时“网络语言”也是考生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做这样的调查问卷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改变了以往常见的话题或命题作文形式,采用了命意的方式,要求根据材料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应该说难度适中,学生有话可说,文章有真情实感。 试 卷 特 色 分 析

  10. 今年共有11个市的623所学校,276156名考生参加了201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会考,平均分为76.74,A等比例25.08%,B等比例31.14%,C等比例41.16%,E等比例2.63%。 表1 各等第切分线、人数及比例统计表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11. 表2 各市比较分析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12.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表3 温州市在全省位置

  13. 表4 全省平均分、A等率、合格率前10名县市区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14. 表5 平均分后20%的学校数统计表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15. 表6 温州市各县市区考试情况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16. (一)选择题 表7 全省语文试卷统计参数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7.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18. 1.语言基础知识(1—15题) 学生对于偏于识记和理解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比如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成语,文言虚词、活用和古今异义等,得分率均在85%以上,但语病题得分率偏低只有0.78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鉴赏等能力也不强,比如对《论语》的解读,只有0.86分。 2.现代文阅读(16—21题) 共有两篇,都为社科类的篇目。从得分情况看,第一篇明显高于第二篇,表明浅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还可以;第二篇21题,得分明显偏低,只有0.85分,表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较差。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19.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3.古诗文阅读(22—25题) 课内文言文选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虚词和筛选信息题得分比较理想,各得1.87分;实词题有一定难度,只得1.01分,再次表明学生对于能力层级要求比较高的题目把握不大。

  20. (二)非选择题 表8 非选择题各题答题情况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21. 1.第三大题(课内散文语段阅读)(26—28题)1.第三大题(课内散文语段阅读)(26—28题) 第26题,共2分,抽样平均分为1.61分。此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重要短语指代内容的理解。学生常见错误为:(1)没有完全理解原文,淡忘文本内容。(2)完全答非所问,不知所云,与原文内容相去甚远。(3)审题不清,没有看清楚“最低限度”这一限制条件。 第27题,共3分,抽样平均分为1.84分。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含义的分析理解。答案中采分点三点,在批卷中,凡答到“表达作者自责、内疚、愧疚、后悔”“思念、追念之情”“对母亲的敬爱、深沉的爱”“母亲的伟大”“对母爱的赞美、感激”“理解母亲的痛苦与艰难”等均踩点给分。放宽范围后,学生答题情况良好,以满分为主。学生常见错误为:(1)审题错误,理解错误。(2)用词不当。(3)错别字较多。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22.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第28题,共3分,抽样平均分为2.33分。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判断及鉴赏。答题中常见错误为:(1)审题不清,错误理解为“写出母亲的形象,并简析其作用”。(2)漏写表现手法,直接分析作用。(3)脱离原文分析表现手法。(4)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与修辞方法混淆不清或判断错误,如有学生写成“打比方”“外貌描写”“举例子”“人物描写”等。

  23. 2.第四大题(名句默写、文言句子翻译、语言综合运用)(29—31题)2.第四大题(名句默写、文言句子翻译、语言综合运用)(29—31题) 第29题为名句默写题,总分4分,六句选作四句,学生大多选前四句,得分率高,基本得满分,抽样平均分为3.6分。此题考查学生的积累,所选名句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不偏也不难。其中,“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正确率最高。 第30题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考查理解、翻译能力。共4分。满分者较少,抽样平均分为2.67分。 第31题为语用题,写问卷调查的标题,拟写问卷的前言,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总分4分,抽样平均分为2.65分。考生对问卷调查普遍不了解,尤其是标题写得很不好,既不写“调查”,也不写“问卷”等的错误泛滥;前言写得相对还可以。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24. 3.第五大题(作文)(第32题) 第32题为作文题,总分30分,抽样平均分为22.77分。由于所给材料的含义比较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延展性,所以大部分同学能够把握住材料的基本寓意,大部分作文能做到紧扣材料,如能根据材料中的“有形”、“无形”“由物体改变又改变物体”来立意,有些学生能反向立意,写出了有独特见解的文章。较为常见的审题是:(1)坚持、坚韧,常见的题目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如水般坚韧”等。(2)改变、变化,如“变通”等。(3)爱,如“父爱如水”“母爱似水”“爱在我们身边”“大爱无言”等。(4)无形有形,事物的两面性,刚柔并济等。(5)随遇而安。(6)人生、生命等,如“人生如水”“做人要像做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样生活”“如水人生”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所提供材料的理解很不到位,立意不深。 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25. 【原题再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庆”期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车流量增大,平均每天超过4万多辆。 B.垃圾邮件、木马病毒和低俗内容等三大网络危害已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 C.发展核电产业具备投资大的问题,核电开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D.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最主要的办法是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答题情况】 A 13.41 B 38.7 C 37.18 D 10.47 全省平均分为0.78分 典型试题分析

  26. 典型试题分析 【错因分析】 ①对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的本质理解不透彻; ②未能掌握语病题干扰项设置上的敏感点,对一些常见错误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如A项中的“平均”与“4万多辆”相矛盾;D项中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最主要的办法是……”属于典型的句式杂糅。 ③在判断句子是否正确时,仅凭自己读起来是否顺畅来决定,而不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如C项中“具备……的问题”属于搭配不当,但很多考生看不出问题。

  27. 【原题再现】 30.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参考答案】 ①自以为凡是这个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为我享有了。 ②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评分标准】 第一句,“凡是”翻译正确得1分,句子翻译基本通顺得1分;第二句,“向”“于是”两个词翻译正确,句子基本通顺既可得满分。 典型试题分析

  28. 【答题情况】 分值4分,平均分2.67,难度0.67 。满分者比较少,大多2到3分,部分学生0分。 【错因分析】 ①完全不理解;②不落实具体的实词;③只讲究“意译”;④语句不够顺畅。 两句翻译中第一句比第二句好,两句的前半句都比后半句好。第一句学生失分大多在“凡是”上,对“是”字解释不准确的考生很多,有的考生还将“是”错译成“柳州”“徐州”“广州”等。对“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定语后置翻译很不到位,对“皆我有也”被动句能翻译出来的则少之又少了。而对第二句中的“然后”“向”字漏译或错译情况较多,有的考生将“向”错译成“志向”“向往”,也因此失分;此外“于是”一词也是失分点,学生误将它当做承接连词,因此不译较多。这些都说明考生文言文学习不扎实。 典型试题分析

  29. 【原题再现】 31.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可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所需的事实和意见等。请你就“网络语言对高中学生阅读写作的影响”这个课题,拟写一个问卷的标题,并以阳溪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名义撰写一段问卷的前言。要求:标题体现具体研究课题,前言说明调查目的、交代作答要求。(4分) 【示例】 标题:网路语言对高中学生阅读写作影响的情况调查 前言:你好!我们是阳溪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现就网络语言对高中学生阅读写作影响的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请你按题目要求作出真实的回答,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你不必署名。谢谢你的合作! 【评分标准】 拟写标题1分,有具体研究课题且能表明是问卷调查既可,只抄课题的不得分;撰写前言3分,调查目的、作答要求各1分,语句通顺1分,意思基本符合既可。 典型试题分析

  30. 【答题情况】 总分4分,抽样平均分为2.65分 ,难度值0.66。 【错因分析】 1.部分学生对问卷调查这种常用公文不熟悉,把课题直接当作问卷的标题,拟题不合要求,如“网络语言对高中学生阅读写作的利弊”“谈谈网络语言对高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影响”“网络语言对高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有影响吗”“网络语言会降低高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吗”等等。还有的属东拉西扯型的,如“网络语言知多少”“网络语言在阅读写作中的影子”。 2.对题目要求不理解,如“前言”谈目的的很多,对如何设计作答,以及答题要求讲得少。 3.照抄原材料,语句不伦不类。 4.描写、举例、说明很多。 典型试题分析

  31. 典型试题分析 【原题再现】 3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是无形的。它随川而行,遇阻而止,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水又是有形的。它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从空中坠落时,是空气把它挤压成水滴状。它任由物体改变着,又能改变物体。每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永不停歇,天长日久,石板的凹坑就是水刻下的。 根据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

  32. 【材料解读】 今年的作文材料有诗意,也有哲理。材料以中间“它任由物体改变着,又能改变物体”一句为承上启下之界,把材料分为两个大方向的精神指向。前半段材料强调的是水的“无形”“有形”之“柔”性特点,能够遇阻而止,随遇而安。后半段材料表达的是水能够天长日久去改变如石板般坚硬的物体,因而体现的是水的“柔”性之外所具备的“韧”的特点。 综合这两个大方向的貌似完全相反的精神内涵思考,命题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水”这种物质所包含的“柔中带刚的韧的精神”。而这样的精神也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在面对复杂现实环境时所应该具备的成熟的思维方式——既能对并不完美的现实有理性客观的见解,又能对未来的光明充满希望并且能进行永不停歇的奋斗。 典型试题分析

  33. 【主要问题】 ①立意肤浅; ②偏题离题; ③内容空洞; ④材料陈旧。 写得最多的是以下一些内容: ①水滴石穿,并由此而大谈坚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 ②无私奉献。由“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而来,实际上这是未能顾及上下文意而致的对材料中心意思的偏离。 ③就水论水,说水的作用、好处,乃至提到了爱水、环保的高度。但如果能托物言志,以水喻人,倒不失为一种好的写法。 ④由水的改变物体,而谈母爱、父爱。 ⑤摄取文中的“无形”“有形”而泛泛而谈如何做到“无形”“有形”。 典型试题分析

  34. 1.重视会考复习,促进高考提质 如果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题目,会考复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高考前的一次很好的演习。会考中有许多知识点的要求、题目的类型是和高考重合的,区别在于题目来自课内还是课外。因此会考复习时,完全可以将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基础知识,如果连课内都没有掌握好,又何谈课外呢?再比如文言文,高考的文言文语段一定是源自课外的,但高考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都源自于课内。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将原先学过却早已生疏的课内文言文再过一遍,这其中的好处自然不在话下了。再比如默写,可以说会考的背诵篇目和高考的背诵篇目有90%是重合的,因而在会考复习的过程中能够以会考和高考的双重目标促使学生去诵读、记忆,效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35. 2.用足教材资源,夯实语文基础 课本上的语文基础知识,都要落到实处。从2010年会考的实际看,试卷Ⅰ共有25道选择题,其中语基选择题15道基本上取材于课内,难度不是很大,但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全面而导致失分的情况仍比较严重。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做到以本为本,以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会考标准为依据,狠抓课堂教学。首先,应确立以教材为本的指导思想,将重点放在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的学习上,按照课本理清知识的结构顺序,在全面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加强学习《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会考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次,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的梯度原则,重新构建有条理、有顺序的知识体系,构建起便于理解和把握的知识框架,达到理解并贯通基础知识,以利知识的储存、记忆和提取。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36. 3.关注答题规范,突出方法指导 这里的规范一方面是指内容上的规范。比如先答什么,后答什么,什么步骤是一定不能省略的;或者同样的答法,语言组织不同又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另一方面是指形式上的规范。在默写和作文两块上,因为字迹不清或涂改失分的情况非常严重。要教会学生研究答题规律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剖析以及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学生对试题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构思、作答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教师们要将学法、考法的指导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中。比如古诗文教学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答题模式的训练。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在提供的信息理解上下功夫,确立符合题意的观点,明确写作的思路。要锻炼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现象的分析来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材料如何恰当运用和语言表达等问题做针对性指导和训练。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37. 4.强化思维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获得与其学历相当的语文素养——即是否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读写听说的能力如何;是否有较宽的文化视野等。语文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把握“双基”的基础上,始终重视能力的训练、培养和巩固,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规范的知识体系。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提炼等诸种能力。训练内容要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着眼,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典型的文章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对材料和事实的阅读审辨能力、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对知识的提取和筛选运用能力、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材料的组织表述能力以及必要的实践探究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