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实验室安全培训

实验室安全培训.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主要内容. 化学品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防护 消防安全 安全用电 加热设备安全使用 高压气瓶的使用 实验室防护与急救常识. 化学品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防护. 在实验过程中,经常要接触各种试剂,包括无机和有机试剂,其中很多是有毒性的。在操作过程中反应所产生的某些气体或烟雾,也常常是有毒性的。另外在工作中还会偶尔发生烧伤、烫伤、炸伤等事故,所以应该对所使用的化学药品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事故,能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减小损失。. 化学危险品及其分类. 1. 爆炸品

sara-ken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实验室安全培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实验室安全培训 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主要内容 • 化学品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防护 • 消防安全 • 安全用电 • 加热设备安全使用 • 高压气瓶的使用 • 实验室防护与急救常识

  3. 化学品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防护 在实验过程中,经常要接触各种试剂,包括无机和有机试剂,其中很多是有毒性的。在操作过程中反应所产生的某些气体或烟雾,也常常是有毒性的。另外在工作中还会偶尔发生烧伤、烫伤、炸伤等事故,所以应该对所使用的化学药品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事故,能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减小损失。

  4. 化学危险品及其分类 1. 爆炸品 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5. 易燃液体 •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6. 5.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6. 毒害品

  7. 7.腐蚀品 8.放射性物品

  8. 化学药品—正确摆放 • 药品标签朝外,方便查取

  9. 严格认真登记 • 所有人姓名 • 药品名称 • 存放时间

  10. 化学品的一般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 实验前应了解所用药品的毒性、性能和防护措施,不能使用不了解性质的化学药品。 • 使用化学试剂前应核对标签。对没有标签的试剂,未经确切验证之前决不能使用。 • 进行有毒物质实验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必要时应带防护面具。 • 药品的安放要井然有序,取用方便。剧毒药品如汞盐、镉盐、铅盐等应妥善保管。 • 用嗅觉检查样品时,应用手轻拂器皿上方,将少量气体扇向自己再嗅。不可用鼻子直接接接近容器上方。

  11. 有机溶剂能穿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有机溶剂能穿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 • 实验室内不得放置食物、饮料、餐具。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食、烹煮,不得用烧杯或其它实验用具喝水。离开实验室要洗手。 • 严禁将毒品、化学品带出实验室,拿到家中或其它生活场所。 • 实验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头晕、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即表示可能有中毒现象,应立即离开实验室,必要时应到医院诊治。

  12. 常见化学毒物及预防措施 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 无色无臭气体,对空气比重是0.967,毒性很大。它是燃料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CO进入血液后,与血色素结合力较氧大200~300倍,使血色素丧失运输氧的能力,以致全身组织尤其是中枢神经严重缺氧,发生中毒。 中毒症状: 轻度:头痛、眩晕、耳鸣、有时有恶心呕吐,全身疲乏无力等。 中度:除上述症状外,迅速发生意识障碍,嗜睡,全身显著无力。 重度: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呼吸微弱而浅表,很快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急救措施: 立即将中毒者抬到新鲜空气处,但需保暖,不使中毒者受害。 呼吸衰竭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给以氧气。

  13. 有毒气体——氯气(Cl2) • 草绿色气体,比空气重2.49倍,有窒息臭,是强氧化剂,溶于水。 • 中毒症状: • 吸入氯气后,粘膜受刺激引起咳嗽、咯血、胸部有有压迫感,呼吸困难。 • 空气中氯含量达3毫克/升时,则会由于呼吸中枢突然麻痹,肺内化学性灼伤而迅速死亡。 • 急救措施: • 立即离开现场,让中毒者吸稀薄的氨气。 • 如眼受刺激,可用2%碳酸氢钠洗眼。咽喉受刺激疼痛时可吸入2%碳酸氢钠热蒸气。

  14. 有毒气体 ——氮氧化物(NO、NO2) • 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对空气的比重是1.037,在空气中很快变成二氧化氮。 • 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对空气的比重为1.539。 • 中毒症状: • 对深部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能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和肺 水肿等。严重者可导致肺坏疽。 • 吸入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可迅速出现窒息,痉挛而死亡。 • 急救措施: • 立即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或吸氧。

  15. 有毒气体 - 硫化氢(H2S) • 中毒症状: • 轻度: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 重度:意识突然丧失,昏迷窒息而死亡。 • 急救措施: • 立即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或吸氧。 • 如眼受刺激,可用2%碳酸氢钠冲洗。 • 送医院处理。

  16. 有毒气体 ——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 中毒症状: • 对粘膜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结膜炎、支气管炎等。 • 急救措施: • 立即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或吸氧。 • 如眼受刺激,可用2%碳酸氢钠冲洗。

  17. 接触有毒气体的一般防护措施 • 在通风柜内进行操作,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 操作人员应带上口罩、橡皮手套、防护眼镜或防 护面罩等。

  18. 酸类 ——硫酸、硝酸、盐酸 • 呼吸道吸入蒸气、侵害皮肤粘膜最为多见。 • 中毒症状: • 触及皮肤,轻者局部发红肿痛,重者烧成水疱,皮下组织坏死。 • 眼粘膜、鼻粘膜等受酸蒸气刺激都可引起急性炎症。 • 误食会引起全身中毒,口腔、咽喉、食道、胃等被强烈灼伤。 • 三种酸的腐蚀性:硫酸  硝酸  盐酸 急救措施: • 皮肤、眼、鼻、咽喉受伤可用大量温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或含之漱口。 浓酸溅到皮肤上可先擦拭,再用大量清水冲洗。 • 如误服酸类,立即洗胃。可用温水7~10升,每次少量多次灌洗,或用2%碳酸氢 钠水洗胃,洗胃后急送医院。

  19. 操作酸类注意事项: • 操作时要谨慎小心,防止溅伤和腐蚀皮肤、衣物等。 • 要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等。操作氢氟酸时必须戴橡皮手套。 • 要在通风柜中操作,尤其是用它们进行热分解试样时。 • 如果溅到身上应立即用水冲洗,溅到实验台上或地面上时要用水稀释擦掉。 • 稀释硫酸时,必须在硬质耐热烧杯或锥形瓶中进行。只能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边倒边搅拌。温度过高时,应等冷却后再继续进行。严禁将水倒入硫酸中。

  20. 强碱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 •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有强烈的腐蚀性。 • 中毒途径: • 操作不慎而腐蚀皮肤或误食。 • 症状: • 皮肤局部变白,周围红肿,有刺痛感,起水疱。重者可引起糜烂。 • 如误服,可使口腔、食道、胃粘膜糜烂,形成食道、胃狭窄。 • 措施: • 皮肤被烧伤,迅速用水冲洗,再用稀醋酸或2%硼酸充分洗涤烧伤处。 • 误服,避免洗胃和用催吐剂,应服用稀醋酸、酸果汁或柠檬酸等以中和碱。

  21. 操作碱类注意事项 • 操作时要谨慎小心,防止溅伤和腐蚀皮肤、衣物等。 • 要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等。 • 用它们进行热分解试样时,要在通风柜中操作。 • 如果溅到身上应立即用水冲洗,溅到实验抬上或地面上 时要用水稀释擦掉。

  22.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毒理作用复杂。在分析中经常要用有机化合物作溶剂、萃取剂、掩蔽剂和显色剂等,所以有必要了解其毒性。以下介绍几种常用有机物。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毒理作用复杂。在分析中经常要用有机化合物作溶剂、萃取剂、掩蔽剂和显色剂等,所以有必要了解其毒性。以下介绍几种常用有机物。 • 有机化合物 ——氯仿(CH3Cl) • 无色液体。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痹作用,并可造 成对心、肾、肝的损害。 • 急性中毒症状是头晕、恶心、呕吐,严重者抽搐,血压上升, 昏迷等。 • 遇紫外线和高热可形成光气,光气有剧毒。可在储存的氯仿中 加入1~2%的乙醇消除。

  23. 有机化合物 ——四氯化碳(CCl4) • 无色液体,有轻度麻醉作用,对内脏特别是肝和肾有严重损害。 • 中毒症状: • 吸入少量会引起恶心、呕吐、肠胃道障碍。吸入高浓度要引起急性中毒,意识不清、抽搐、昏迷,以至迅速死亡。 • 急救措施: • 同一般急救处理,并让患者离开现场。 • 眼和皮肤受损害时,可用2%碳酸氢钠水冲洗。

  24. 有机化合物——苯 • 症状: • 急性中毒:出现多汗,心动过速或过慢,血压波动等。 • 慢性中毒:常见的有神经衰弱症和造血系统的损害。严重中毒会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 措施: • 急性中毒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吸氧,送医院治疗。 • 有机化合物——丙酮 • 中毒症状: • 轻度中毒:眼及上呼吸道粘膜受刺激,可引起流泪、头晕、头痛及呕吐等。 • 重度重度:昏厥、嗜睡、尿中出现蛋白和红血球。 • 急救措施: • 移患者于新鲜空气处,必要时施行人工呼吸。

  25. 有机化合物 ——甲醇 • 吸入蒸气中毒时,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头 昏、呕吐、视力减退等。 • 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使其安卧,给以保暖。送医院 救治。 • 甲醇具有积蓄作用,毒性较其他醇类为高,实验室内应 尽量用其他试剂代替。

  26. 有机化合物 ——酚 危害: 能使蛋白质变性,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腐蚀作用。酚的危害以皮肤灼伤为多见,如酚的热液溅到皮肤上除引起烧伤外,并由皮肤吸收中毒。酚溅入眼内,立即引起结膜和角膜灼伤、坏死。 急救措施: 如皮肤弄上苯酚,立即用浸过甘油、聚乙二醇或聚乙二醇酒精混合液(7∶3)的棉花擦去,至少擦1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若皮肤灼伤,用饱和硫酸钠溶液湿敷。

  27. 致癌物 某些物质能在一定条件下诱发癌症。大量研究表明,以下一些化学物质有较明显致癌作用:多环芳烃、3,4-苯并芘、亚硝胺、砷、镉等。所以在操作这些物质时必须穿工作服,戴手套和口罩,以免侵入体内。 513实验室 EB污染区 EB(溴化乙锭,强致癌物),用于DNA染色

  28. 513实验室的EB污染区 水池 凝胶成像系统/DGGE/电泳仪器

  29. 进入EB污染区的防护 • 一定避免皮肤与污染区实验台面直接接触 • 佩戴手套—PE手套或乳胶手套 • 穿实验服 • 如果进行DGGE染胶,最好要戴两层手套

  30. 化学三废处理与试剂回收 • 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其中大多数废气、废液、废渣都是有毒物质,其中还有些是剧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就会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所以尽管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废气量少且复杂,仍需经过必要的处理才能排放。作为环境工作者,更应注重此类问题的处理。 • 废弃物质处理、收集、贮存时的一般注意事项: • 可燃性有机毒物可于燃烧炉中供给充分的氧气使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对于较纯的有机废液可收集后采取蒸馏等方式进行提纯,回收再用。 • 普通废弃试剂,可由实验室暂时集中存放,存放一定量后,与有毒试剂处理单位联系处理。要选择没有破损及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进行收集。将所收集的废液的成份及含量,贴上明显的标签,并置于安全的地点保存。特别是毒性大的废液,尤要十分注意。

  31. 对硫醇、胺等会发出臭味的废液和会发生氰、磷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废液,以及易燃性大的二硫化碳、乙醚之类废液,要把它加以适当的处理,防止泄漏,并应尽快进行处理。对含有过氧化物、硝化甘油之类爆炸性物质的废液,要谨慎地操作,也应尽快处理。 • 下面所列的废液不能互相混合:①过氧化物与有机物;②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③盐酸、氢氟酸等挥发性酸与不挥发性酸;④浓硫酸、磺酸、羟基酸、聚磷酸等酸类与其它的酸;⑤铵盐、挥发性胺与碱。 • 随着废液的组成不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产生有毒气体以及发热、爆炸等危险。因此,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然后分别加入少量所需添加的药品。同时,必须边注意观察边进行操作。 • 沾附有有害物质的滤纸、包药纸、棉纸、废活性炭及塑料容器等东西,不要丢入垃圾箱内。要分类收集,加以焚烧或其它适当的处理,然后保管好残渣。 • 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用另外的方法收集,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严防泄漏,谨慎地进行处理。

  32. 含Cr(Ⅵ)的废液 • 处理方法[还原、中和法(亚硫酸氢钠法)] • Cr(Ⅵ)不管在酸性还是碱性条件下,总以稳定的铬酸根离子状态存在。因此,可按照下式将Cr(Ⅵ)还原成Cr(Ⅲ)后进行中和,使之生成难溶性的Cr(OH)3沉淀而除去。 • [操作步骤] • 于废液中加入H2SO4,充分搅拌,调整溶液pH在3以下(采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对铬酸混合液之类废液,已是酸性物质,不必调整pH)。 • 分次少量加入NaHSO3结晶,至溶液由黄色变成绿色为止,要一面搅拌一面加入。 • 废液只含Cr重金属时,加入浓度为5%的NaOH溶液,调节pH至7.5~8.5(注意,pH过高沉淀会再溶解)。 • 放置一夜,将沉淀滤出并妥善保存(如果滤液为黄色时,要再次进行还原)。

  33. 含酸、碱、盐类物质的废液 • 查明即使将酸、碱废液互相混合也没有危险时,可分次少量将其中一种废液,加入另一种废液中。 • 用pH试纸(或pH计)检验,使加入的酸或碱的废液至溶液的pH约等于7。 • 用水稀释,使溶液浓度降到5%以下,然后把它排放。 有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 • 尽量回收溶剂,在对实验没有妨碍的情况下,把它反复使用。 • 为了方便处理,其收集分类往往分为:a)可燃性物质;b)难燃性物质;c)含水废液;d)固体物质等。 • 可溶于水的物质,容易成为水溶液流失。因此,回收时要加以注意。但是,对甲醇、乙醇及醋酸之类溶剂,能被细菌作用而易于分解。故对这类溶剂的稀溶液,经用大量水稀释后,即可排放。

  34. 含汞废液 处理方法之一(硫化物共沉淀法) 先调节PH至8-1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共沉淀而分离除去。 处理方法之二(活性炭吸附法) 先稀释废液,使 Hg浓度在1ppm以下。然后加入NaCl,再调整pH值至6附近,加入过量的活性炭,搅拌约2小时,然后过滤,保管好滤渣。此法也可以直接除去有机汞。 含砷废液 在含砷废液中加入氧化钙,调节并控制PH值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也可将含砷废液PH调至10以上,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溶、低毒的硫化物沉淀。

  35. 消防安全知识 • 报警 • 每层对应楼梯口处的火警报警器 • 119 • 疏散撤离通道——楼梯 • 用湿毛巾蒙住口鼻可减少烟毒危害,或伏地前行。

  36. 火灾发生后应采取的措施 实验室如果着火不要惊慌,报警,在确保能安全撤离的情况下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积极进行扑救。 灭火的基本原则: • 应尽快切断电源或燃气源,移走火点附近的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用石棉布或湿抹布、砂土等压盖扑灭。 • 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 • 对密闭条件较好的小面积室内火灾,在未作好灭火准备前,应先关闭门窗,以阻止新鲜空气进入,防止火灾蔓延。 • 若敞口的器皿中发生燃烧,应尽快先切断加热源,设法盖住器皿口(最好用石棉布)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 扑救产生有毒蒸气的火情时,要特别注意防毒。

  37. 常用灭火器及特点

  38. 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 • 位置:每层楼道中 • 使用方法: • 将开启把上的保险销拔下 • 然后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部,另一只手将开启压把压下,打开灭火器对准火焰根部进行灭火。 • 一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

  39. 消防栓 • 位置:每楼层楼梯口处 • 使用方法: • 打开消防栓 • 取出消防水带,向着火源点延伸展开 • 接上水枪 • 连接水源 • 手握水枪头及水管,打开水阀门,即可灭火

  40. 电流强度 1~10mA 10~25 mA 25~100 mA 100 mA以上 人体反应 麻木感 肌肉强烈收缩 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心脏心室纤维性颤动,死亡 安全用电 实验室里使用的电器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安全用电。违章用电常常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火灾,损坏仪器设备等严重事故。 触电的危险程度,随通过人体的电流量的大小和触电时间的长短而定,但也与当时的电路情况有关。同时,还随触电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的不同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也随其当时的状态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 下表列出了50Hz交流电通过人体的反应情况。

  41. 防止触电的基本措施 • 不得用潮湿的手或湿布接触电器。 • 所有电器的金属外壳都应保护接地。 • 停电时,要断开全部电气设备的开关,供电恢复正常后,再按仪器 设备的操作程序工作,以防损坏仪器。 • 修理或安装电器时,应先切断电源。 • 不能用试电笔去试高压电。使用高压电源应有专门的防护措施。 • 对于有固定位置的电气设备,用后除关闭电源外,还应拔下插头, 以防长期通电而损坏仪器。 • 如有人触电,应迅速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抢救。

  42. 用电注意事项 防止引起火灾 • 使用的保险丝要与实验室允许的用电量相符。 • 室内若有氢气、煤气等易燃易爆气体,应避免产生电火花。继电器工作和开关电闸时,易产生电火花,要特别小心。电器接触点(如电插头)接触不良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 如遇电线起火,立即切断电源,用沙或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灭火,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等导电液体灭火。 防止短路 • 线路中各接点应牢固,电路元件两端接头不要互相结触,以防短路。 • 电线、电器不要被水淋湿或浸在导电液体中。

  43. 触电的急救措施 • 迅速切断电源,如果不能切断电源,用绝缘器具(如干木棒、干衣服等)使触电者与之脱离。但要当心,不要碰伤触电者。 • 救护未脱离电源的触电者时,应戴上胶皮手套,穿好胶底鞋或踩踏干木版进行抢救,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 检查触电者呼吸及心跳情况,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对心脏也停止跳动者,同时进行心脏按摩,并迅速送医院抢救。被高热火花烧伤的皮肤要注意防止感染。

  44. 加热设备安全使用 • 电 炉 • 电源电压应与电炉本身规定的电压相符,如110V的电炉接在220V电源上,炉丝会很快烧断。 • 加热的容器如是金属制的,应垫一块石棉网,以防金属容器触及电炉丝发生短路和触电。 • 耐火砖炉盘凹槽中要经常保持清洁,及时清除灼烧焦糊物(断电清除),以保持炉丝导电良好。 • 电炉连续使用时间不应过长,否则会缩短炉丝寿命。

  45. 高压灭菌锅 • 高压,高温 • 使用前,检查锅内水位是否合适 • 使用时必须时刻注意锅内压力,防止压力过高 • 使用完毕,及时关闭电源

  46. 电热恒温干燥箱 • 待烘物必须放在架板上并应定期清理,以防事故。 • 带有易燃液体(如乙醇、丙酮、苯等)的物件不得放入烘烤,应先用电吹风吹干后再放入。易燃易爆物严禁放入烘烤。 • 注意检查自动控温装置工作是否可靠,以免因失灵而造成事故。 • 烘箱开启后应经常照看,不应放置不管。工作结束或停电时,应切除电源。 • 烘箱周围不得放置可燃物、腐蚀、挥发性物质、气瓶等。

  47. 高温电炉(马福炉) • 灼烧完毕后,应先拉下电闸,不应立即打开炉门,以免炉膛骤然受冷碎裂。可将炉门开一条小缝,温度降下来后,取出灼烧物。 • 在使用时要经常照看,防止自控失灵,造成电炉丝烧断等事故。晚间无人看管时切勿开启高温炉。 • 炉膛内要保持清洁,炉子周围不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 不用时要切断电源,关好炉门,防止耐火材料受潮气侵蚀。

  48. 电热恒温水浴 • 用于蒸发和恒温加热。 • 切记水位要保持不低于电热管,否则将烧坏电热管。 • 控制箱内部不可受潮,以防漏电损坏。 • 使用时注意水箱是否有渗漏现象。

  49. 高压气瓶的使用 化学实验常用到高压储气钢瓶,使用不当,会导致爆炸,需掌握有关常识和操作规程。 一.气体钢瓶的颜色标记 国家法规和标准规定气瓶要漆色,包括瓶色、字样、字色和色环。气瓶漆色的作用除了保护气瓶、防止腐蚀、反射阳光等热源,防止气瓶过度升温以外,还为了便于区别、辨认所盛装的介质,防止可燃或易燃、易爆介质与氧气混装,形成混合气体,而发生爆炸事故,有利于安全。一般来讲,减压表与瓶身应使用同一颜色。我国气体钢瓶常用的标记见下表。

  50. 气体类别 瓶身颜色 标字颜色 字样 氮气 黑 黄 氮 氧气 天蓝 黑 氧 氢气 深绿色 红 氢 压缩空气 黑 白 压缩空气 氦 灰 白 氦 氯 草绿 白 氯 乙炔 白 红 乙炔 二氧化碳 黑 黄 二氧化碳 甲烷 红 白 甲烷 气体钢瓶的颜色标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