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教 育 心 理 学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学院. 第二部分 学生与教师心理. 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和提高的过程。.

sat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 育 心 理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学院

  2. 第二部分 学生与教师心理

  3. 第二章 学生心理

  4.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和提高的过程。

  6.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法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皮亚杰 Jean Piaget 1896.8.9-19809.16

  7.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是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8.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 同化于内,顺应于外即建构。 • 图式: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或行为动作结构。 • 心理结构是由大量的图式建构起来的内在心理体系。 •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 •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叫顺应。 • 平衡:由于同化与顺应而达到的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 • 同化 、 顺应 、平衡,同化 、 顺应 、平衡

  9.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0-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10.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11.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12.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16岁)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

  13.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而存在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而且不能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一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为后者所取代。各个阶段不是截然的阶梯式,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而存在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而且不能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一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为后者所取代。各个阶段不是截然的阶梯式,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14. 3.皮亚杰提出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15. 3)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

  16. 4)平衡化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该级水平发展。

  17.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如下概括: 1.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2.按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4.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18.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Wogotsgy,1896-1934)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以 此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它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比不仅是量上的优势,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

  19. 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具而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维果斯基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分别指向外部和内部。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具而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维果斯基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分别指向外部和内部。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当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0. (二)心理发展观 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

  21.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22.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

  23.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24.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25.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26. (四)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7. (五)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他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另外,他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他的思想启发了建构主义者进行着大量的学习和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28. 维果斯基的思想强烈影响着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维果斯基的思想强烈影响着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1.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有能动性的。他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2.学生的学习受背景影响。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

  29.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 挑战性的任务是指处在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这条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地位,要求教师在设计、安排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主张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

  30.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教学应该是一种合作的磋商式的活动过程,由于师生的相互作用而增强了各种联系。 这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的状态。

  31. 对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维果斯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维果斯基的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人员所接受和重视。对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维果斯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维果斯基的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人员所接受和重视。

  32. 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33. 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Erik H Erikson 艾里克森1902—1994 Erikson's psychosocial stages 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34. 虽然埃里克森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虽然埃里克森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其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成功解决冲突,就得到健康发展,反之,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35.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信任感使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种信任感是在出生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婴儿最迫切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这个阶段的矛盾是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36.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3岁) 如果说前一阶段还处在依赖性较强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就要学会许多动作,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不愿他人干预。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

  37. 3.发展主动性阶段(3—6、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地参与活动感兴趣,儿童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他有可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另外,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38. 4.变得勤奋的阶段(6、7岁—12岁) 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被赋予一些期望他们去完成的社会任务。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39.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 这个时期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自我同一感,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此阶段非常重要,其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阶段任务的完成有着密切关系。

  40.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 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30—60岁) 这是人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止感。

  41. 8.达到完善的阶段(60岁以后) 这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42. (二)个性和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该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43.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44.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简单地讲,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如形象,身体状况)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与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等)的自我评估或衡量。换句话说,是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涉及自己的认识。

  45. 美国心理学家帕奇(Parkey,1970)曾收集了很多资料,分析学生自我意识与学习成绩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两者相互影响,具体结论如下:第一,较自信和自尊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佳;反之,自卑自弃者学习成绩较差。第二,学生学业成败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可见,增进学生的自信自尊,不能只说空话,应从培养良好自我意识和提高学习成绩两方面下手,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学习成功。

  46. 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教学原则: •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 • 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 • 3. 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 • 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47. 2.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48.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 (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 (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49. 3.自尊(self-esteem)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肯定—自我感觉良好,并认许自我。自尊感可以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可以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培养学生的三个先决条件: 1、重要感 2、成就感 3、力量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