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并不是它的创始人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它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中,首先植根于经济事实之中。. 二、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有其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Download Present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并不是它的创始人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它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中,首先植根于经济事实之中。

  6. 二、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 •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有其阶级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7. 三、自然科学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新成就 • 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而每一种哲学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为基础的。

  8.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成果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一切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成果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一切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9. 四、理论来源 •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 • 德国古典哲学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优秀成果的综合和发展。19 世纪初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合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它们提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则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以启迪,他们的不足之处也给马克思、恩格斯以鉴戒。

  11. 五、主观条件

  1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

  13. 一、大学时代:马克思转向黑格尔 •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他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把哲学和历史的研究放在首位。在柏林大学初期,马克思曾一度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

  14. 1837年,马克思由康德、费希特的哲学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辨证理解的的黑格尔主义,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活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接触和交流,促使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想。1837年,马克思由康德、费希特的哲学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辨证理解的的黑格尔主义,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活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接触和交流,促使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想。

  15. 二、《博士论文》及其主旨 1839年到1840年,马克思致力于研究古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哲学,并于1841年3月写出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的博士论文。

  16. 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者,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的差别,而且也已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者,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的差别,而且也已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17. 三、《莱茵报》时期:干预实现生活,对黑格尔哲学信息的动摇 • 《莱茵报》时期,新的岗位使马克思跳出单纯研究理论的圈子,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18. 后来马克思多次谈到,《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后来马克思多次谈到,《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论著表明,其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辨证唯心主义,但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已在发生变化,导致了他对原有哲学信仰发生了怀疑和动摇。

  19. 四、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历史,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四、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历史,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 • 1843年1月,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莱茵报》,马克思“从社会退回书房”,通过消化《莱茵报》的经验、深入研究历史和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思想上取得重要进展。其成果主要是5本阅读历史著作的笔记(也成“克罗茨纳赫笔记”)和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 五、《德法年鉴》时期: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五、《德法年鉴》时期: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21. 六、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 马克思 、恩格斯在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之后,开始了建立新世界观体系的探索过程。 •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这种探索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 •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则是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已经接近了新世界观的形成。

  22.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23. 一、巴黎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一、巴黎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

  24.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 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 • 其次,他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 再次,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了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

  25. 二、《神圣家族》:批判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论历史和群众二、《神圣家族》:批判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论历史和群众

  26. 首先,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首先,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 • 其次,他们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 • 第三,他们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实践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7.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结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28.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公开问世

  29.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新世界观的创立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作出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并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30. 二、《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二、《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 在《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着重批判了蒲鲁东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31. 1847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1847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 第一,《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 第二, 《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 第三, 《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3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33. 第一节 唯物史观在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34. 一、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 • 革命仍然应当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寻找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 革命绝不是少数人煽动的,也不是少数领袖人物偶然的行动和动机的结果。考察革命发生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

  35. 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概括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三条新贡献: 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6.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学说的重大发展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学说的重大发展 • 第一,充分估计了革命的作用 • 第二,尖锐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要求 • 第三,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和总体上作出了不断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论断

  37. 四、对历史主体和历史规律统一性的哲学分析

  38. 第二节 唯物史观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39. 一、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再批判 • “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那些争夺统治权而相继更替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国家建筑物的夺得是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

  40. 二、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前提、手段和目的二、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前提、手段和目的 • 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伟大成果 • 以人民武装代替反动军队 • 以公社的公仆制度代替官僚制度 • 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 • 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

  41. 三、关于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分析公社失败。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但是他们创造历史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不可能预先绝对准确地估计的。因此,历史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当然有它本身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无数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作为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并不是不起作用的,然而又是不可能完全预见的。

  4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论》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43. 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 马克思从1843年起就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直到1883年他逝世为止,历史整整40年。《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结晶,是他历经艰辛、耗尽心血所获得的巨大科学成果。《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可以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44.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 •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精辟的概括。并认为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是他从研究经济学中得出并一经得出就用于指导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结论。

  45. 三、《资本论》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 《资本论》的伟大哲学意义首先就在于:他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深刻的革命变革。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46. 四、《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47. 五、《资本论》中关于历史进程的思想 • 在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且还深入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

  48. 六、《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 马克思在考察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过程中始终把下述序列看作是同步的过程:在人的发展形态上是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全面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49. 七、《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 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 《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5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