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中医药养生之道

中医药养生之道. 第一组. 行. 五. 与. 生. 养. 医学院 周立彻. 两个观点. 1. 辩证与运动. 2.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另外两个观点. 1 、不耗即为养 2 、顺势养生. 春夏之交的养生问题. 一、少吃酸

scott-ch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医药养生之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药养生之道 第一组

  2. 五 与 生 养 医学院 周立彻

  3. 两个观点 1.辩证与运动 2.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4. 另外两个观点 1、不耗即为养 2、顺势养生

  5. 春夏之交的养生问题 • 一、少吃酸 • 因为春季属木,木生火,夏季属火,这说明夏季和春季关系紧密。既然这样,为了能够让木很好地生火,就要加强木。孙思邈是道学家,也是唐代最著名的医学专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养生学家。孙思邈提倡春季要少吃酸,多吃甘。孙思邈在养生学的著作里,讲这个观点,说明什么呢?因为肝属木,脾属土,五行中木克土,木克了土,土就弱了,所以为了让夏季脾胃旺盛,就要适当地多补甘,增强夏季脾胃的功能。肝喜酸,所以要少吃酸,因为肝本身就已经是酸了,再多吃酸就超负荷、超限度了,这就是度的问题,这是在饮食理论上要注意的问题。 • 二、莫久视 • 现在许多人看电视、上网,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久视伤血”,是说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仅会双眼疲劳,视觉能力下降,而且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因为“肝开窍于目”,久视对肝不利,而肝有藏血功能,肝受损了则血肯定会伤。 • 三、勿懒床 • 四、适宜流汗护养卫气

  6. 中医食疗 医食同源 药食同源 寓医于药 寓药于食 数学系 李奥

  7. 起源与发展 • 商 伊尹创始汤液 • 西周 “食医”“疾医”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 “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8. 秦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 两晋南北朝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葛洪《肘后备急方》 • 唐代 孙思邈《千金要方》 “食治”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食疗本草》

  9. 宋、金元 《太平圣方惠方》《圣济总录》 “食治门” 《饮膳正药》——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 明清时期 《普济方》《本草纲目》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 ” 叶天士 “五汁饮”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绦” 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

  10. 理论基础 • 调理阴阳营养观 阴平阳秘 “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顺应四时

  11. 食药一体营养观 食药同路,食药同理,食药同用 “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下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属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书》

  12. 因证施膳

  13. 网站推荐 • http://www.pharmnet.com.cn/tcm/yssl/ 中国医药网 • http://www.jk265.com/ 健康养生网 • http://www.cn939.com/zhongyibaojian.php?classA=11 古方中医网

  14. 中医药传统技法与养生 胡晓

  15. 中医传统技法 • 推拿 • 针灸 • 刮痧

  16. 推拿 • 推拿的历史 • 推拿的机理 • 推拿的手法

  17. 推拿的历史 •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 先民们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18. 推拿的历史 •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之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 《素问·血气形成篇》 :推拿手法与药酒合用 。 • 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已佚),成书于秦汉时期。

  19. 推拿的机理 • 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同时出现了膏摩。 • 推拿一词开始出现在明代万全的《幼科发挥》 ,同时手法应用由成人向小儿发展 。 • 清代 《医宗金鉴》中正骨手法的终结与正骨手法的提出,以及“错骨缝”理论的提出与脊柱手法。

  20. 推拿的机理 • 按摩主要是能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 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 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21. 推拿的手法 • 推拿: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 • 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

  22. 推拿的手法 • 按: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 • 摩: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作摩法。 • 推:在前用力推动叫推法。 • 拿: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

  23. 推拿的手法 • 揉:手贴着患者皮肤,作轻微的旋转活动的揉拿,叫作揉法 。 • 捏: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叫做捏法。 • 颤:颤法是一种振颤而抖动的按摩手法 • 打:打法即叩击法,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平掌拍击法,横拳叩击法和竖拳叩击法等 。

  24. 推拿的手法

  25. 推拿的手法

  26. 简易按摩保健 • 搓掌浴面 将两手掌搓至发热后,将手掌紧贴在两侧面部,上下擦动,范围是整个面颊、前额、眼区、鼻区、口唇,直至面部出现热感。可保护皮肤,消除面部皱纹。 • 按摩太阳穴 用拇指或食指,按压在太阳穴处,逐步用力按压旋转,顺时针15次,逆时针15次。可疏风清热、明目止痛。

  27. 简易按摩保健 • 擦揉迎香 将两手食指分别按压在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先用指端按揉片刻,再沿鼻唇沟上下擦动,使穴位局部发热,即可感觉鼻中通畅,呼吸顺利。可宣通鼻窍,疏散风寒,对缓解感冒鼻塞、慢性鼻炎等有好处。 • 按压百会 将手指指端按压在百会穴(两耳尖在头顶连线的中点)点按揉动,动作缓和,用力不宜过大,反复2~3分钟,可改善脑部供血、健脑益智、镇静安眠。对缓解失眠、头痛有好处。

  28. 简易按摩保健 • 掐按颊车 将一手四指托住下巴,拇指指端放在颊车穴(在面颊部,双耳垂下前方约1横指处,也就是牙齿咬合时的凹陷部位),用拇指指端按掐,使局部出现明显的酸困感,可宣泄郁热、通络止痛,对缓解牙齿肿痛、面神经麻痹有好处。 • 揉摩肩部 将一手拇指、食指分别放在肩端自然出现的两个凹陷处用力点按,再以掌心放置揉摩肩部数分钟,可通经活络,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29. 针灸 •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 针法主要指针刺法、拔罐等,此外还有指针法。 •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30. 针法 • 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 • 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 。 • 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31. 指针技法 • 指针是以手指按压或爪切某些穴位,代替针刺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功能、开窍醒神、止痛等作用。常用于突发性病症,如虚脱、中暑、癔病及多种痛症。亦可用于一些内伤外感杂病的治疗。 • 指针是一种以指代针的手法,与推拿有相似之处。

  32. 几种常见的指针治疗法 • 咳嗽 • 咳嗽是呼吸系统伴随的主要症状之一。宜清肃肺气,选用主穴肺俞,意在通畅肺气;配穴大椎,可以疏散病邪;膻中,可宽胸理气;尺泽,可疏通肺经,降逆镇咳。

  33. 几种常见的指针治疗法 • 手法:用拇指指腹依次置于肺俞、大椎、膻中、尺泽穴,运用拇指与腕部的力量对其施压,得气后持续加压1分钟左右 • 用拇指指腹压肺俞 • 在大椎穴四周上下左右旋摩、揉动,直至腧穴部位潮红发热为止 • 共大约5分钟左右,每日2次,四穴交替使用,3日为1个疗程。

  34. 几种常见的指针治疗法 • 打嗝 • 以理气降逆为主,首选攒竹穴,配内关、足三里穴,意在和胃宽胸、利膈镇逆。

  35. 几种常见的指针治疗法 • 患者采用端坐位 • 采用点按法,首先用拇指指端切按攒竹穴上,由轻而重徐徐加压。待患者感觉眉头酸胀时,呃逆即止。 • 然后用拇指指腹在攒竹穴上徐缓移动,以巩固疗效。 • 如点按攒竹穴后呃逆逐渐减弱而未立止者,可随即点揉内关、足三里穴,手法同上,3分钟后呃逆可消失。

  36. 刮痧 •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37. 中医运动健康 于宏伟

  38. 运动养生机理 •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 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9. 运动健身的三大原则与八项注意 • 三大原则: • ①因人因时的运动原则; • ②全面锻炼与单项结合的原则; • ③循序渐进持久的原则。 • 八项注意: • ①注意体格检查和医务监督; • ②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准备活动; • ③注意少量饮食和补水; • ④注意地理环境与气象; • ⑤注意选择运动时间; • ⑥注意运动强度; • ⑦注意运动时的心情,提倡结伴而行; • ⑧注意运动后的保健。

  40.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绳 、 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 拔河、龙舟竞渡、摔跤、赛马、跷板、走高跷、舞龙灯、跑旱船 •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 (一)道家健身术:道家健身术其理论源于老、庄,主张以养气为主,以提高 生命能力,提出了“导引”、“养形”,强调了练气以养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华佗的“五禽戏”、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胎息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此类。 • (二)佛家健身术 :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心意拳、罗汉十八手、少林拳、禅密功等。

  41. 气功保健 • (一)调息、调身、调心 • (二)强调身心统—、松静自然

  42. 五禽戏 • (一)全身放松 • 〔二)呼吸均匀 • (三)专注意守 • (四)动作自然

  43. 太 极 拳 • 练功要领 • (一)神静、意导 • (二)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 (三)沉肩坠肘、体松 • (四)全身谐调、浑然一体 • (五)以腰为轴 • (六)连绵自如 • (七)呼吸均匀 • 当前,比较简便易学的,就是“简化太极拳”,俗称“太极二十四式”。

  44. 八 段 锦 • 练功要领 • (一)呼吸均匀 • (二)意守丹田 • (三)柔刚结合 • 八段锦是包括八节连贯的健身法 •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 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 • 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45. 易 筋 经 • 练功要领 • (一)精神清静,意守丹田。 • (二)舌抵上腭,呼吸匀缓,用腹式呼吸。 • (三)松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 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 • (四)用力时应使肌肉逐渐收缩,达到紧张状态,然后,缓缓放松。 • 易筋经十二式 • ①捣杆春粮,②扁担挑粮,③扬风净粮,④换肩扛粮,⑤推袋垛粮,⑥牵牛拉粮,⑦背牵运粮,⑧盘萝卸粮,⑨围穴囤粮,⑩扑地护粮,⑾屈体捡粮,⑿弓身收粮。

  46. 中医如何预防疾病 医学院 陈俊安

  47.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预防为主 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提出了中医预防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 法: 一是防止体外致病因素的侵袭; 二是保养正气,增强对致病因素的防御和抵抗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影响疾病因素、预防疾病方法、药物治疗和中医预防学前景四大方面逐一讨论。

  48. 影响健康因素之一——自然因素 中医学早就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众多致病因子: 疫气、戾气、毒气、瘴气 邪气、蛊毒、风邪等 “当春三月……杼(zhù,削薄)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 意思就是春季要挖除井中的积垢淤泥,换以新水,以维护水源的卫生与安全 可见古人对水土环境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