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范围. 细菌 支原体 螺旋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放线菌 真菌 病毒. 原核型单细胞. 真核型单细胞. 非细胞形态. 分类等级. 界 (kingkom) 门 (divisions) 纲 (classes) 目 (orders) 科 (families) 属 (genera) 种 (species).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单位、 系统和命名.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 种 : 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sef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2. 微生物的范围 • 细菌 • 支原体 • 螺旋体 • 立克次体 • 衣原体 • 放线菌 • 真菌 • 病毒 原核型单细胞 真核型单细胞 非细胞形态

  3. 分类等级 • 界(kingkom) • 门(divisions) • 纲(classes) • 目(orders) • 科(families) • 属(genera) • 种(species)

  4.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

  5.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6.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 • 种: 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 属: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 • 科:相近的属归为一个科 。

  7. 菌株:同一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菌株:同一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 • 标准株(standard strain: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株。

  8. 细菌种的科学命名法: • 1、英文名 • 拉丁文双命名法 • 属名在前:为名词,首字母大写 • 种名在后:为形容词,首字母小写斜体 • 例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2、中文译名 • 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 亚种以上分类按命名法规的规定,亚种以下命不受法规约束。

  9. 《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决定细菌的命名。 • 《国际系统菌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IJSB):发表新细菌命名提案。

  10. 二、细菌的分类系统 • 1、《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 •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ic Bacteriology)

  11. 自1923年《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第一版问世以来,每隔四五年修订一次,至1974年已出版至第八版。 • 1984年将其易版为《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ic bacteriology),共分4卷。在此新版中,对细菌的高级分类作了重新安排,以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将原核生物界分为4个菌门:薄壁菌门(Gracil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疵壁菌门(Mendosicutes)。

  12. 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1卷(1984年)登载医学、工业和普通微生物中重要革兰阴性细菌;第2卷(1986年)为放线菌外的革兰阳性菌,第3卷为古细菌、蓝藻菌和其他革兰阴性菌;第4卷为放线菌。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1卷(1984年)登载医学、工业和普通微生物中重要革兰阴性细菌;第2卷(1986年)为放线菌外的革兰阳性菌,第3卷为古细菌、蓝藻菌和其他革兰阴性菌;第4卷为放线菌。

  13. 2、CDC(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分类 • 该系统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使用核酸杂交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编排 。

  14.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15. 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 1、传统分类法 • 19世纪以来,以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的分类基础。 • 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体、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作为分类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分。 • 这种方法使用方便,分类亦较为明确,但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16. 2、数值分类法 • 20世纪60年代,随计算机的应用而发展的细菌分类方法。它对细菌的各种生物学性状按“等重要原则”进行分类,一般需选用50项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标逐一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分析各菌间相似度,划分细菌的属和种,并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17. 二、遗传学分类法 • 1、DNA G+C mol%测定 • DNA分子两条链上4种碱基的总分子量为100,测定其中G+G或A+T摩尔百分比,能反映出细菌间DNA分子同源程度,习惯上以G+C作为细菌分类标记。 • 不同菌属间的G+Cmol%范围很大,在25%~75%之间,但同一种细菌G+Cmol%相当稳定,不受菌龄、培养条件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亲缘关系越近的细菌,它们G+C mol/%越相近。 • 目前测定的技术多用加热变性法。

  18. 加热变性的DNA由于双链DNA分开,使A 260紫外吸收度增加。紫外吸收度的增加与解链程度成正比。用Tm表示DNA分子中50%解链时的温度,Tm随G+Cmol%的含量线性增加。在通常条件下,G+Cmol%为40的DNA其Tm约为87℃,每增加1%G+Cmol含量,Tm约增加0.4℃,因而通过Tm可测出G+Cmol%含量。

  19. 2、核酸同源值测定 • 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测定DNA分子的相似度,此办法较精确。 • 其基本步骤均是先提取菌株的DNA,加热变性解链,然后将两种变性的DNA(其中一种为标记DNA或rRNA)混合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保温复性,重新得到杂交的双螺旋DNA分子,鉴定其双螺旋结合率。结合率的大小反映了DNA碱基序列的相似程度和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亲疏。 • DNA/DNA杂交时,同一菌的结合率为100%,80%~90%的同源为同一种内、同一亚种的细菌,60%~70%的同源性为同一种内不同亚种的细菌,20%~60%则认为是同一属中的不同菌种。

  20. 3、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 • 细菌核蛋白体RNA序列比较保守,其变化十分缓慢。分离细菌16SrRNA,用T1核酸酶消化,分析寡核苷酸的碱基序列可测出rRNA的相关性。目前,由细菌16SrRNA序列分析已分出了真细菌和古细菌,前者包括;后者主要为伯杰手册中疵壁菌门内的细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