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第十章 國民所得之衡量

第十章 國民所得之衡量. 1998 年台灣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是美國的 55% ;印度的平均每人所得大約只有美國的 6.4% 。換言之,同樣辛苦工作一年,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大約是台灣人的兩倍;是印度人的 15.6 倍。若比較成長率,在 1960-90 年間,台灣的成長率最高,美國與印度比較低。為何美國的每人所得較高,而台灣與印度較低?為何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比美國與印度高?這些都是總體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探討的問題。. 10.1 總體經濟問題 ◎經濟成長與景氣波動主要是以國民所得 (NI) 或國內生產毛額 (GDP) 來衡量。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國民所得之衡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國民所得之衡量

  2. 1998年台灣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是美國的55%;印度的平均每人所得大約只有美國的6.4%。換言之,同樣辛苦工作一年,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大約是台灣人的兩倍;是印度人的15.6倍。若比較成長率,在1960-90年間,台灣的成長率最高,美國與印度比較低。為何美國的每人所得較高,而台灣與印度較低?為何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比美國與印度高?這些都是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探討的問題。1998年台灣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是美國的55%;印度的平均每人所得大約只有美國的6.4%。換言之,同樣辛苦工作一年,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大約是台灣人的兩倍;是印度人的15.6倍。若比較成長率,在1960-90年間,台灣的成長率最高,美國與印度比較低。為何美國的每人所得較高,而台灣與印度較低?為何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比美國與印度高?這些都是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探討的問題。

  3. 10.1 總體經濟問題 ◎經濟成長與景氣波動主要是以國民所得(NI)或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衡量。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一年(或一季)當中,一國所創造的商品與服務的價值總和。 ◎一般國民所得統計顯示,勞動力的薪資報酬佔國民所得之比例約在60~70%之間,其餘為企業股東所得之利潤。 ◎總體經濟學又稱國民所得理論,主要目的在探討一國所得高低之道理。

  4. 10.2 國內生產毛額估算方法 ◎2001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為新台幣95,423億元,年底總人口22,405,000人,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為新台幣426,000元,約12,171美元。 ◎ 1960-1985之25年間,台灣國內生產毛額之年成長率平均為6.2%,高居世界第二。而已開發國家之日本平均成長率5.5%,美國2.1%。

  5. 10.2.1由生產面計算GDP ◎從產出之角度所衡量之國民所得稱為國內生產毛額(GDP)。從生產面來看,國內生產毛額(GDP)衡量一國之住民在一定期間內生產活動之價值。國內生產毛額也等於該年內國內家庭與企業所創造的供最終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的總值。 ◎廠商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或GDP)就是其生產額(或銷售額)與中間投入的差額。中間投入之定義:工廠之生產過程中,扣除人力與機器設備以外之投入謂之,如原料、水電等。故表1中之國內生產毛額(GDP)為$(2000-800)+$(5000-2000)=$4200。

  6. 選擇2甲公司今年製造銷售之電腦共計1,000萬元。製造過程中使用原料 (中間投入) 300萬元,繳交貨物稅50萬元, 付給員工薪水500萬元。請問甲公司今年所創造之附加價值為: (a) 1000萬元, (b) 700萬元, (c) 650萬元, (d) 150萬元。 Ans (b)。 ◎把社會中各生產單位分門別類算出其所創造之附加價值,總和即為國內生產毛額(GDP)。圖1為台灣三級產業自1951-2001之GDP比值,農業,服務業。

  7. ◎在生產過程中,廠商之生產設備會磨損消耗,這是所謂之折舊(depreciation)。折舊亦視為是廠商生產過程中之中間投入。◎在生產過程中,廠商之生產設備會磨損消耗,這是所謂之折舊(depreciation)。折舊亦視為是廠商生產過程中之中間投入。 ◎國內生產毛額扣除折舊後之數額,即為國內生產淨額(Net Domestic Product, NDP): 國內生產毛額  折舊 = 國內生產淨額 ◎ 故表1中之國內生產淨額(NDP)為: $(1200-100)+$(3000-300)=$3800。 ◎國內生產淨額(NDP)再扣除各廠商被課徵之營業稅(5%),兩廠商之所得(NI)合計$(1200-100-20005%)+$(3000-300-50005%) =$3450。 ◎國民所得(NI =$3450)合計$(1200-100-20005%)+$(3000-300-50005%) =$3450。

  8. 10.2.2由所得面計算GDP ◎假設表1中電腦廠商之薪資支出為$2100,故營業盈餘(利潤)為$(3000-300-250-2100)=$350。主機板廠商薪資支出為$800,故營業盈餘為$(1200-100-100-800)=$200。 ◎表1中之工資($2100+$800=$2900)與利潤($350+$200=$550)之和即為國民所得(NI) ◎表1中GDP($3000, $1200)減去折舊($300, $100)即為NDP($2700, $1100)。NDP扣除營業稅($250, $100),需再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淨額($X, $Y)才能成為完整的國民所得。國民所得亦等於受雇人員報酬($2100+$800)、營業盈餘 ($350+$200) 再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淨額($X+ $Y)之和。例如擁有國外公司之股票。

  9. ◎國民所得=國內生產淨額營業稅+國外要素所得淨額(1)或◎國民所得=國內生產淨額營業稅+國外要素所得淨額(1)或 國民所得=受雇人員報酬+營業盈餘 +國外要素 所得淨額 (1’) ◎其中國外要素所得淨額之計算方式為計入本國人在國外之薪資、股利與利息收入,並扣除外國人在本國之薪資、股利與利息收入。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占國民所得之比例通常不高,例2001年國民所得NT$82615.63億元,國外要素所得淨額NT$1973.87億元,僅約2%。

  10. ◎表1中之國民所得(=受雇人員報酬+營業盈餘)為$3,450,因其假設國外要素所得淨額為零。另外,表1中計算國民所得之方法又稱為要素成本計算法(Factor Income Approach)。 ◎另外,國民所得毛額(GNI)等於GDP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淨額。GNI是衡量國內住民一年內各項所得之總和。 國民所得毛額=國內生產毛額+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以2001年為例,台灣之國內生產毛額(GDP) NT$95,423.01億元,國外要素所得淨額1,973.87億元,國民所得毛額NT$97,396.88億元。 ◎國民所得毛額(GNI)通常被稱為國民生產毛額(GNP),實為不恰當之名詞,因其乃是計算所得而非生產。 問答 1

  11. 問答1.台灣1996年國民所得帳資料如下 (單位: 新台幣億元): 政府消費 $10,823 民間最終消費 $ 45,193 折舊 $ 7,062 貨物稅 $ 6,956 受雇人員報酬 $ 39,751 出口 $ 36,304 營業盈餘 $ 21,017 進口 $ 33,430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 621 根據以上數字, 請計算: 國民所得, GDP, GNP, NDP與投資。 (a) 根據(1’)式,國民所得=受雇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39,751 + 21,017 + 621 = 61,389億元。 (b) 根據(1)式,國民所得=GDP折舊營業稅+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故國內生產毛額 (GDP)=國民所得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折舊+貨物稅 =61389-621+7062+6956=74,786億元。 (c) 國內所得毛額 (GNP, GNI) =GDP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74786+621=75,407億元。 (d) 國內生產淨額 (NDP) = GDP 折舊= 74786-7062 = 67,724億元。 (e) 投資(I)=GDP-C-G-(X-M)=74786-45193-10823-(36304-33430)=15,896億元。

  12. 10.2.3從支出面計算GDP ◎假設電腦公司年生產1000部電腦,若年初有電腦存貨100部,年底存貨80部,則今年出售之電腦為1000+100-80=1020部。換言之,本年生產之電腦數量等於出售數量加上「存貨增加」。就整個社會而言,GDP應等於購買支出金額加上存貨增加,即 GDP=購買本國產品與服務之支出+存貨增加 (2)

  13. ◎民間消費支出(C):國內各家庭對於「消費性而非耐久財」商品(食物、衣服等)及服務之購買支出。◎民間消費支出(C):國內各家庭對於「消費性而非耐久財」商品(食物、衣服等)及服務之購買支出。 ◎政府消費支出(G):政府部門對於「消費性而非耐久財」商品及服務之購買支出。 ◎固定資本:家庭與政府購買耐久性之資本財,如機器設備、廠房、住宅等。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或稱固定投資毛額):企業、政府部門與家庭購買本年內生產之機器設備之支出。

  14. ◎出口(X):國外消費者對本國商品的購買支出就是本國的出口;◎出口(X):國外消費者對本國商品的購買支出就是本國的出口; ◎進口(M):國內消費者對國外商品的購買支出就是本國的進口。 ◎綜合上述,購買本國產品與服務之支出= C+G+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出口進口 ◎將上式代入(2)式,GDP=C+G+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存貨增加+X  M。 ◎出口淨額(淨出口):X  M。若為正值,表示貿易順差(Trade Surplus);若為負值,表示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

  15. ◎國內資本形成毛額(或稱毛投資,以符號 I 代表)等於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加上存貨變動,故從支出面計算GDP時,可簡單表示成: GDP = C+I+G+X  M(3) ◎我國在2001年之GDP中,民間消費支出(C)占63.6%,毛投資(I)占18.2%,政府消費支出(G)占13%,出口(X)占50.5%,進口(M)占45.2%,所以貿易順差占5.3%。 問答 1 之投資,問答2 ,問答5

  16. 問答2.下表為農家、 麵粉廠、 與麵包廠之產出與成本,其中農夫 所使用的肥料為進口。 根據以上的資料: (a)請由支出面法計算 GDP。 (b)請由附加價值法計算 GDP。 (c)請由要素所得法分別計算工資與利潤(假設政府不課稅)。 (a) GDP=C+I+G+X - M =2,800(C) – 150 (M) = 2,650億元 (b) 農夫GDP=銷售額 – 中間投入=900-150=750 麵粉廠GDP=銷售額 – 中間投入=2200-900=1300 麵包廠GDP=銷售額 – 中間投入=2800-2200=600 全部GDP=750+1300+600= 2,650億元 根據(1),國民所得=2650 (GDP) -160 (折舊)-0(營業稅)+0(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2,490億元 (c) 工資合計 =600 + 500=1,100億元 利潤合計 =(900–10–150) + (2200–100–600–900)+(2800–50–500–2200)=740+600+50=1,390億元 根據(1’),國民所得=1100+1390+0(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2,490億元

  17. 問答5. 超人氣公司花費300萬元從日本請來著名歌手在台北體育館開演唱會。門票售出計新台幣500萬元, 電費計20萬元,體育館租金50萬元, 超人氣公司付給員工的薪水為40萬元。 (a)從支出面計算,此次演唱會創造多少GDP? (b)從附加價值的方法計算,請問此次演唱會活動超人氣公司創造多少 GDP? (c)在國民所得帳的討論中,曾說明從支用面角度計算之 GDP 會等於從附加價值角度計算之 GDP。如果你在 (a)、 (b) 所得之答案不同, 請說明理由。 (a)GDP=C+I+G+X - M =500 (C) – 300 (M) = 200萬元 (b)GDP=銷售額 – 中間投入=500 – (300-50-20)= 130萬元 (c)超人氣公司創造130萬元的附加價值。但是, 體育館創造的附加價值為50萬元;電力公司的附加價值為20萬元;因此, 全部廠商之附加價值合計200萬元,等於 (a) 小題之答案。

  18. 10.3投資與折舊 ◎國內資本形成毛額(或稱毛投資)減去折舊, 即得淨投資。 淨投資=毛投資折舊 ◎若以D代表折舊,則國內生產淨額為: NDP=GDPD=C+I+G+(X-M)D =C+(ID)+G+(XM) ID=淨投資 XM=淨出口

  19. ◎假設電腦之銷售額為5000萬元,進口之CPU為800萬元,國內生產毛額合計為4200萬元。假設5000萬元價值的個人電腦賣給一般家庭為1000萬元,賣給企業單位為4000萬元,則C=1000萬元,I=4000萬元(I=毛投資=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加上存貨變動,但存貨為零)。若折舊D為400萬元,則◎假設電腦之銷售額為5000萬元,進口之CPU為800萬元,國內生產毛額合計為4200萬元。假設5000萬元價值的個人電腦賣給一般家庭為1000萬元,賣給企業單位為4000萬元,則C=1000萬元,I=4000萬元(I=毛投資=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加上存貨變動,但存貨為零)。若折舊D為400萬元,則 NDP=GDPD=4200400=3800 or = C+(ID)+G+(XM) =1000+(4000400)+0+(0800) =3800

  20. 10.3.1流量與存量 ◎資本設備之兩個概念:固定資本形成、固定資本存量。 ◎固定資本形成:期中流量(flow)之概念。  固定資本存量:期初(末)存量(stock)之概念。 簡單而言,某一段期間開頭之存量加上該期間內之流量,即可算出期末存量。

  21. 10.4 物價指數◎鐵達尼號(1998)創下史上最高票房紀錄(6億美元)之重新估計─表2。

  22. ◎以上討論之GDP屬於名目國內生產毛額(nominal GDP),即為當年價格計算之國內生產毛額。但可能發生因物價上漲而導致第二年之GDP高於第一年。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而有實質國內生產毛額(real GDP),即基年價格計算之國內生產毛額。

  23. 問答4. 假設1995年電影 「侏儸紀公園」 在台灣賣出13萬張票,票價平均是180元。1998年, 「鐵達尼號」 賣出12萬張票, 每張票價平均200元。請計算並比較兩部電影的收入。 以1998年為基期, 「鐵達尼號」收入為200元 × 12萬=2400萬元 「侏儸紀公園」收入為200元 × 13萬=2600萬元

  24. 10.4.1 GDP平減指數 ◎名目GDP係以當年價格計算而得。實質GDP則是由基年價格計算而來。由名目GDP除以實質GDP即可算出GDP平減指數。例表3即為以1998年為基期算出實質GDP以及GDP平減指數。故 當期GDP平減指數=以當期價格所計算出之當期名目GDP 以基期價格所計算出之當期實質GDP  100 ◎ GDP平減指數反映各種商品與服務價格平均變動情形─表3以及p260第3段。

  25. 選擇121996年台灣的GDP為新台幣74,775.40億元,若按1991年價格計算, 實質GDP為65,176.25億元。1996年之GDP平減指數為: (a) 100, (b) 1.147, (c) 114.7, (d) 87.2。 Ans (c)。74775.4/65176.25=114.7

  26. 選擇9在某兩年之間, 名目GDP由2,000億元增加為2,400億元;GDP平減指數由110增加為135。請問: (a) 實質GDP增加, (b) 實質GDP減少, (c) 實質GDP不變, (d) 無法確定。 若 名目GDP:2000億 增為 2400億 且 名目GDP / 實質GDP = 1.1 增為1.35 故 實質GDP:1818億 減為 1778億 Ans (b)。

  27. 問答3 (b).下表列出食物 (pizza) 與休閑 (打保齡球)兩種商品的價格與數量。若這兩樣商品是某國的全部產出,請以1998年為基期, 計算1999年的GDP平減指數。 名目GDP 實質GDP GDP平減指數 29000 29000 100 38200 32500 117.5

  28. 10.4.2購買力平價指數 ◎因國際間之匯率經常出現大幅度之變動,故購買力平價指數(PPP Converters)被經濟學者用來取代兩國間之匯率,以作為跨國之GDP比較。購買力平價指數是取某國之物價作為基礎價格,以之計算各國之GDP,係以當年價格計算而得。 若選擇美國之物價為基礎,則 台灣的購買力平價指數=以台灣物價為基礎所計算出之台灣名目GDP 以美國物價為基礎所計算出之台灣實質GDP 問答 6

  29. 問答6. A、 B 兩國都生產稻米與房屋兩項商品,其生產量與價格如下表所示: A 國一單位可交換30單位之 B 國貨幣,亦即, 匯率為30。 (a)以 B 國貨幣為單位, 請計算 B 國之 GDP。 40×50 + 5000×10=$52000 (b)若以匯率折算, 請計算以 A 國貨幣表示之 B 國 GDP。 (40/30)×50 + (5000/30)×10 = $1733.3 (c)若直接以 A 國貨幣計算, 請問 B 國 GDP 為多少? 2×50 + 100×10=$1100 (d)請計算以A國物價為基礎之B 國購買力平價指數。 以B國物價為基礎之B國名目GDP= $52000 以A國物價為基礎之B國實質GDP= $1100 B 國之購買力平價指數=52000/1100= 47.27

  30. 10.4.3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一般家庭日常消費的商品與服務的價格。 ◎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第一步是選出一般家庭日常所購買商品與服務的種類與數量。 ◎圖2為台灣與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選樣商品與服務之價值比例,基年為1998。

  31. ◎表4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之數值例,故 本期CPI=以本期價格計算之本期支出  以基期價格計算之本期支出 100 ◎由表4可計算出1998-1999之物價膨脹率或稱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 (CPI1999CPI1998)  CPI1998 100% = 9% 問答 3(a) ; 選擇13

  32. 問答3 (a).下表列出食物 (pizza) 與休閑 (打保齡球)兩種商品的價格與數量。若這兩樣商品代表一般家庭的消費,請以1998年為基期, 計算1999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假設家庭對 pizza 的消費量為100,打保齡球的次數為30。) 年 Pizza價格 數量 保齡球花費 次數 當期支出 基期價格支出 CPI 1998 200 100 300 30 29000 29000 100 1999 220 100 400 30 34000 29000 117.2

  33. 選擇13根據主計處的統計, 以1991年為基期,1994年的CPI為111.9, 1995年為116.1。請問1994--1995年之物價膨脹率為: (a) 116.1%, (b) 111.9%, (c) 100%, (d) 3.8%。 Ans (d)。 (116.1-111.9)/111.9=3.8%

  34. 10.4.4物價指數的正確性 ◎上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衡量家庭實質所得之高低,但仍有不夠完美之處: 1.未考慮消費財品質進步。(p.264) 2.未考慮替代效果。(p.264) 故為了讓CPI較能正確反映生活消費支出,選樣商品與數量每隔5年更新一次,稱為基期改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