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陶幼慧 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

網路成癮. 陶幼慧 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 8 題自我診斷問卷 (Young, 1999). 1 、 我會專注於網路上所進行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 、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感到滿足。 3 、我曾努力想過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 、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容易暴躁。 5 、我會為了上網而願意承擔重要人際、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風險。 6 、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7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shal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陶幼慧 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網路成癮 陶幼慧 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

  2. 8 題自我診斷問卷(Young, 1999) 1、我會專注於網路上所進行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感到滿足。 3、我曾努力想過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容易暴躁。 5、我會為了上網而願意承擔重要人際、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風險。 6、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舉喪等。 五題以上答案Yes, 就符合網路成癮症

  3. 愛情與網路孰輕孰重?德國年輕人:網路(路透德國漢諾威1日電,2009/03/03)愛情與網路孰輕孰重?德國年輕人:網路(路透德國漢諾威1日電,2009/03/03) • 德國資訊商業通訊新媒體公會(Bitkom)的民調發現19到29歲的受訪者中 • 84%表示他們寧可不要現在的伴侶或汽車,也不願失去網路 • 97%也無法想像沒有手機的日子 • Bitkom主席謝爾(August-Wilhelm Scheer)表示,這不代表「網路是導致社交冷感的匿名媒體」,該公會形容今年德國漢諾威電腦展(CeBit)主題之一,便是「網路社會」(WorldWideWeb society,簡稱Webciety) • 接受訪問的1000人當中,二分之一表示透過網路聊天室與網路社群交到新朋友 • 約8%表示,透過網路交友覓得新伴侶 • 謝爾說:「網路創造真實的關係,不會讓人自閉或失去人性。」謝爾承認,度假時無法上網他也會緊張不安。中央社(翻譯)

  4. 大綱 (1)何謂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2)網路網路成癮的影響因素? (3)如何避免或改善網路成癮?

  5. 相關新聞

  6. 相關新聞離譜!單親媽泡網咖 9歲兒丟賓館一住4個月(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19/17/xl7e.html)相關新聞離譜!單親媽泡網咖 9歲兒丟賓館一住4個月(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19/17/xl7e.html) “母親留連網咖,4個月來只探望過兒子5次,只是孩子一個人,怎麼會不需要親情的照顧,古小弟很聰明,想媽媽就搭公車四處到網咖找媽媽。 社工侯淑如說,「他真的三餐不濟的時候,他就會去媽媽常常逗留的網咖去找媽媽,媽媽可能給他50元、100元就打發他走。」”

  7. 相關新聞我上網 我才存在→網路成癮症(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17/2/xgta.html) “如果上網後,就不想離開,離開電腦才沒幾分鐘,卻又急著想再度上網,最好找精神科專科醫師徹底診斷,確認是否罹患了網路成癮症。根據最新統計,高達15%網友罹患這種精神官能症,患者整天想的、做的,無非是上網,若不及早治療改善,後果堪虞。” “不久前,多位國內精神科醫師架設網站針對網友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5%受訪網友出現不等程度的網路成癮症。這些網友以男性居多,年齡大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通常擁有大學以上的高學歷,每天上網時間長達3至5小時。 ” “在上網玩線上遊戲或賭博時,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及腦內啡,讓他們有種飄飄欲仙的滿足快感,終至沈陷其中,無法自拔。 “ “上網尋找的往往不是資訊,而是社會支持、性滿足,甚至在網路上創造一個全新的人格。 “ “部分網路成癮症患者合併有焦慮、強迫症、社交畏懼症及失眠等精神症狀,如果不儘速就醫接受專業治療,日常生活很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對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

  8. 成癮行為定義(Griffiths, 1998) • 顯著性 • 心境改變 • 耐受性 • 退癮症狀 • 衝突性 • 再發

  9. 網路成癮判斷症狀(Goldberg, 1995) 連續12個月,發生下列三項症狀: • 耐受性 • 退癮症狀 • 上網時間與頻率超過預期 • 想控制上網行為但失敗 • 花很多時間在進行網路相關活動 • 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重要的社交、工作或休閒娛樂 • 即使察覺,但仍持續使用

  10. 網路成癮的型態(邱智強,2001) • 網路性成癮 成人聊天室或色情網站 • 網路人際關係成癮 社群人際關係取代真實人際關係 • 網路強迫症 強迫上網購物或賭博 • 資訊缺乏恐懼症 一直上網搜尋或漫遊 • 電腦成癮 玩電玩或設計程式

  11. 網路成癮定義(周榮、周倩,1997) 網路成癮是由重複地對於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慾望,同時並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戒斷等現象,網路成癮者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12. 網路成癮的理論層面(林旻沛,2003; Jennifer,1996) • 心理動力與人格特質層面 • 社會文化層面 • 行為學習層面 • 生物因素

  13. 高危險群和一般使用者比較(楊正誠,2002)

  14. 生活適應和社會支持的影響(楊正誠,2002)

  15. 個人特性與網路成癮的關係(朱美慧,2000)

  16. 研究建議(朱美慧,2000) • 關心網路使用情形 • 正確的愛情觀與人際關係 • 不要葬身於科技中 • 對網路成癮者伸出援手

  17.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18. 網路成癮促成性心理因素(王智弘,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5new.htm)網路成癮促成性心理因素(王智弘,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5new.htm) 網路心理層面 • 網路的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與跳脫性等特質與網路成癮有關 • 以行為主義的觀點加以詮釋(柯志鴻,2003,2005;陳淑惠,2003): • 同步空間的立即回饋; • 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 • 匿名化身的挫折與喜悅; • 網路情色與暴力的致命吸引力:其中特別是網路遊戲中的影象與聲光所引發的感官刺激尤為強烈

  19. 網路成癮促成性心理因素(王智弘, 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5new.htm) 個人心理層面(柯志鴻,2003,2005;陳淑惠,2003): (一)網路成為生活問題的避難所:網路可能成為逃避下述生活問題的臨時避難所,包括: • 缺乏自尊、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 • 生活無聊 • 人際衝突 • 課業或工作挫折等,亦即有此等問題的當事人是較可能成為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二)滿足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與虛擬名聲:網路提供了滿足其正向自我意象的可能性,特別是此可能是其在現實生活所不易獲得的 (三)其他的心理問題:網路成癮問題亦可能因其他的心理問題所造成或合併其他的心理問題,其中包括精神疾病:比如躁鬱症、憂鬱症、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懼症、精神分裂症與人格違常等。

  20. 網路成癮三類(周榮、周倩,1997) • 「上網時間增長型」 處於沉迷現象的初期階段 • 「出現相關問題型」 處於沉迷現象的初期至中期階段 • 「不能克制痛苦型」 處於沉迷現象的中後期階段

  21. 網路上癮的諮商(王智弘,2003, 2004, 2005) • 「覺」-覺察病識感: 當事人認知到自己已過度使用網路了:換言之,使當事人對自己的上網行為有「病識感」,或者覺察自己的行為失當,比如,知道自己已「超時」上網了 • 「知」-認知潛在問題: 當事人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網路上癮行為的背後其實是有理由的,過度上網的行為是潛在心理問題導致其逃離正常生活的結果 • 「處」-處理潛在問題: 當事人去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讓當事人深切了解到逃避問題祇是使問題更加惡化而已,並非解決問題之道 • 「行」-發展並執行改變計畫: 當事人發展出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此等行動計畫若能提供當事人從事其他替代性正向活動的吸引力,並結合重要他人的協助以塑造有利情境,則成功率將大增:配合第三步驟的潛在心理問題的處理,應協助當事人提出具體改善網路上癮行為的行動計畫,並身體力行以逐步改變上網行為 • 「控」-培養自我監控能力: 逐步降低上網時間培養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以期在達成諮商目標回歸正常與和諧的生活之後,能自我監控以持續維持戰果。

  22. Dr. Young初期治療方法(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 http://www.tafm.org.tw/Data/011/169/190202.htm) (1)逆向操作法(practicing the opposite) 例如本來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收發E-mail,然後再盥洗和吃早餐,我們可建議病人先盥洗和吃早餐再收發E-mail,以減低對網路的依賴。 (2)外來停止器(external stoppers) 例如利用鬧鐘或電腦定時提醒程式提醒自己該離開網路及遠離電腦。 (3)設定時間限制(setting time limits) 例如設定一週使用網路幾小時後即不再使用,或設定每日固定的上網時段,以避免上網時間無限延長。 (4)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setting task priorities) 因為上網時間有限制,因此先列出必須透過網路處理事務的優先順序。 (5)使用提示卡(reminder cards) 把網路成癮所造成的問題,列出幾項寫在卡片上,戒除網路成癮的好處也寫在卡片上,然後貼在電腦旁,以便隨時提醒。 (6)個人活動行程表(personal inventory) 沉迷於網路中,常會忘記或取消一些日常活動,像打籃球,逛街;故可以建議病人寫下個人活動行程表,並標明重要性,以提醒自己不要因為上網而忽略它。網路成癮症的治療目標,主要是在協助個案了解自己網路使用的情形、探索造成網路過度使用的原因、討論如何解決目前的問題、協助個案恢復自己的能力(問題解決、情緒控制、壓力因應及自我認同能力)、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及適應方法及建立適當的生活模式。但若網路成癮症合併精神上的疾病或多重成癮症,則需進一步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師的治療。

  23. 個人面對問題的想法 (1) 正面(positive)思考、態度… (2) 面對問題,不迴避 (3) 冷靜分析與回應 (4) 化危機為轉機 (5) 時間是你最好的朋友 (6) 只要不下車,總有一天會到站

  24. 例如:低自尊者 • 多數報告研究發現低自尊者較容易有網路成癮之現象產生(Young,1998;王澄華,2001;朱美惠,2000) • Young(1998)認為,低自尊者、經常被他人拒絕與否定者,或是對生活感到不滿足者,是容易網路成癮的一群 • Armstrong、Phillips & Saling(2000)的研究發現,低自尊者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推論網路成癮者可能是因為社會技巧差,與自信心低落,因此利用網路作為逃避的手段(引自王澄華,2001) • 朱美惠(2000)使用網路問卷調查我國大專學生網路使用情形,結果發現到,自尊越低者,其強迫性使用網路的反應就越高  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多閱讀名人傳記、心理學及勵志文章或相關電影,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對自尊心的看法會逐漸改觀。

  25. 例如:雙向溝通網路應用程式 • Young(1996,1998,2004)的研究發現,成癮者最常使用的是以具備雙向溝通的高度人際互動性網路使用項目為主,依序為聊天室(35%)、MUD(28%)、新聞群組(15%)及電子郵件(13%) • 非成癮者所使用的網路功能,是以資料蒐集取向的功能為主,如電子郵件(30%)、全球資訊網(25%)及資訊檔案(24%) • 周倩(1999)發現,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花較多時間在BBS、WWW、E-MAIL這些人際溝通互動性強的網路使用項目上(引自王澄華,2001)。韓佩凌(2000)發現,網路沉迷者比非沉迷者較常使用網路功能中的電子郵件,較常上網聊天交友 • 蕭銘鈞(1998)發現,高網路使用量者,使用網路的最大動機是「社會性使用動機」中的「與遠方友人接觸、保持聯絡」,且網路成癮者比其他網路使用者較依賴網路人際關係(引自謝龍卿、黃德祥,2004)。 降低雙向溝通網路應用,以功能需求導向

  26. 例如:互動性網路遊戲 • 許多研究均發現互動性網路遊戲與網路成癮之間的相關(Young,1996;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1997;周倩,1999;韓佩凌,2000)。 • 早期的網路角色扮演遊戲,提供多人同時上線,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滿足想像力及互動性雙重特色,使得互動性網路遊戲容易造成強迫性上網行為以及引發沉迷者持續挑戰更高難度遊戲的成癮耐受性。 • 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1997)的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較常玩線上互動遊戲,如網路角色扮演遊戲。 • 周倩(1999)發現,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花較多時間在網路遊戲上(引自王澄華,2001)。 • 韓佩玲(2000)網路沉迷高危險群使用活動上,則以玩線上遊戲者為最多。從上述可以發現,互動性網路遊戲容易成癮,可能是因為其歸屬感、成就感是成癮者在平日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取、滿足的。 參加實體社團活動並扮演能力所及角色,降低網路遊戲使用

  27. 結語 This is your life. Help yourself. Do your best to make the best out of it.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