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科學與技術真實的 社會建構

科學與技術真實的 社會建構. Escher's Drawing Hands  We create our worlds and are created by them. 何謂社會建構 (social construction). 社會建構論 vs. 實在論 (realism) 社會建構論,重要假設或提醒 科學與技術是社會性的 (social) 科學與技術是動態的 (active): 建構隱喻活動 科學與技術產物本身並非自然:科技並不提供途徑直通自然. 社會真實的建構. 性別 社會真實 因為我們很難不去考慮它 性別結構創造了人們所必須承認的限制與資源

sham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科學與技術真實的 社會建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學與技術真實的社會建構

  2. Escher's Drawing Hands  We create our worlds and are created by them.

  3. 何謂社會建構 (social construction) • 社會建構論 vs. 實在論 (realism) • 社會建構論,重要假設或提醒 • 科學與技術是社會性的(social) • 科學與技術是動態的(active): 建構隱喻活動 • 科學與技術產物本身並非自然:科技並不提供途徑直通自然

  4. 社會真實的建構 • 性別 • 社會真實 • 因為我們很難不去考慮它 • 性別結構創造了人們所必須承認的限制與資源 • 因此,根據性別的不同而以不同方式待人,就會創造出性別化的人 • 性別具有因果效力 • 但,性別絕非自然賦予, • 歷史上的性別 • 不同文化之間的性別

  5. 事物與現象的建構 • Karin Knorr Cetina • 自然不是什麼在實驗室裡可以找到的東西 • 對外來的觀察者而言,實驗室這個行動場所看起來,不是要將『自然』納入,反而是要儘可能地排除它 • 物質純化 • 物品標準化,甚至強化 • 人為操弄結果 • 實驗室所製造出來關於物品的知識,非自然 • 但具有實務性,且以物質性樣態

  6. 科學與技術對於物質與社會環境的建構 • 汽油為燃料的汽車 • 創造市區上班,郊區住家的生活形式 • (都市熱島效應,周末下大雨) • (家樂福等大型商店) • 道路 • 電腦 • 工作環境與習慣改變 • 魚雁往返 vs. msn 或夢大 • 性別 • 性聯基因研究,荷爾蒙對性別影響研究,男女性腦部差異研究 • 廣泛報導 • 結果「自然化」的現象,強化刻板印象

  7. 理論的建構 • 科學爭議的存在便表示科技有不同的表徵方式

  8. 異質建構 • Technoscience • 物質世界、既有的知識、贊助者、資金、機構、人

  9. 從描述到製作Darstellen - Herstellen

  10. 關於技術的兩個問題

  11. 技術是應用科學嗎? • 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 • 科學家也發明 • 發明家也研究 • 做任何系統計畫進展所必須之事

  12. Technoscience • 物質世界、既有的知識、贊助者、資金、機構、人 • 純科學知識只是可利用資源之一,無法認定它是主要資源 • 今天的知識本身如果也是異質建構‧‧‧

  13. 科學與技術之間 • 非單一

  14. 變遷中的研究模式 • 模式一:屬於學科範圍內、問題導向式 • 模式二:跨學科,他可能涵蓋許多處於不圖類型組織之內的行動者,應用層面可能是考量之一 • 科學被脈絡化 • 大學 – 工業界 – 政府 triple helix (產官學) • 學術自由、公共領域、不偏私等界線模糊

  15. 技術推動歷史嗎? • 馬克思主義式的說法 • 磨坊帶給你的是一個有封建地主的社會,而蒸汽機,則帶來一個有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 技術決定論 • 物質力量,特別是可資利用的技術,決定了社會事件 • 背後的理論 • 唯經濟論:可運用的物質資源以及處理這些資源的技術造就了環境,而人們就在此環境下做出理性的經濟選擇 • 技術形塑經濟選擇,透過經濟選擇而塑造歷史

  16. STS人造物有政治性嗎? • 紐約長島立體交叉橋 • 減速路障 • 讓路上往來車輛減少、速度減緩 • 安全? • 家庭為重的社區不動產價值增高? • 數位控制自動化 • 效率? • 取代生產線上的工人,以便消除主要工會力量?

  17. STS鍵盤與安全自行車 • 存在的不見得是最好的 • 人造物的成功取決於不同的行動者所建立的聯盟 • 例如,通路可影響我們的選擇。暢銷書

  18. STS電動車註定失敗嗎? • 內燃引擎汽車標準歷史 • 電動車註定失敗 • 馬力、續行力不足 • 不會是消費者想要的多功能車 • BUT • 技術上的優越性,終究是在工程師、消費者,和駕駛人的心目中,而不是被硬性編入精煉石油的化學鍵裡

  19. 1915 電動車仍能與汽油車競爭,成為馬車的繼承者 • 汽油卡車 vs. 電動卡車 • 對貨車業主,「快」代表貨品與卡車本身更易損壞 • 在城市中「快」的利益沒有這麼顯著 • 電動車較易再發動 • 電動計程車時髦、舒適且安靜 • 1900 Electric Vehicle Company 全美最大車輛製造商 • BUT • 電動車未能參與結合鐵公路整合性都市運輸系統

  20. BUT • 電動車未能參與結合鐵公路整合性都市運輸系統 • 福特生產線:汽車 • 第一次世界大戰:汽油車比電車適合戰場 • 在汽油車的文化中電動車的未來?

  21. 為什麼環保冰箱不容易走進家庭? • http://nr.stpi.org.tw/ejournal/NSCM/9104/9104-14.pdf 通用電器公司在 1929 推出的電動壓縮式冰箱:『環頂』。在冰箱盒子上方,是環形的電動壓縮機。

  22. Evolution of horse

  23. 台灣科學教育館中的馬的演化 • 從始馬屬(Hyracotherium)演化到馬屬(Equus)的確是漫長而大尺度變化的演化過程,由單一主枝演化生出許多繁盛的分枝,最後只有馬屬殘存至今。

  24. 馬的演化系譜圖(取材自 Biology, 1996, by Campbell, Benjamin/Cummings 4 edition)

  25. The fossil horses aligned 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front of the display represent the evolution of horses as a steady progression along a single pathway -- until recently a widely held view of evolution. Here the horse is seen to evolve in a neat, predictable line, gradually getting larger, with fewer toes and longer teeth. Those arranged (also 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back present a more current scientific view of evolution, determined through a method of analysis called cladistics, which has shown evolution to be a more complex, branching history, much like the genealogical history of your own family.

  26. The nature of body

  27. The nature of body

  28. 實驗室與實驗

  29. Robert Koch

  30. 烏腳病 •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http://www.blackfoot.org.tw/know/know.html • 雖然烏腳病在台灣已趨消失,為了紀念台灣醫療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台南縣蘇煥智縣長及文化局葉局長有感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積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成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紀念館簡介 • 誰的博物館?想傳遞什麼訊息? • 政府 • 王醫師 • 烏腳病病人及家屬 • 民眾

  31. Escher's Drawing Hands  We create our worlds and are created by the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