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第三节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第四节 现代远程教育. 返回.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 1、 AECT94 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第三节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第四节 现代远程教育 返回

  2.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 1、AECT94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3. 设计 理论 开发 学习资源 实践 媒 体 学习过程 利用 管理 评价 研究形态 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

  4. 教育技术的共同特征: (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 (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

  5. 开 发 印刷技术 视听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整合技术 设 计 教学系统设计 讯息设计 教学策略 学习者特征 利 用 媒体利用 革新推广 实施和制度化 政策和法规 理论 和 实践 评 价 问题分析 标准参照测量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管 理 项目管理 资源管理 传送系统管理 信息管理  2、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

  6.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 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学科  2、教育技术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 3、教育技术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返回

  7. 一、视听教学技术  1、视听教学的初期阶段——视觉教学 19 世纪末,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相继用于教学。 19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公司出版了《视觉教育》一书,最早使用 “ 视觉教育 ” 术语。 1923 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学分会,把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论作为视觉教育的理论基础。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 1924 年,S.L. 普莱西宣布他设计出了第一台教学机器,产生了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8. 抽象的经验 语言 符号 视觉 符号 广播、录音、 照片、幻灯 电影 观察的经验 电视 参观展览 见习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活动(演戏、表演) 做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理解)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做)  2、二战期间及战后十年的视听教学 戴尔的 “ 经验之塔 ”

  9.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 ①、塔的底层的经验 “ 塔 ”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②、学习方法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③、教育升华 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不能过于具体化,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 ④、替代经验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形成科学的抽象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

  10.  3、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 1963 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对视听传播(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的概念进行了描述: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支,主要研究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的设计和使用,它包括: (1)关于直观和抽象的信息的各自独特的和相互联系的优缺点的研究,这些信息可用于任何目的的学习过程; (2)将教学环境中的人和设施产生的教育信息使其结构化和系统化。上述研究涉及计划、制作、选择、管理、运用各种部分和整个结构系统,其目标是有效地运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来帮助发展学习者的全部潜能。

  11. 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 1、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 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系统是在1912-1913年间设计的。允许按学生自己的速度来学习老师编写的自学材料。  2、程序教学的发展 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  3、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50年代末,美国 IBM 公司于 1958 年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辅助教学。伊利诺斯大学于 1960 年研制出著名的 PLATO 教学系统。

  12. 三、系统化设计教学技术 系统化设计教学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也称作教学系统方法。系统设计教学的方法来源于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实验方法)。 系统化设计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行为科学理论与概念的影响,特别是程序教学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影响。

  13. 四、我国的教育技术 (一)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  1、电化教育的出现 20年代          萌芽阶段 30年代-40年代      起步阶段  2、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50年代-60年代前期    初期发展阶段 60年代后期-70年代前期  停滞阶段 (1)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 (2)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14. (二)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70年代后期-80年代    迅速发展阶段 90年代至现在       深入发展阶段 (1)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发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特别是大专学校、中小学校计算机应用获得了很快发展。 (2)随着远距离教育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系统逐渐形成,卫星电视教育网全面建立。 (3)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15.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 1、网络化  2、多媒体化  3、理论研究科学化系统化 (1)重视教育技术自身理论基础的研究。 (2)加强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实践的研究。 返回

  16. 一、现代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基本观点: ①、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公式是: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②、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③、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特点: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17.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奥苏伯尔、加涅和布鲁纳等。 基本观点: ①、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②、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③、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18.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9.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③、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0.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1.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①、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 ③、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务; ④、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 ⑤、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⑥、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 ⑦、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发生后,学习者必须在这一环境中活动; ⑧、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

  22.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基本观点: ①、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②、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③、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特点:重学习的情感因素。

  23. 二、现代教学理论 1、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 基本观点: ①“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要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搞到“桃子”。

  24.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教学理论 基本观点: ①、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②、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力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③、要学得好,必须采取发现法。

  25. 3、巴斑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教学理论 基本观点: ①、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 ②、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③、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26. 三、传播理论 1、传播的概念 传播( communication )原指 “ 通信、传达、联系 ” 之意,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2、传播的类型 植物的传播 人际传播 动物的传播 组织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传播 大众传播 人内在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教育传播 3、传播过程 一般传播过程包含下列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编码、译码、噪音、反馈与效果等。

  27. 通过什 么渠道 产生什 么效果 谁 说什么 对谁说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Who Says What To Whom 传者 信息 传播媒介 受者 效果 4、传播模式  ①、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28. 信源 编码 信道 解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 ②、香农 — 韦弗传播模式

  29. 信源 (SOURCE) 信息 (MESSAGE) 通道 (CHANNAL) 接受者 (RECEIVER) 传播技巧 要素 结构  视  传播技巧  态度   听   态度  符  号 内  容  知识   触   知识  社会背景  嗅  社会背景  文化   味   文化  处理  ③、贝罗传播模式

  30. 四、系统科学理论 (一)控制论:创立者是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 (二)信息论:创立者是美国数学家香农(Claude Shannon) (三)系统论: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

  31.  1、整体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并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其内容包括: ①、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是系统理论的核心。 ②、系统都是由要素构成的,但不能孤立地考察一个要素,应把要素置于系统之中去考察。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与环境紧密相关,应把系统置于环境中去考察。 ③、任何系统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应等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再加上相互联系形成新结构产生的功能。

  32.  2、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或者说,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不可能的。其内容包括: ①、一个控制系统既要的控制部分的控制信息输入到受控部分,更要有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才能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不可能实现控制。 ②、反馈分为两种,如果反馈信息能够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则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反之,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则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是可控过程。

  33.  3、有序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而且有涨落即偏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或者说没有开放而且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其内容包括: ①、有序是指一个系统的性质、结构、功能,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这不是简单地反映时间的先后、位置排列的先后,而是系统的组织程度的提高、信息量的增加、熵的减少。 ②、系统要发展,要从无序到有序,第一个必要条件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另一个必须条件是系统必须有涨落即远离平衡态。

  34. 返回

  35. 一、基本概念  1、什么是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又称为远距离教育,英文 Distance Education 的译名,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36. 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①、在整个学习过程期间,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 实现了不同地域上人际间的交流学习。 ②、教育组织在材料计划、准备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发生影响; 支持服务包括:函授指导、批发作业、电话、计算机通信、音频、视频或计算机会议以及必要的面授辅导等。 ③、技术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或计算机媒体)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把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 ④、提供双向通信,使学生可以主动对话并从对话中受益; ⑤、在学习期间,通常不设学习集体,学生主要是作为个人在自学。

  37. 2、什么是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师生凭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手段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双向交互教育。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因特网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兴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的优点:超空间性、交互性、共享性、时效性、独立性。

  38. 发展阶段 兴起时间 技术基础 教育形态 第一代 19 世纪中叶 适合自学的函授印刷材料 函授教育 第二代 20 世纪初期 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视听手段。(模拟信号) 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代 20 世纪末期 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数字信号) 网络学院、虚拟大学 二、远程教育的发展

  39. 1、基于函授课程的远程教育 2、基于广播电视的远程教育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

  40. 三、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 3、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返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