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1

數位攝影概論

數位攝影概論. 許舜斌. Outline 1/2. 成像原理 結構 感光元件 鏡頭 曝光 快門 光圈. Outline 2/2. ISO 白平衡 攝影 教學短片 數位格式 影像端子 結論. 成像原理 1/2. 成像原理 2/2. 回 Outline. 數位相機結構. 觀景系統 1/2. 觀景系統 2/2. 數位攝影機結構. 回 Outline. 感光元件 1/29. 感光元件 2/29.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 感光耦合元件. 感光元件 3/29.

sh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數位攝影概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數位攝影概論 許舜斌

  2. Outline 1/2 • 成像原理 • 結構 • 感光元件 • 鏡頭 • 曝光 • 快門 • 光圈

  3. Outline 2/2 • ISO • 白平衡 • 攝影 • 教學短片 • 數位格式 • 影像端子 • 結論

  4. 成像原理 1/2

  5. 成像原理 2/2 回Outline

  6. 數位相機結構

  7. 觀景系統 1/2

  8. 觀景系統 2/2

  9. 數位攝影機結構 回Outline

  10. 感光元件 1/29

  11. 感光元件 2/29 •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感光耦合元件

  12. 感光元件 3/29 當CCD感光時,每個感光像素上依光量多寡累積相對應的電荷,並在感光結束後將各個電荷採序列的方式送到訊號放大器,以提供數位訊號處理器運算成數位影像。另外,由於CCD採用單一通道,故感光效率較慢且傳送電荷訊號時須外加電壓造成耗電量較大;但也因為單一通道,可有效減少電荷傳送過程與訊號放大時所產生的雜訊。

  13. 感光元件 4/29 •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

  14. 感光元件 5/29 CMOS傳送像素的通道不需外加電壓來傳送電荷,能立刻讀取電荷訊號,較CCD省電,感光效率也較快。另外,CMOS在每個感光像素旁都設計一組訊號放大電路,因此當像素越多時,越容易因電路間的訊號干擾而出現雜訊。

  15. 感光元件 6/29

  16. 感光元件 7/29 大部分的消費型數位相機,由於成本考量,都僅使用單片感光陣列。由於CCD及CMOS僅能感應光的強弱,無法分辨顏色,因此在每個像素上還會加上 “RGB”濾色片,只讓單一原色的光線通過進而使感光像素進行感光。因為人眼對綠色較為敏感,為了模擬人眼的視覺,濾色片會以1個紅、1個藍及2個綠為一組的陣列方式排列。

  17. 感光元件 8/29 • Bayer濾色片

  18. 感光元件 9/29 • 除了使用單片CCD或CMOS搭配濾色片來感應三原色外,現在也有Foveon X3與3CCD等技術,以多片感光陣列分別感應三原色,以還原真實色彩。

  19. 感光元件 10/29 • Foveon X3

  20. 感光元件 11/29 • Foveon X3

  21. 感光元件 12/29 • 3CCD  利用稜鏡將光線分成三原色光,再以多片感光陣列分別記錄。

  22. 感光元件 13/29 • 微型鏡頭

  23. 感光元件 14/29 • SuperCCD ISUPER CCD畫素是45度回轉成蜂巢式排列,斜向比水平和垂直狹窄,所以水平、垂直方向解析度較高。

  24. 感光元件 15/29 • SuperCCD

  25. 感光元件 16/29

  26. 感光元件 17/29 • 電路結構之完整比較

  27. 感光元件 18/29 • 差異分析: • ISO :CMOS 每個畫素包含了放大器與A/D轉換電路,過多的額外設備壓縮單一畫素的感光區域的表面積,因此在相同畫素下,同樣大小之感光器尺寸,CMOS的感光度會低於CCD。 • 雜訊:由於CMOS每個感光二極體旁都搭配一個 ADC 放大器,如果以百萬畫素計,那麼就需要百萬個以上的 ADC 放大器,雖然是統一製造下的產品,但是每個放大器或多或少都有些微的差異存在,很難達到放大同步的效果,對比單一個放大器的CCD,CMOS最終計算出的雜訊就比較多。

  28. 感光元件 19/29 • 差異分析: • 耗電量:CMOS的影像電荷驅動方式為主動式,感光二極體所產生的電荷會直接由旁邊的電晶體做放大輸出;但CCD卻為被動式, 必須外加電壓讓每個畫素中的電荷移動至傳輸通道。而這外加電壓通常需要12伏特(V)以上的水平,因此 CCD 還必須要有更精密的電源線路設計和耐壓強度,高驅動電壓使 CCD 的電量遠高於CMOS。

  29. 感光元件 20/29 • 差異分析: • 解析度:由於 CMOS 每個畫素的結構比 CCD 複雜,其感光開口不及CCD大, 相對比較相同尺寸的CCD與CMOS感光器時,CCD感光器的解析度通常會優於CMOS。但如果跳脫尺寸限制,目前業界的CMOS 感光原件已經可達到1400萬 畫素 / 全片幅的設計,CMOS 技術在良率上的優勢可以克服大尺寸感光原件製造上的困難,特別是全片幅 24mm-by-36mm 這樣的大小。

  30. 感光元件 21/29 • 差異分析: • 成本:CMOS 應用半導體工業常用的 MOS制程,可以一次整合全部周邊設施於單晶片中,節省加工晶片所需負擔的成本 和良率的損失;相對地 CCD 採用電荷傳遞的方式輸出資訊,必須另闢傳輸通道,如果通道中有一個畫素故障(Fail),就會導致一整排的 訊號壅塞,無法傳遞,因此CCD的良率比CMOS低,加上另闢傳輸通道和外加 ADC 等周邊,CCD的製造成本相對高於CMOS。

  31. 感光元件 22/29 • 尺寸說明: 大多數 DSC 消費型數位相機的 CCD 長寬比,依然沿襲 1950 年代電視規格標準剛制訂時 4:3的標準。

  32. 感光元件 23/29 • 尺寸說明: 常用的 CCD 尺寸並不是『單位』而是『比例』。業界通用的規範就是 1英吋 CCD Size = 長 12.8mm X 寬 9.6mm = 對角線為 16mm之對應面積。 例如: 1/2“ CCD Size 的對角線就是 1”的一半為8mm,面積約為 1/4;1/4“ 就是1”的1/4。

  33. 感光元件 24/29 • 常見尺寸比較:

  34. 感光元件 25/29 • 尺寸說明: 等同傳統底片面積的 CCD 或 CMOS 因為所使用的長寬比由 4:3放成3:2,就不以『英吋』作為表達方式,而改為 Full Frame 或 35mm Film Size (面積:36×24mm)直接稱呼,比這小一號的稱為 APS(25.1×16.7mm)  / APS-C size(23.7×15.6mm)。

  35. 感光元件 26/29 • 尺寸說明: 近來,為了補足 APS-C 以下的 CCD 尺寸空間,由日本 Olympus 主導的 4/3 系統(比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的 1吋型CCD 再大上 1/3 (22.5 ÷ 16mm)),但比例不是 3:2 而是 4:3 ,是故沿用『英吋』的稱法,命名為 4/3 或是 1又 1/3 系統。

  36. 感光元件 27/29 • 常見尺寸比較:

  37. 感光元件 28/29 • 此 inch 與 彼 inch? 這個問題必須回到1950 從第一代電視機開始說起,當時的電視機和現在所使用的CRT 或映像管電視大同小異,但有一個最大不同點就是那時候的螢幕是『圓』的!對於當時的電視工程師來說,從 Tube 中發射出來的電子線本就會繞著圓形軌道散佈,因此,將螢幕做成圓形是理所當然的事。

  38. 感光元件 29/29 • 此 inch 與 彼 inch? 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圓形螢幕實在太難適應了,最後還是將螢幕裁成『方』型,已爭取大眾的認同。然而如何在『圓中取方』得到最大的面積,後來的工程學界看法不一定相同,但通常裁切比例維持在 1.4~1.6之間,這之中並沒有一定的數學式。不過在描述尺寸大小時,仍維持 50年代的傳統,把『圓』形概念套用到『方』型螢幕上,以英吋來表達。 回Outline

  39. 鏡頭 1/36 • 鏡頭是影像品質的最大關鍵,為有良好的鏡頭,才能拍出畫面清楚、色彩飽和的照片。

  40. 鏡頭 2/36 • 焦距: 當光線以接近平行的方通過一片鏡片,會在鏡片後方聚集成一點,稱為焦點;鏡片中心點與焦點的距離則稱為焦距。

  41. 鏡頭 3/36 • 等效焦距: 大部分的消費型數位相機感光元件尺寸都比底片小,只能擷取畫面中央的影像,因此當鏡頭接上相機時,會發現取景角度變窄,主體變大,有如傳統底片機使用更長焦距的鏡頭一樣。

  42. 鏡頭 4/36 • 等效焦距:

  43. 鏡頭 5/36 • 常用等效焦距參考表:

  44. 鏡頭 6/36 • 畫角:   畫角是鏡頭可以拍攝範圍的角度,當鏡頭焦距越短,畫角越大,取景畫面就能容納更多的景物;鏡頭焦距越長則畫角越小,畫面中可容納的景物就少。

  45. 鏡頭 7/36 • 不同焦距的畫角:

  46. 鏡頭 8/36 • 鏡頭口徑:   一般鏡頭上都會標一個數字,例如52mm、58mm、67mm…等,指的是鏡頭前方的口徑大小,主要是在為鏡頭加裝濾鏡時的依據。

  47. 鏡頭 9/36 • 有效口徑:   鏡頭口徑與鏡頭光圈大小並無直接關係。真正與光圈值有關的是有效口徑。有效口徑決定了鏡頭的最大進光量,也就決定了鏡頭的最大光圈值。 光圈值=鏡頭焦距/有效口徑

  48. 鏡頭 10/36 • 有效口徑:

  49. 鏡頭 11/36 • 光圈   變焦鏡的光圈分成兩種,恆定光圈與非恆定光圈。兩者的差異在於非恆定光圈的最大光圈會隨著焦距改變,非恆定光圈則否。

  50. 鏡頭 12/36 • 恆定光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