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第四章 上古印度

第四章 上古印度. 概论 第一节 初始文明-哈拉巴文化 第二节 吠陀时代 第三节 列国时代 第四节 孔雀帝国 第五节 贵霜帝国 第六节 古代印度文化. 概论. 一、本章注意点 二、古印度史分期 三、史料 四、史学史. 一、本章注意点. 1 、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2 、瓦尔那(种姓)制度。 3 、佛教的兴起与基本教义。 4 、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 5 、古代印度文化。. 1 、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后经过国家形成时代、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

shilo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上古印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上古印度 概论 第一节 初始文明-哈拉巴文化 第二节 吠陀时代 第三节 列国时代 第四节 孔雀帝国 第五节 贵霜帝国 第六节 古代印度文化

  2. 概论 一、本章注意点 二、古印度史分期 三、史料 四、史学史

  3. 一、本章注意点 1、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2、瓦尔那(种姓)制度。3、佛教的兴起与基本教义。4、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 5、古代印度文化。

  4. 1、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后经过国家形成时代、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1、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后经过国家形成时代、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 2、瓦尔那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各等级的牢固性、等级间的森严和各等级存在的长期性,在古代世界也是极为典型的。 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宗教、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基本了解。 4、孔雀帝国时代是上印度的鼎盛时期,当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国王控制全国的经济。阿育王采用暴力镇压和精神欺骗的两手统治、村社土地长期存在等,在古代世界都是很典型的。 5、古代印度的图章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古代著名的史诗。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古代印度也有相当成就。

  5. 二、古印度史的分期 (1)哈拉巴文化时期(2500-1750BC):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1500-900BC):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3)后期吠陀时代(900-600BC):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出现。 (4)列国时代(BC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BC4-A.D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是奴隶制帝国和奴隶制度解体时期。

  6. 三、史料 • 印度是一个没有史学传统的国家。 1、哈拉巴文化主要依靠考古资料。 2、雅利安人历史主要依靠 • 宗教典籍: 婆罗门教系统 经典 史诗 法经和法论 佛教系统:经、律、论,《佛本生经》 希腊罗马的记载:希罗多德、阿里安、斯特拉波 中国学者的记载:二十四史、求法僧人、《大藏经》

  7. 四、史学史 • 对古代印度历史的研究始于近代。东印度公司 • 进入20世纪以后,不仅英国,而且西方各国都对古代印度的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

  8. 第一节 初始文明-哈拉巴文化 一、自然环境与居民 二、哈拉巴文化

  9. 一、自然环境与居民 ◎ 位置:南亚次大陆 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是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 ◎ 孤立性 只有西北部的开博尔山口 和博朗山口几处通道与外界相连; ◎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 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势低平。 南部德干高原,气候干燥。

  10. 二、哈拉巴文化 ◎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印度河流域。 主要是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 ◎ 前2500-1750年。 印度文明史因此 提前1000余年。

  11. ◎ 性质:典型的青铜文化 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定居性。谷仓、农作物、农具。 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 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 哈拉巴文字 2000余件文物, 500余文字符号, 尚未解读。

  12. ◎ 创造者 土著达罗毗荼人? 外来者苏美尔人? 外来者伊朗游牧民? ◎ 消失 自然灾害? 外族入侵?

  13. 第二节 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人的到来 二、早期吠陀时代 三、后期吠陀时代

  14. 一、雅利安人的到来 南俄草原→中亚→印度, 属于印欧语系。

  15. ◎ 吠陀时代 前1500-前600年。 文献: 经典之“梨俱吠陀”(诗篇)、 “沙摩吠陀”(颂歌)、 “耶柔吠陀”(祷文)、 “阿闼婆吠陀”(咒语) 解释之 《梵书》 《森林书》 《奥义书》 史诗之《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

  16. 二、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 前1500-前900年。印度河流域。 游牧→农业。 铁出现。 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部落称“贾纳”; 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 “毗达多”、“萨巴”、“萨米提”。

  17. 三、 后期吠陀时代 ——“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前900-前600年。 印度河→恒河流域。 1、国家雏形

  18. 2、种姓制度 ◎ 起源于早期吠陀时代。 1)征服 2)种族内部分化。 ◎ 演变 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

  19. ◎ 种姓的差异: 1)职业世袭不变。 2)实行内婚制。 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宗教权利不平等。 4)法律地位不平等。 * 人的贵贱尊卑之分 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在于借助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化。

  20. 种姓制度 • 又称瓦尔那制度,产生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自身氏族社会的分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成长,社会分化的加剧,种姓制度逐渐成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属于祭司贵族集团;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集团;第三等级是吠舍,属平民阶层;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地位最为低下。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享有不同的宗教权利,原则上不通婚姻。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21. ◎ 妇女地位的低下亦普遍存在于传统社会,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而达到极端的程度。 妇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和丈夫; 所谓童婚的目的在于 保证避免妇女在婚前可能出现的不贞; 丈夫先于妻子死去被视作妻子罪孽所致, 故不可再婚而只能选择自焚。

  22. 3、婆罗门教 ◎ 雅利安人最初信仰多神教,但无偶像和庙宇, • 主要表现为献祭。(早期的宗教大都如此)。 • 神灵包括后来婆罗门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因陀罗。 ◎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 经典:《吠陀》。

  23. ◎ 多神崇拜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 典型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 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24. 作为《吠陀》中最深奥的内容,“奥义书”, 主要涉及世界的本原与人生的终极目的。 包括如下的宗教观念: 梵天是世界的绝对灵魂; 物质世界的虚幻性; 灵魂的轮回转世; 梵我同一与摆脱轮回; 苦难存在于物质层面, 灵魂的升华是摆脱苦难的途径; 个人的灵魂来源于梵天, 最终将回归梵天,是为涅槃的境界。

  25. 婆罗门教没有系统的宗教思想、完整的教义和划一的教堂, 亦无正统信条与非正统信条的区分。 ◎ 婆罗门教的基本信仰是摆脱轮回, 直至与梵天同在, 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宗教活动的核心内容是 祭祀/苦行/布施的三位一体。 宗教习俗包括 遵守种姓的划分和不杀牛。

  26. ◎ 业力轮回: 造业(行为) →轮回(升迁) →达摩(规范) →梵我一致(终极境界)。 ◎ 种姓制度的神化: 梵天之口造婆罗门、 手造刹帝利、 腿造吠舍、 脚造首陀罗。

  27. 第三节 列国时代 一、列国时代 二、佛教

  28. 一、列国时代 前600-400年。 亦称早期佛教时代。 中心东移恒河流域, 可能与波斯帝国入侵印度河 流域而形成的压力有关。 诸国并立, 佛经之所谓16国, 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

  29. 1、城邦的发展和摩揭陀的称霸 • 摩揭陀在频毗沙罗(公元前544-493年)统治时,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扩大领土,建都王舍城。 • 其子阿阇世(公元前493-462年)时继续扩张,开始在列国中称霸。 • 在此后的四个国王时期(公元前462-430年),迁都华氏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对摩揭陀的发展意义重大。 • 公元前430年国王被市民发动起义赶走后,大臣希苏那伽登上王位,摩揭陀国势更盛。 • 公元前364年,出身下层的摩诃帕德摩•难陀杀掉希苏那伽的继承者,从此开始了难陀王朝的统治。

  30. 2、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列国时代,铁器已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都大大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分工,内地和海外商业也发展起来,工商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经济兴旺发达起来。2、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列国时代,铁器已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都大大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分工,内地和海外商业也发展起来,工商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经济兴旺发达起来。

  31. 二、佛教 ◎ 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约前563-486年), 尼泊尔,刹帝利种姓, 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 80岁进入涅磐。

  32. ◎ 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 特点 人生多苦: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所求不得。 众生平等:种姓的差异 来源于职业的不同, 而无贵贱尊卑之分。

  33. ◎ 婆罗门教 之轮回转世思想的继承。 ◎ 演变 释迦牟尼死后不久, 诸多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会。 百年之后, 诸地长老举行第二次结集大会。 由于意见不一,形成门户派系。 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大会, 确定佛教的基本教义 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佛教取得国教的地位。

  34. 第四节 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兴起 二、阿育王的统治 三、孔雀帝国的解体

  35. 一、孔雀帝国的兴起 (约前324-前187年) ◎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 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 ◎ 旃陀罗笈多(约前324-前300年) ◎ 宾头沙罗(约前300-前273年) ◎ 阿育王(约前269-前236年) 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这一石柱于19世纪出土后,成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征。印度政府于1950年决定将其作为国徽图案,以体现印度悠久文化的自豪感和国家独立的民族感。

  36. 二、阿育王的统治 (前269-232年) 1、南征德干高原, 建立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孔雀王朝得到暂时的统一与繁荣。 2、加强君主专制。3、及时改变统治政策,大力弘扬佛教,宣扬容忍和非暴力原则,使佛教得以成为世界性宗教。 4、发展文化事业。

  37. 羯陵伽战争 • 即位之初的阿育王是一个暴君,据说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域”残害百姓。尤其是南征羯陵伽的战争,更是表现了他的极度残暴。羯陵伽位于孟加拉湾沿岸,海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是南印度的一个强国,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亲率大军大举进犯羯陵伽。羯陵伽终于败下阵来。有15 万羯陵伽人被俘,不计其数的人被杀,血流成河。 •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战争结束后,阿育王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放弃了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并致力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文化。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曾经在敕令中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又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从此以后,他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派去宣扬佛法的高僧,变成了慈悲为怀的仁爱之君。

  38. 竖立着阿育王柱的小广场 • 阿育王不久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39.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40. 三、孔雀帝国的解体 1、内部分裂 • 约前187年,孔雀帝国结束。 • 普沙密多罗建立王朝(约前187-前151年) • 甘华建立王朝(约前75-前30年) • 笈多王朝(约320-550年) • 羯陵伽和安度罗 2、外族入侵 • 大夏王国:前2世纪初 • 弥兰王(前155-前130年):希腊人 • 塞种人:前1世纪 • 安息王朝:前1世纪末 • 贵霜帝国

  41. 第五节 贵霜帝国 ◎ 公元1-5世纪。 ◎ 匈奴人的西迁。 大月氏人的迁徙: 河西走廊→中亚, 由游牧转入定居, 分5个部落:翕侯

  42. ◎ 1世纪初, 贵霜部落立国, 是为贵霜王朝, 领有中亚的巴克特里亚。 ◎ 1世纪中叶, 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 1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 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 迦腻色迦(78-102年) ◎ 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43. ◎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之不拜偶像与大乘佛教之相信神的不同化身与崇拜偶像。 小乘佛教之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与大乘佛教之顿悟和兼度。 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 ◎ 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44. 第六节 古代印度文化 一、宗教 二、文字 三、文学 四、艺术 五、科学

  45. 一、 宗教 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46. 二、文字 • 哈拉巴文字。 •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 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47. 三、 文学:宗教文学 《吠陀》。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 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 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