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 作者简介:. 朱自清.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成就:诗、散文、古典文学研究。其名作选入中学课本的有 《 春 》《 匆匆 》《 背影 》《 绿 》《 威尼斯 》 《 荷塘月色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朱自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2.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3. 作者简介: 朱自清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4. 主要成就:诗、散文、古典文学研究。其名作选入中学课本的有《春》《匆匆》《背影》《绿》《威尼斯》 《荷塘月色》

  5.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

  6. 正字音识字形 1、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 脉脉的流水( ) 独处( ) 妙处( )参差不齐( ) 乘凉( ) 史乘( ) 万乘之国( ) 歌曲 ( ) 曲径通幽( ) 微薄( )

  7. 2、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1928年出版散文集,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8. 二、请大家说说,文章分为几部分,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二、请大家说说,文章分为几部分,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4、5、6段

  9. 二赏析课文 请同学们重点对课文四、五、六段进行讨论分析,并选出代表进行发言。

  10. 意境美 (一)品读第4自然段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月下荷塘图

  11. 赏析第四段 1、自由朗读。思考: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2、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12. 立足点:荷塘边 月色下的荷塘 素淡 宁静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 荷叶 • 荷花 比喻 拟人 通感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 荷香 • 荷波 • 荷韵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13. 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香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14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14.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15.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16.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上的月色 3、比喻句赏析: 下面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 (不是比喻句 )

  17. 赏析第五段 1、自由朗读。 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荷塘上的月色 通感、动态美 朦胧、柔和 泻 浮 洗 笼 月光 月影 光与影 画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8.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①辨析: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明确: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

  19.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2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

  21. 课文第五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22.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23.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24. 荷塘的四周 树:重重、阴阴 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 蝉鸣、蛙叫 自远而近

  25.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26.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27. 4、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 淡淡的喜悦-哀愁

  28. 回到现实 淡淡的喜悦留在了心底,深深的牵挂又涌上心头。

  29.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 缘情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修辞(比喻、拟人、衬托)、动词、叠词、量词的巧妙运用。

  30. 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31. 作业: 1、品味4、5、6段的景物描写背熟这三段。 2、有感情朗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根据作者所写景物写出作者行踪,并根据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心情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32. 朗读文章,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1、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一句话。 2、同学们根据作者所写景物写出作者行踪,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用图示法表示课文的结构.

  33. 行踪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走在通向荷塘的小路上——独立塘边,观赏荷塘月色,观赏荷塘四周的月色——联想江南彩莲的情景——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34. 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35. 明线:游踪(外结构) 出家门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赏四周 失宁静 踱小路 寻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得宁静 观荷塘

  36. 联想 1、你能把《采莲赋》和《西洲曲》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两段联想的意义是什么?

  37. 《采莲赋》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一个自由、欢乐、和谐的世界。

  38. 《西洲曲》 作者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39. 揣摩关键语句,深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这种情感的社会性、时代性。揣摩关键语句,深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这种情感的社会性、时代性。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

  40. 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 我所彷徨的便是这个。 说“哪里走?”是还有路可走;只须选定一条便好。但这也并不容易,和旧来所谓立志不同。立志究竟重在将来,高远些,... • 《哪里走》

  41. 语言美 动词 叠词 量词

  42. 一、动词(替换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好象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

  43.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自上而下,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44.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动词:精当细腻、生动传神

  45. 春风又绿江南岸(还) ——王安石 僧敲月下门(推) ——韩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