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4

元智大學通訊工程學系

元智大學通訊工程學系. 馬 杰 96 年 11 月 8 日. 系所簡介.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目前共有 17 位實務經驗豐富之專任教授及 5 位合聘與特聘教授,且已建立基礎通訊、進階通訊、天線製作與量測、通訊網路等教學實驗室,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畢業校友無論繼續進修或就業,均有極優異的表現。 本校於 94 學年度獲得教育部 「 5 年 500 億頂尖大學」 之經費輔助,擴充及強化本系之教學軟、硬體設備。 獲「遠傳電信公司」捐贈新台幣五億元,興建 電通大樓 及增添相關實驗室設備,更進一步提昇本系的教學與研究環境。. 電通大樓.

spen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元智大學通訊工程學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元智大學通訊工程學系 馬 杰 96年11月8日

  2. 系所簡介

  3.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目前共有17位實務經驗豐富之專任教授及5位合聘與特聘教授,且已建立基礎通訊、進階通訊、天線製作與量測、通訊網路等教學實驗室,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畢業校友無論繼續進修或就業,均有極優異的表現。 本校於94學年度獲得教育部「5年500億頂尖大學」之經費輔助,擴充及強化本系之教學軟、硬體設備。 獲「遠傳電信公司」捐贈新台幣五億元,興建電通大樓及增添相關實驗室設備,更進一步提昇本系的教學與研究環境。

  4. 電通大樓 電通大樓共11層,建築面積4658.31平方公尺, 預定97年7月完工使用。

  5. 校院系發展目標之關聯性 本校自88年確定「綠色科技管理(Green Technology & Management)」及「電子化生活(e-Life)」為發展重點 特色後,及分別擇定「通訊科技」 及「燃料電池」為重點 發展領域。

  6. 通訊工程學系配合校、院及通訊中心之發展重點,選定了智慧型運通訊工程學系配合校、院及通訊中心之發展重點,選定了智慧型運 輸系統相關無線通訊技術與微波工程兩大主軸,並針對此兩大主軸所需 之核心技術發展出下列教學及研究之重點領域: 1.多媒體通訊與網路:無線網路、通訊協定、網路管理、無線交換系 統、生醫信號處理、 影像多媒體、多媒體通訊。 2.通訊系統與信號處理:通訊系統、數位通訊、行動通訊、衛星通訊、 數位信號處理、雷達信號處理、陣列信號處理、可適性信號處理、 VLSI信號處理、基頻數位電路設計。 3.天線與微波工程:電波傳播、天線設計、高頻電路設計、微波工程、 電磁干擾、微波元 件、智慧型天線。 4.晶片組設計:嵌入式處理器、DSP處理器、VHDL、FPGA、微處理控 制器等基頻數位系統軟硬體設計與應用。

  7. 認證 本系所為了持續改進教學機制,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已參與96學年度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認證審查。通過認證後,本系所之學位將被華盛頓協定(Washington Accord,簡稱WA)會員國承認,而可進一步提升本所畢業生國內、外就職及進修的競爭力。

  8. 通訊工程學系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 教育目標 一、教育學生運用基礎工程知識與技能,解決通訊相關工程問題。 二、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觀念與專業倫理認知,並理解工程人員的社會責任。 三、使學生能掌握產業脈動,建立國際觀與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 核心能力 一、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二、能熟悉電學及通訊工程基礎理論,並瞭解其間之關聯性。 三、設計與執行實驗,並以相關通訊理論來解釋與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四、能善用電腦工具及儀器,並統合專業知識,以分析設計通訊工程相關 元件或系統。 五、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組織、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七、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 八、認識通訊工程技術發展趨勢,及瞭解其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的影響。 九、培養持續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9. 通訊工程研究所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 教育目標 一、教育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創新研發技術與應用,並能獨立解決 通訊相關工程問題。 二、建立學生專題研究的規劃與執行能力,並學習與不同領域人員協調整 合,培養領導統御與組織管理的技能。 三、訓練學生良好的溝通表達與專業論文撰寫的能力,養成具國際視野與 終 身自我學習成長的高級專業人才。 核心能力 一、通訊工程之進階專業知識。 二、蒐集、分類、組織、評論通訊專業文獻之能力。 三、策劃及執行專題研究之能力。 四、撰寫專業論文及有效簡報之能力。 五、創新思考及獨立解決問題之能力。 六、與不同領域人員協調整合之能力。 七、領導、管理及規劃之能力。 八、良好的國際觀及英語能力。 九、終身自我學習成長之能力。

  10. 課程規劃 ★課程簡介 一、課程設計原則 基本上本系將課程分為3階段:基礎課程、系統課程及實際應用課程。課程內容及要求則以加強理論基礎及實習(實務)為原則,以培養具實務經驗,且為電子、電機、通訊產業所需要之創新研發人才。 二、課程結構

  11. 師資陣容

  12. ※合聘教授 與 特聘教授

  13. 教師參與通訊中心研究團隊 • 數位家庭 • ITS軟體無線電平台 • 天線及微波技術 • 遠距醫療

  14. 職員介紹

  15. 實驗室 ★教學實驗室 基礎通訊實驗室、進階通訊實驗室、通訊網路實驗室(基地台室)、 天線製作與量測實驗室(無反射實驗室)。 ★研究實驗室 天線與雷達實驗室、無反射實驗室、多媒體處理暨遠距醫療實驗室、 無線傳輸與網路實驗室、通訊系統實驗室、通訊信號處理實驗室、智 慧型系統實驗室、電波工程實驗室、電磁通訊實驗室、微波實驗室。 其中無反射實驗室在國內僅少數大學有此設備,而通訊網路實驗室在 遠傳電信公司協助下,已建立國內第一座以GSM/GPRS為核心網路之 無線通訊網路試驗系統,可供本系所及本校相關系所師生進行教學與 研究之用。

  16. 教學實驗室 ★基礎通訊實驗室課程規劃 • 程式語言 • 基本電學實驗 • 邏輯電路實驗 • 微電腦實驗 • 電子電路實驗I • 電子電路實驗II • 數位系統設計與實驗 • 通訊實驗 • 無線通訊實驗 • 電磁實驗

  17. ★進階通訊實驗室課程規劃 • 基頻通訊IC設計專題實驗 • 軟體無線電專題實驗 • 數位訊號處理專題實驗 • 嵌入式系統實驗

  18. ★基地台室介紹: • 左上圖為基地台室,內有基地台及伺服器組。 • 左下圖為碟型天線,可與宿舍間之天線相互傳輸,再經光纖通訊方式與板橋遠傳MSC相聯。 • 在此實驗室可學習 “區域網路架設” 及 “網路管理” 等相關技術。

  19. ★無反射實驗室功能介紹 天線場形量測 電磁相容量測 微波電路量測

  20. 國內外學術交流 • 95學年度外籍學生來校實習人次:7人 • 93-95學年度學生赴國外參與學術交流人次:24人 • 93-95學年度學生出席國際會議發表論文人次:22人 • 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5場

  21. 國際化

  22. 95學年度外籍學生來校實習

  23. 國內外建教與學術合作

  24. 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 本校將英語能力與電腦能力列為重要培養能力,除在校內提倡英語授課,要求學生通過英語檢定, 也提供許多機會進行國際交流,包含師生出國開會,訪問交流,邀請國外師生來訪(接受研發處補助的訪問學生需於本校參訪至少兩個月),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與國際觀。

  25. 五年一貫及專業實習 ★五年一貫 鼓勵大學部優秀學生繼續留在本系就讀研究所碩士班,於5年內同時 取得大學及碩士之文憑,達到連續學習及縮短修業年限之目的。 本系於93學年度已有五年一貫之畢業生。 ★專業實習 大三及大四學生及研究生可選擇校內外專業實習。學生選擇校內專 業實習則可與教授從事專題製作與研究;選擇校外半年專業實習則 每星期至校外高科技公司或通訊相關產業進行一至二天實習。專業 實習制度不但可讓學生學以致用,更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學到為人處 事的方法,合群的精神,奠定未來進修或就業的良好基礎。

  26. 獎助學金 • 96學年度獎助學金總額共2,695,812元,共74位學生獲獎。 • 95學年度約94%研究生領取研究獎學金。 • 96學年度本系教師捐贈獎助學金金額共500,000元。 • 下學期另有校友捐贈通訊系獎學金。

  27. ★95學年度通訊系畢業生考取研究所榜單

  28. 畢業生進修就業 通訊工程學系之畢業生,可進入政府機構、教育機構、研究單位、IC半導體產業、個人電腦及其相關週邊產業、通訊電子產業、軟體開發產業、通訊服務業等高科技行業工作。亦可報考國內外電機、電子、電信等相關研究所繼續進修。 過去幾年畢業生出路非常好,每位學生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進入國內研究所繼續進修與出國深造的學生亦不在少數,且均有極優異的表現。

  29. 元智大學通訊工程學系 馬 杰 96年11月8日

  30. 系所簡介

  31.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目前共有17位實務經驗豐富之專任教授及5位合聘與特聘教授,且已建立基礎通訊、進階通訊、天線製作與量測、通訊網路等教學實驗室,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畢業校友無論繼續進修或就業,均有極優異的表現。 本校於94學年度獲得教育部「5年500億頂尖大學」之經費輔助,擴充及強化本系之教學軟、硬體設備。 獲「遠傳電信公司」捐贈新台幣五億元,興建電通大樓及增添相關實驗室設備,更進一步提昇本系的教學與研究環境。

  32. 電通大樓 電通大樓共11層,建築面積4658.31平方公尺, 預定97年7月完工使用。

  33. 校院系發展目標之關聯性 本校自88年確定「綠色科技管理(Green Technology & Management)」及「電子化生活(e-Life)」為發展重點 特色後,及分別擇定「通訊科技」 及「燃料電池」為重點 發展領域。

  34. 通訊工程學系配合校、院及通訊中心之發展重點,選定了智慧型運通訊工程學系配合校、院及通訊中心之發展重點,選定了智慧型運 輸系統相關無線通訊技術與微波工程兩大主軸,並針對此兩大主軸所需 之核心技術發展出下列教學及研究之重點領域: 1.多媒體通訊與網路:無線網路、通訊協定、網路管理、無線交換系 統、生醫信號處理、 影像多媒體、多媒體通訊。 2.通訊系統與信號處理:通訊系統、數位通訊、行動通訊、衛星通訊、 數位信號處理、雷達信號處理、陣列信號處理、可適性信號處理、 VLSI信號處理、基頻數位電路設計。 3.天線與微波工程:電波傳播、天線設計、高頻電路設計、微波工程、 電磁干擾、微波元 件、智慧型天線。 4.晶片組設計:嵌入式處理器、DSP處理器、VHDL、FPGA、微處理控 制器等基頻數位系統軟硬體設計與應用。

  35. 認證 本系所為了持續改進教學機制,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已參與96學年度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認證審查。通過認證後,本系所之學位將被華盛頓協定(Washington Accord,簡稱WA)會員國承認,而可進一步提升本所畢業生國內、外就職及進修的競爭力。

  36. 通訊工程學系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 教育目標 一、教育學生運用基礎工程知識與技能,解決通訊相關工程問題。 二、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觀念與專業倫理認知,並理解工程人員的社會責任。 三、使學生能掌握產業脈動,建立國際觀與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 核心能力 一、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二、能熟悉電學及通訊工程基礎理論,並瞭解其間之關聯性。 三、設計與執行實驗,並以相關通訊理論來解釋與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四、能善用電腦工具及儀器,並統合專業知識,以分析設計通訊工程相關 元件或系統。 五、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組織、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七、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 八、認識通訊工程技術發展趨勢,及瞭解其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的影響。 九、培養持續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37. 通訊工程研究所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 教育目標 一、教育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創新研發技術與應用,並能獨立解決 通訊相關工程問題。 二、建立學生專題研究的規劃與執行能力,並學習與不同領域人員協調整 合,培養領導統御與組織管理的技能。 三、訓練學生良好的溝通表達與專業論文撰寫的能力,養成具國際視野與 終 身自我學習成長的高級專業人才。 核心能力 一、通訊工程之進階專業知識。 二、蒐集、分類、組織、評論通訊專業文獻之能力。 三、策劃及執行專題研究之能力。 四、撰寫專業論文及有效簡報之能力。 五、創新思考及獨立解決問題之能力。 六、與不同領域人員協調整合之能力。 七、領導、管理及規劃之能力。 八、良好的國際觀及英語能力。 九、終身自我學習成長之能力。

  38. 課程規劃 ★課程簡介 一、課程設計原則 基本上本系將課程分為3階段:基礎課程、系統課程及實際應用課程。課程內容及要求則以加強理論基礎及實習(實務)為原則,以培養具實務經驗,且為電子、電機、通訊產業所需要之創新研發人才。 二、課程結構

  39. 師資陣容

  40. ※合聘教授 與 特聘教授

  41. 教師參與通訊中心研究團隊 • 數位家庭 • ITS軟體無線電平台 • 天線及微波技術 • 遠距醫療

  42. 職員介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