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虛擬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 ? - 網路成癮

虛擬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 ? - 網路成癮. 日 期 : 101.09.10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黃守宏. 打電動十小時 高雄男子暴斃電腦前. 中廣新聞網  – 2012 年 9 月 3 日 上午 9:41 高雄一名男子昨天 (9 月 2 日 ) 上午到網咖打電動,連續十個小時一直打到昨天晚上,男子倒在電腦前暴斃。

Download Presentation

虛擬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 ? - 網路成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虛擬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網路成癮 日 期: 101.09.10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黃守宏

  2. 打電動十小時 高雄男子暴斃電腦前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9月3日 上午9:41 • 高雄一名男子昨天(9月2日)上午到網咖打電動,連續十個小時一直打到昨天晚上,男子倒在電腦前暴斃。 轄區高雄市警局三民一派出所查明,死者是48歲的劉姓男子,他是在星期日(9月2日)上午九點半到位在高市三民區中華路的網咖打電動,十個小時後,店員因為時間結束卻叫不醒他,報警求助。消防局救護隊員趕到立即為他進行CPR後送醫,但急救無效。 警方說明,身材壯碩的劉姓男子是網咖常客,每個星期會有兩三天泡在網咖,每次一坐就在十個小時以上。至於男子暴斃的原因,將由法醫相驗查明。

  3. 「網路成癮」存在嗎? •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 網路狂(Netaholic) • 電腦依賴(Computer Dependency) • 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 電腦成癮症(Computer Addiction) • 電腦網路成癮(Cyberaddiction)

  4. 「網路成癮」存在嗎? •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 Excessive internet use, •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 Cyberspace addiction, • High internet dependency

  5. 「網路成癮」存在嗎? • 缺乏操作型定義 • 正常和病態的區別—是否對生活有負向的影響academic, occupational, social, financial, physical • 尚未放在DSM的診斷系統內,但已有人在作相關研究,要放入精神病理中 • 有人將其對比於behavioral addiction or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 電腦使用,線上電玩,交友網站,色情影片,賭博,找資料….等

  6. 起源 • Goldberg(1996): • 提出「網路成癮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ㄧ詞,廣泛用於學術研究上。 • Kimberly Young(1996): • APA發表第一篇實徵調查研究 • 與病態賭博(pathological gambling)的心理病理機制相似,定義IAD為ㄧ種未涉及中毒的衝動控制疾患。 • IAD現象探索階段: • 是否視為心理疾病實體 ? • 非正式心理疾病的診斷術語 • 臨床個案及實徵研究的缺乏 • 相關心理病理機制有待建立

  7. 3 themes as push factors Douglas et al. (2008) • interplay of virtual and real self • escapism • psychological need

  8. 現象上的三個亞型 • excessive gaming—包含gamble • sexual preoccupation—匿名,虛擬真實情境 • e-mail/ text messaging—上線及下線的情緒差異,行動通訊的需求,線上外遇

  9. Associated psychiatric problems • pathological gambling, • sexual deviations, • compulsive shopping

  10. 網癮的定義(Young, 1997) • 根據DSM系統提出建議性診斷標準(過去一年內出現五項或以上) : • 1.下網後仍屢屢思念網路上的活動 • 2.需要愈來愈長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等程 度的滿足 • 3.無法控制上網衝動或企圖減少上網,但無 法成功。 • 4.下網後有情緒化、憂鬱或煩躁不安等退癮 戒斷反應

  11. 網癮的定義(Young, 1997) • 5.上網時間遠超過預期的時間 • 6.無視於因上網而危及重要人際關係、職業 或教育的機會、或花費過多,仍持續上網 • 7.為了上網而放棄社交或職業有關的機會, 並向家人或朋友欺瞞上網的次數與時間 • 8.藉上網逃避各種問題或解脫情緒 有人建議6-8至少要有一項

  12.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2003 Shapira把診斷擴大為PIU • 1.無法抗拒或是超過預期的使用時間 • 2.造成明顯的社會職業功能損害 • 3.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

  13. Acier and Kern (2011) Criteria: • imbalances in life spheres—時間分配的不平均 • associated problems—人際關係,婚姻家庭問題,體重增加等 • loss of control—無法下線 • impairment or significant distress—個案常會否認

  14. 病態性賭博 10項中符合5項 • preoccupied with gambling • increasing amounts of money • unsuccessful efforts to control, cut down, or stop • restless or irritable when attempting to cut down • escaping from problems or relieving a dysphoric mood

  15. 病態性賭博 • get even • lies • illegal acts • jeopardized relationship, job or educational or career • relies on others to provide money

  16. 物質依賴 一年內七項符合三項 • 1.耐受性 • 2.戒斷症狀 • 3.此物質之攝取常超過預期,大量長期使用。 • 4.對戒除此物質使用有意願但均不成功。 • 5.花費許多時間在取得和使用此物質。 • 6.因物質使用而放棄或減少重要的社會、職業、活動。 • 7.明知道持續使用物質會造成身體或心理問題仍持續使用。

  17. 網癮量表的症狀向度 • 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 永難滿足的上網慾望 • 網路退癮戒斷反應(withdrawal) • 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 • 強迫性上網行為 • 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 •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 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耽誤工作或學業、為掩飾行為而撒謊、身體不適反應 • 人際管理問題、時間管理問題

  18. 四個面向 • 過度使用 • 戒斷 • 耐受性 • 負向影響

  19. 流行病學 • 因為診斷沒有共識 • 盛行率也不一 • 東亞的研究最多 • 台灣大學新鮮人約有17.9% (Tsai, 2009) • US and Europe: 1.5%- 8.2%

  20. 流行病學 • 1/8的美國人有PIU的徵兆 (Aboujaoude et al. 2006) • 一週40-80小時,一次甚至長達20小時 (Young 1998) • 睡眠形態受到影響甚至服用咖啡因來繼續 • 但診斷困難,因為使用電腦是合理的

  21. 共病 • Mood disorder, anxiety disorder, ADHD • 台灣青少年網癮個案易合併: ADHD, depression, social phobia, hostility (Yen, 2007) • 男女有所不同

  22. 網癮者的特殊性 • Young(1996/1998)調查網路功能使用: • 非網癮者:以蒐集取向的功能為主(資訊搜尋24%、全球資訊網25%、電子郵件30%) • 成癮者:以雙向溝通的功能為主(聊天室35%、MUD28%、新聞群組15%、電子郵件13%) • ㄧ是私人或生意的溝通工具;ㄧ是社交或交換意見的場域。

  23. 網癮者的特殊性 • Morahan-Martin與Schumacher(1997, 2000)研究網癮者: • 常透過網路認識朋友、尋求情感支持、聊天、玩線上互動遊戲、網路賭博、網路性愛 • 使用較多的網路功能 • 周榮、周蒨等人(1997): • 以「傳播遊戲及快感」的角度探索成癮問題(Stephenson,1998) • 網路使用的五種快感(匿名快感、人際互動快感、行為快感、文本互動快感、逃避快感) • 逃避及人際互動快感,與網癮有明顯正相關。

  24. 網癮者的特殊性 • Chou與Hsiao(2000) • 成癮者花較多時間在BBS、WWW、email、網路遊戲上 • 成癮者認為網路具有娛樂性、互動性、有趣性 • 「網路使用樂趣感」是沉迷現象的最佳預測指標,其次BBS使用時數、性別、滿足程度、email使用時數等。 • 蕭銘鈞(1998) • 網癮者對於網路人際互動的依賴程度偏高 (人際需求高)

  25. 心理意含 • 角色扮演可滿足 • 介於真實與幻想中 • 心理遁逃 • 有情緒障礙的較易出現 • 互動模式可顯示個性的組成 • 參與團體和人互動 • 歸屬感—易在青少年及兒童看到 • 匿名性

  26. 小結 • 一樣米養百種人 • 主觀感覺及經驗歷程很重要可以協助我們理解是病態性或只是問題性

  27. 個人因素 人格特質 人際互動特性 壓力因應技巧 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 教養方式 親情與友情的支持系統 影響網路成癮的因素

  28. 影響網癮的個人因素 • Young (1998) • 低自尊者、常被他人拒絕與否定者、對生活感到不滿足者,容易成為網癮的ㄧ群。 • 戴怡君 (1998) • 真實生活人際關係較差者,透過網路與他人互動頻率高。 • Armstrong、phillips及Saling (2000) • 網癮者可能因社交技巧差、自信心低落,因此利用網路作為逃避的手段。

  29. 影響網癮的個人因素 • 朱慧美 (2000)調查國內大專生網路使用: • 自尊越低者強迫性使用網路的反應越高。 • 自我控制力越差網路使用時數越長。 • 情緒商數越負向越傾向使用虛擬情感。 • Young & Rodgers (1998) 、Petrie & Gunn(1998): • 網路使用者,憂鬱傾向越高,網癮情況用嚴重。 • 內向性(introversion)與網癮有高相關。

  30. 影響網癮的個人因素 • Loytsker & Aiello (1997) 、 Morahan-Martin與Schumacher(1997, 2000): • 調查網癮傾向與人格特質的關聯 • 較高無聊傾向、較寂寞、高社會焦慮、高自我意識 • Greenfield (1999): • 網癮者使用網路時,感受較多的高親密感、表現較多的去抑制化行為(disinhibition)、有時失去分寸、忘記時間、有失控的感覺。

  31. 個人因素研究的問題 • 對網癮者傾向負面的評價 • 無法面對或解決現實生活的困境 • 逃避、尋求滿足的管道 • 心理機制仍缺乏實證檢驗 • 林以正等人(2005): • 並非使用網路進行人際溝通的人皆會上癮 • 必須配上具有某種人際互動特質的條件 • 網路影響視情境與個人因素交互作用結果來決定 • 試圖釐清網路人際互動的特點,將與何種人格特質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引發網癮的現象。

  32. 治療 • Based on substance use disorder • CBT, systemic approach,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 Psychosocial support • Marital or family therapy • Treatment of comorbidity

  33. 治療—CBT • Goal—要停或是減少則由個案和治療師一起決定 • harm reduction, relapse prevention

  34. 治療—CBT • CBT—about 12 sessions from behavioral to cognitive self-monitor of thoughts and triggers new coping skills (routine change) • Orzack (1999)—moderate and controlled use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 Computer behavior and Non-computer behavior • Young (2007)—Daily Internet Log

  35. 治療—CBT • Assertion training, behavioral rehearsal, coaching, modeling, relaxation training • Cognitive reconstruction—overgeneralizing, catastrophizing, negative core beliefs, rationalization (幾分鐘不會怎樣)

  36. 治療 • 共病—antidepressants • 若涉及到autonomy, identity…etc.則要加入psychodynamic factors (Vivantes, 2011)

  37. 改變輪 • 一、懵懂期:當事人此時仍未察覺上癮行為是個問題,也無意願做改變;會否認問題的重要性。

  38. 改變輪 • 二、沉思期:此刻當事人已開始正視成癮這個問題,在其內在也正在掀起一陣波濤洶湧,原上癮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與受益正形成兩股力量在拉扯當事人;所以當事人經常處於猶豫不決的情況中….,而當事人開始覺得煎熬與痛苦,終致迫使自己去找出路。

  39. 改變輪 • 三、決定期:當事人在這時已經戰勝了內在的戒除上癮/依然故我的兩股拉扯力量,而選擇了戒除上癮、保持清醒的道路!有了一點點戒癮動機剛萌芽,但仍有許多懷疑、不安,也覺得自信心不足,此刻尚無擬定具體的改變計劃。

  40. 改變輪 • 四、行動期:此時的當事人正在企圖心旺盛,興致勃勃地在為自己擬定戒癮的具體行動計劃,且正在付諸實行。

  41. 改變輪 • 五、維繫期:當事人正在轉變自己的生活,走向不依賴藥物/酒精的方向,且正處於改變後的穩定階段。

  42. 改變輪 • 六、復發期:當事人在維繫期時,因為輕忽某些小復發跡象、或是突然又遭逢壓力事件,超過先前所能負荷者,又再度依賴成癮物質、沉淪下去。

  43. 小結 • 治療首重關係 • 動機為改變關鍵

  44. 謝 謝 聆 聽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