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作者 : 吳芷榕

地震. 作者 : 吳芷榕. 目錄.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參考圖片 研究心得. 研究動機. 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台灣地區(南投集集)發生百年來陸上規模最大的地震(芮氏規模七 . 三級),造成 2,500 餘人死亡、 8,738 餘人受傷、 38,793 餘棟房屋毀損( 921 集集大地震全面勘災報告, 1999 ),因地震造成建築物倒蹋、毀損,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災情相當慘重。直至目前災區實質與經濟上的損失尚未全面恢復,而復建的工作仍在緩慢的進行。大型地震災害不但造成國家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其影響更是全面性且長期性的。

Download Presentation

作者 : 吳芷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震 作者:吳芷榕

  2. 目錄 • 研究動機 • 研究目的 • 參考圖片 • 研究心得

  3. 研究動機 • 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台灣地區(南投集集)發生百年來陸上規模最大的地震(芮氏規模七.三級),造成2,500餘人死亡、8,738餘人受傷、38,793 餘棟房屋毀損(921集集大地震全面勘災報告,1999),因地震造成建築物倒蹋、毀損,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災情相當慘重。直至目前災區實質與經濟上的損失尚未全面恢復,而復建的工作仍在緩慢的進行。大型地震災害不但造成國家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其影響更是全面性且長期性的。 • 台灣地區位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地帶,由於板塊互相擠壓的結果,是世界上有感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該地震帶發生的次數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68﹪以上(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77)。並且大多數的都市地區均屬軟弱的沖積層上,地震時容易遭受地表加速度的影響而產生重大的災害,有鑑於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導致嚴重的傷害與損失,在防災與減災的思維下,人口與建物密集的都市地區,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災害防救體系。從都市發展的角度來看,需未雨綢繆地思考:如何在發展稠密的建築環境中,預先規劃分配的防救災空間,以減輕突發災害來臨,所造成的人員、財物損失。

  4. 研究目的 • 地震災害的發生是屬於不確定性,其影響層面更擴及整個區域空間。從調查顯示國人對於地震災害的警覺性非常薄弱(王琳、白路,1993),並且習慣事前不做完善的預防準備,對於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我們,潛在的危險無法避免。大規模地震之災後兩週內,餘震不斷,由於我國災前並未事先指定避難據點及防救設施,且台灣地區氣候溫和,大部分居民臨時安置以開放空間搭帳棚露宿為主。有鑑於此,都市防災建設首應確保足夠的都市開放空間,以供救援、避難之用。於災害管理中事前妥善規劃,使其災後之災民安置、救災指揮及聯繫協調更為順暢,減輕災害危害程度。於災害發生前,充分的建立資料庫與模擬完善的避難疏散茦略,有其必要性。

  5. 台灣中部的921地震紀念園區 • 1999年9月21日凌晨,大家都在睡夢中,台灣中部南投縣埔里鎮,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才幾秒鐘的時間,大樓變平地,真可謂天崩地裂移山倒海,震波傳到台北市東興大樓倒場,台北縣也有大樓傾斜,受損的房舍自不在話下。 台中縣的霧峰國民中學操場,剛好有斷層經過。經過一陣搖晃,操場斷成兩截,兩邊高低差1.5m,震後學校受損嚴重,已遷往別處。原址規畫成地震教育園區。除了保時地震後的原貌,還有耐震建築的模型試驗,遊客也可以去體驗室感受當時地震搖晃的情形。

  6. 台灣中部的921地震紀念園區

  7. 圖片

  8. 圖片

  9. 圖片

  10. 震級 • 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芮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公里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倍。小於里氏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大於里氏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4.5級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芮氏8.9級地震。

  11. 921地震數位知識庫導覽 • http://kbteq.ascc.net/index2.html

  12. 一、什麼是板塊?(Plate) • 地球的組成由地表向下,就組成物質而言,概分為三大部分:地殼、地函、地心。但是就物質的強度及行為表現而言,卻可分為岩石圈、軟流圈、中層圈及地心。岩石圈是由冷而剛硬的岩石所構成,包括了地殼及一部份的上地函,其厚度約為100公里。岩石圈可再細分為許多獨立的單元,每個單元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這每個單元即稱之為「板塊」。 • 全世界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如圖一所示。其分別為:非洲板塊、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板塊。這六大板塊可再加以細分為較小的獨立板塊,如位居台灣以東,馬里雅納海溝以西的菲律賓海板塊即為一例。

  13. 二、板塊運動學說(Plate Tectonics Theory) • 板塊運動學說是廿世紀自然科學發展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簡單而言,此學說主張板塊不但會運動,而且其運動模式遵守一定的法則:板塊的新物質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生成,然後向外擴張直到與另一板塊而遇後,較重的一方就向下衝而返回地函。因此整個運動過程即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循環運輸系統,而板塊向下衝回地函的地區即稱之為隱沒帶。圖二為一簡單的模型示意圖。 • 由於板塊是堅硬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因此在其邊緣兩個板塊相互碰撞的地區(例如隱沒帶)即產生相當大的應力,當此應力超過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石即產生破裂,這就是地震。這也就說明了為何地震活動的分佈(如圖三)與板塊邊界為何有如此密切的關係。

  14. 三、地震生成(Seismogenesis) • 地震生成的條件錯綜複雜,至今仍未完全瞭解。一般而言,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產生地震的物質來源,如火山、斷層、相變等,二是造成應力、應變的動力來源,如板塊間的撞擊、火山的噴發等。缺少任何一項時,地震都無法發生。 • 板塊運動為地震創造了良好的生成條件。苜先就淺震而言(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各個板塊的邊界本身就是巨大的斷層,一旦板塊相互運動產生足夠大的應力時,斷層即產生不穩定滑動,因而引發大地震。這類地震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而且一再重演,美國加州地區及日本關東地區即為明顯的例子。 • 就深震而言,由於板塊運動將地表岩石運送到地表下數百公里的位置,其原本較為寬鬆的礦物結晶排列受到高壓、高溫的作用,重新排列為較高密度的物理相。這種快速的相變就是深層地震生成的原因。關於這些地震的詳細發生過程及條件,則仍是世界各地地球科學家努力研究的課題之一。

  15. 研究心得 • 隨著時間流逝,921大地震驚懼的記憶在人們的心中已不復如新;但那自然界可怕的力量,反映出人們的脆弱與渺小。這個屬於台灣百年來的傷痛記憶,是大自然給我們上的寶貴的一課,是該讓孩子們藉著一張張歷史照片的呈現,對大自然重拾起肅然起敬的心情,以及對數以萬計不幸的亡靈們,深深發出內心不捨的嘆息及祈禱,並感謝我們身邊還有的美好的一切!

  16. 謝謝觀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