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重点要求: 1 、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及抗原抗体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2 、熟悉甲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及致病特点、熟悉乙肝病毒的防治方法。 3 、了解其他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概念 肝炎病毒( hepatits Virus )是指主要损害肝脏而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二、种类. 甲型肝炎病毒. 经粪 — 口途径传播. 戊型肝炎病毒. 病毒感染性 肝炎包括.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经血液体液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新型嗜肝病毒. 巳型肝炎病毒. TTV. 非肝炎病毒 感染性肝炎.

suk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重点要求: 1、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及抗原抗体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2、熟悉甲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及致病特点、熟悉乙肝病毒的防治方法。 3、了解其他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2. 一、概念 肝炎病毒(hepatits Virus)是指主要损害肝脏而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二、种类 甲型肝炎病毒 经粪—口途径传播 戊型肝炎病毒 病毒感染性 肝炎包括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经血液体液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

  3. 庚型肝炎病毒 新型嗜肝病毒 巳型肝炎病毒 TTV 非肝炎病毒 感染性肝炎 EB病毒 非嗜肝病毒 巨细胞病毒 其他病毒

  4. 第一节 甲肝病毒(HAV) 是甲肝的病原体,甲肝又称黄疸型肝炎或称传染性肝炎。

  5. 一、生物学特性 • 直径为27-32nm球球颗粒,无包膜。 • 属小RNA病毒科,曾属肠道病毒72型,现归肝炎病毒。 • 衣壳为60个壳微粒,二十面立体对称,每一壳微粒由VP1~VP4四种蛋白组成。 • 核心为一条约7.5kb的线形正连RNA,含四个功能区(5′非编码区、编码区、3 ′非编码区、多聚尾)。

  6. ★ 编码区: 一个开放读码框架ORF、编码产生2200个氨基酸的HAV前体蛋白(P1、P2、P3三个区。) P1区——病毒衣壳蛋白 P2区——转录及基因调控蛋白 P3区——病毒蛋白酶和RNA多聚酶 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60个壳微粒。

  7. HAV的结构

  8. 二、致病性 传 染 源:多为甲肝患者(发病前2周~病后一个月)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 潜 伏 期:为15-45天(平均一个月)

  9. 流行特点: •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 发达国家发病率低,不发达国家高达80% • 我国人群对甲肝病毒感染率为80.9% • 农村高于城市,84.1%和72.8% • 南方省市低于北方75.5%和79.8% • 西部高于东部86.7%和79.8% • 有季节性,秋末冬初

  10. 甲肝病毒(通过污染水、食物、食具、海产品) 粪—口途径 致病机制: 胃肠道 在Ca++参与下 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 通过细胞摄粒作用 进入细胞内、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病毒直接损伤 肝脏(最终靶器官) 免疫病理作用

  11. 病毒性肝炎病程发展: 早 期——肝细胞气球样变 其 次——肝细胞嗜酸性变性 嗜酸性小体 再其次——肝细胞核空泡变性 核溶解 最 后——肝细胞灶性坏死、再生 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重症肝炎,大量肝细胞坏死

  12. 临床表现: 隐性感染:34.3% 亚临床感染:45.7% 急性黄疸型 临床感染:20% 急性无黄疸型

  13. 急性黄疸型肝炎:总病程1-4个月 ◆黄疸前期:(2-10天)85%,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厌食。 ◆ 黄 疸 期:(2-6周)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尿、皮肤、眼、黄疸加深。 ◆ 恢 复 期:(2周~4个月,平均1个月)一般 不形成慢性。

  14. 三、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粪便中HAV颗粒,免疫电镜      血清中早期IgM,酶免疫 病毒核酸检查:PCR,核酸杂交        血清中IgG,流行病学调查 辅助诊断:肝功能检查

  15. 四、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原 ★ 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 管理水源 2、切断传播途径 ★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16. 3、提高免疫功能 ★ 注射丙种球蛋白 减毒活疫苗 1、12 ★注射疫苗 灭活疫苗 0、1、6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一、乙肝病毒的发现 • 1963年美国科学家Blumberg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血友病患者血清中含有一种能与美国血友病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澳大利亚抗原” • 1968年prince又发现该抗原特异存在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称“乙型肝炎相关抗原”

  18. 1970年Dane等人在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在电镜下发现42nm球形颗粒,称Dane颗粒。1970年Dane等人在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在电镜下发现42nm球形颗粒,称Dane颗粒。 • 1973年~1980年,陆续在北京鸦、土拔鼠、地松鼠发现肝炎病毒。 •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将乙肝病毒作为一个新病毒科,即“嗜肝DNA病毒科”。

  19. 二、HBV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1、HBV的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42nm 小球形颗粒:22nm 形态:三种 管形颗粒(柱状颗粒):22nm

  20. 电镜下的HBV

  21. 乙肝病毒的三种形态

  22. ※ 大球形颗粒: 由外膜和核衣壳组成  外 膜:厚度为7nm,含HBsAg和脂类  核衣壳:内核27nm,含DNA、DNA多聚酶,含HBcAg

  23. Dane 颗粒(大球性颗粒)

  24. ※ 小球形颗粒 • 是血清中较常见的颗粒 • 是HBV组装时,剩下的衣壳 • 为空壳,不含DNA和DNA多聚酶 • 无感染性 • 含HBsAg

  25. HBV的小球形颗粒

  26. ※ 管形颗粒 • 是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 直径一样,但长度不等 • 不含DNA和DNA多聚酶 • 无感染性 • 含HBsAg

  27. HBV的管形颗粒

  28. 结构: ★ 核心: • 由DNA和DNA多聚酶组成。 • DNA为未闭合的双股环状,一长一短。 • 长链,称L链,为负链。在外,有四个开放读码框架。 • 短链,称S链,为正链,在内,5′端有一段短RNA。

  29. ★双层衣壳:称外衣壳和内衣壳 外衣壳:类似包膜       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含HBsAg 内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       含HBcAg和HBeAg

  30. 基 因 结 构

  31. S基因:编码S蛋白或主蛋白(小蛋白)226个aa 长链四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为S、C、P和X区 S区 含有 全长 1167bP 前S2基因:编码前S2蛋白 55个aa 前S1基因:编码前S1蛋白 108~119aa S蛋白+前S2蛋白=中蛋白 S蛋白+前S2蛋白+前S1蛋白=大蛋白

  32. C区: • 由前C基因和C基因构成,全长636bP。 • 前C基因为87bp,编码产生2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 C基因为549bp,编码产生183个氨基酸的HBcAg。

  33. 从前C基因开始编码,连续编码至C基因→则产生HBeAg前体蛋白→由信号肽引导至细胞内质网。从前C基因开始编码,连续编码至C基因→则产生HBeAg前体蛋白→由信号肽引导至细胞内质网。 • 前C区蛋白氨基端去除19个氨基酸 则形成 HBeAg C区蛋白羧基端去除精氨酸

  34. P区: • 是HBV基因组最长,全长2496bp。 • 编码832个氨基酸的P蛋白,DNA多聚酶,逆转录酶。 • P蛋白对HBV复制起主要作用。 • 血清中P蛋白阳性,表示HBV复制,具有传染性。

  35. X区: • 全长为462bp • 编码产生154个氨基酸的HBxAg • HBxAg可反式激活HBV基因和细胞内原癌基因

  36. 2、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HBV的抗原组成 HBsAg:表面抗原 HBcAg:核心抗原 HBeAg:e抗原

  37. ★ HBsAg • 存在于乙肝病毒三种形态颗粒中。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 HBsAg具有几种抗原组分,是划分亚型依据。

  38. 各亚型的共同抗原为a抗原决定族 两种相互排斥的d/y和w/r抗原决定族 构成adr、adw、ayr、ayw四种亚型 我国汉族主要adr亚型,我国少数民族多为ayw,欧美为adw

  39. ★HBcAg • 存在于Dane颗粒内 • 存在人体肝细胞核内,外周血不能检出 • 表示HBV持续复制 • 可刺激机体产生无保护性的抗-HBc

  40. ★HBeAg: • 存在于Dane颗粒中 • 表示HBV复制活跃 • 表示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 • 与DNA多聚酶消长同步 • 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一定保护性抗体,抗-HBe

  41. ◆HBV的抗体组成   抗—HBs:表面抗体   抗—HBc:核心抗体   抗—HBe:e抗体 ★抗-HBs    表示乙肝病毒感染终止    表示乙型肝炎痊愈,预后良好    表示乙肝疫苗预防有效

  42. ★ 抗-HBc(IgM) ◆ 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早期感染 ◆ 可能HBV复制 抗-HBc(IgG) ◆ 表示乙型肝炎病毒继往感染 ◆ 可能为慢性乙肝

  43. ★抗-HBe   表示HBV复制趋于停止   表示乙型肝炎趋向恢复   血清传染性下降

  44. 三、致病性 ▲传 染 源:急、慢性乙肝患者,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为注射、输血       母婴垂直传播       医源性传播(如手术、拔牙、文身等)       生活长期密切接触       性传播

  45. ▲ 致病机制:通过免疫病理损害肝脏 ▲ 所致疾病:乙型肝炎 ▲ 临床类型: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肝癌、肝硬化

  46. 四、微生物学检查 (一)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

  47. 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诊断。 2、乙型肝炎病情程度、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3、筛选献血员。 4、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免疫效果监测。 5、饮食服务、保育员、饮水管理人员健康检查指标之一。 6、流行病学调查。

  48. (二)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检测   (三)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 五、防治原则  控 制 传 染 源:定期健康检查。   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控制血制品、注射用品。   提 高 免 疫 力:接种疫苗(血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49. 丙型肝炎病毒HCV • 曾称非甲非乙 “NANB” • 属黄病毒科,是黄病毒科中唯一嗜肝病毒 • 核酸为单链RNA,类似甲肝病毒 • 传播途径,类似HBV • 引起无黄疸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 还可与HBV重叠感染或引起肝外损伤(肾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