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第十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概况.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何谓时代主题?. 1. 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概况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何谓时代主题?

  4.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文集》 “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毛泽东外交文选》

  5.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中间地带”理论 “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6.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中间地带”理论下中国外交战略: 依靠和联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争取和联合处于中间地带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甚至于包括英、法等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当时对中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威胁最大的美帝国主义。 这一战略,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7.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因为政治、经济各方面, 中国不能跟富国、大国比,只能跟一些比较穷的国家在一起。”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全面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8.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毛泽东还提出了“不称霸”的主张。这是中国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政策。中国政府曾公开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 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有权给中国戴上一顶霸权主义的 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9.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做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提出备战备荒,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10. 2.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2 “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2-1

  11.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和平与发展两个重大课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12.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上看,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上看,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从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和普遍要求上看,发展问题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 从战争和和平力量的对比上看,世界在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

  13. 3.新世纪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困鸿沟再扩大下去。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3-1

  14. 3.新世纪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15. “和谐世界”概念的提出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 2005年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讲话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回应,国外媒体也对讲话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认为这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愿做负责任大国,并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繁荣、和谐世界的信息。

  16. 3.新世纪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

  17. 和谐世界的内涵,就是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必须“把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内涵,就是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必须“把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的核心是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上协作、互信,文化上交流、共进。

  18. “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体现了把握人类未来发展的自觉主动精神。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我国外交宗旨和原则的重大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另一方面,它也结合了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外交的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以推进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我们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应主要通过合作、协商解决问题,追求双赢和多赢,而不是一胜一负的零和结果。

  19.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概况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21.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欧盟国际问题专家戴维·埃普顿说,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消失,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正在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1)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

  22.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23.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 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尤其是美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调整,实质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24.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4)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25.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技术与信息在各国间的广泛迅速传播,以及通过深化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提高生产经营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倚赖程度日益增强的经济发展趋势。

  26.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体制的趋同或一体化过程。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而全球性的规则就意味着体制的趋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的生产资源和市场资源组合方式。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消费的全球化,消费者不仅在本国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消费品。

  27.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2)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28.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要素缺口,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29.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概况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0.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1.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2.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发展道路。

  33.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 ,始终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34. 第十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5.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6.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37. (1)建国初的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38.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主张得到了印度方面的积极响应。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非国家所接受。 1954年6月下旬,周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合影。

  39. (2)60、70年代外交政策新调整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毛泽东所说的“冷战共处”状态。根据当时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40. 20世纪60年代中美海南岛空战中被俘的美飞行员史密斯。20世纪60年代中美海南岛空战中被俘的美飞行员史密斯。 从1965年到1968年,海军航空兵奉命在海南岛上空抗击入侵美机,以劣势装备对抗优势装备,先后击落美机7架,击伤1架,已方却无一伤亡。

  41. 这一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迎来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的高潮。在这段时间,中国同西欧、日本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迎来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的高潮。在这段时间,中国同西欧、日本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42. 中日民间交往的开展 1955年10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恢复日中、日苏邦交国民会议会长久原房之助。

  43.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图为当年6月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向戴高乐总统递交国书后合影。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图为当年6月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向戴高乐总统递交国书后合影。

  44. 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 1965年8月,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特使、国务部长安德烈·马尔罗。

  45.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46.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图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图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

  47.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