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解题:

解题:. 文题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该如何断句?. 始得 / 西山 / 宴游 / 记. 文章叙述的主体事件是什么呢?. 第一次(才)意会到西山之美,(于是)安逸闲适地游西山为此事作记. 思考:. 1 、作者心情怎样?发生了什么事?. 自余为 僇 人,居是州,恒惴栗。. 成为. 遭贬谪. 这(代). 常常. 忧惧不安. 自余 为 僇 人,居 是 州, 恒 惴栗 。. 自从我成了 罪 人,居住在 这个 州以来, 经常 恐惧不安 。. 思考:. 2 、在公务之暇,作者都做些什么?.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tana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解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解题: 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该如何断句?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章叙述的主体事件是什么呢? 第一次(才)意会到西山之美,(于是)安逸闲适地游西山为此事作记

  2. 思考: 1、作者心情怎样?发生了什么事?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3. 成为 遭贬谪 这(代) 常常 忧惧不安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了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经常恐惧不安。

  4. 思考: 2、在公务之暇,作者都做些什么?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5. 就,那么 表修饰,地 指公务之暇 缓慢行走的样子 每天 走遍(动) 萦回曲折的溪涧 随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嶙峋的石头 幽僻的泉水 在公务闲暇的时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只要有幽僻的泉水和古怪嶙峋的岩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6. 思考: 3、游众山时的情形如何?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7. 倒尽 相继;相互 至 表修饰 表顺承,就、然后 同“趋”,往,赴。 认为 这 睡醒 凡是 (古)拔开 (今)覆盖在肩上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未尝 (今)没有开始 独特 表转折,却、但是 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喝得大醉;醉后就互相枕靠着身体躺下;躺下就做梦,心里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就起来,起来就返回。自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怪和独特。

  8. 思考: 4、作者于何时、何地发现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5、作者在攀登之前命仆人做了什么?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9. 由于 指点(西山) 才开始 以……为异(动) 于是 走到…尽头 沿着 砍伐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草木丛,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顶为止。

  10. 思考: 6、游西山时的情形如何?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11. 观赏 席地而坐 表修饰,“地”、“着”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睡觉用的席子 我攀援着树枝登上山顶,席地而坐,观赏风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离自己很近)。

  12. 思考: 7、西山的怪特之处有哪些?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13. 它们,西山周围群山 山谷空旷的样子 蚁穴边的积土 没有哪个 能够 聚集收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围绕、缠绕 逃出 (古)这样以后 (今)转折连词 交会 超出一般 小土堆 成为 那些高低不平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尺寸之间,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四眼望去,浑然一体。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14. 思考: 8、游西山时的感觉如何?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5. 渺远的 ……的样子 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 在一起 广大的样子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边际 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16. 下山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直到 还 转折,却 拿起酒杯满斟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一无所见,而我却还不想回去。

  17. 凝定 解除束缚 暗合 先前 语气词,表停顿 从这时 表目的,来 记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从此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18. 累 一、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 梦亦同趣 通“戮”,遭到贬谪 同”趋”, 往,赴

  19. 累 三、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攒蹙累积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游于是乎始 古:未曾 今:未开始 古:重叠到一起 今:积累 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古:从此时 今:副词

  20.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 箕踞而遨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名词作动词 故为之文以志 形容词作名词 穷山之高而止 萦青缭白 自远而至 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

  21. 文言句式 •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 定语后置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省略句 • 因坐法华西亭

  22. 二、一词多义: 积 累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自远而至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表顺承, “就”、“然后” 表修饰, “地”、”着” 而 表转折, “却”、”但是”

  23. 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不知日之入 积 累 的 代词,所见到的景物 主谓之间,取独 主谓之间,取独

  24. 1、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2、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1、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2、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象孩子一样2、像狗一样3、用箕畚 4、用笼子5、向上 向下6、向南 向西  7、每天

  25.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 • 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常见有以下6种类型:

  26. 名词活用为状语的类型有: (一)、表示动作的时间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2、良庖岁更刀 而乡邻之生日蹙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27. (二)、表示动作的特征、状态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豕人立而啼 4、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比喻形式, “像……”

  28. (三)、表示动作的方式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4、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当作……一样” “当……”“用……”“从 ……“

  29. (四)、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5、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用…”

  30. (五)、表示动作的处所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3、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4、童子隅坐而执烛 “在……”

  31. (六)、表示动作的方向 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4、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译为: 从…向… 往…)

  32. 名词作状语规律:动词前面的名词(包括时间、方位名词),如果不作主语,则活用为状语。名词作状语规律:动词前面的名词(包括时间、方位名词),如果不作主语,则活用为状语。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 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向南  2、向南飞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