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译还是不译,那是个问题 —— 关于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译还是不译,那是个问题 —— 关于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杨 全 红. 目 录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 你我心愿 二、通过翻译“走出去”, 薪火相传 1. 创办刊物,启牖开户 2. 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 任重道远 1. 为何译? 2. 译什么? 3. 靠谁译? 4. 怎么译?. 前 言

tao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译还是不译,那是个问题 —— 关于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译还是不译,那是个问题 ——关于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杨 全 红

  2. 目 录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你我心愿 二、通过翻译“走出去”,薪火相传 1.创办刊物,启牖开户 2.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任重道远 1.为何译? 2.译什么? 3.靠谁译? 4.怎么译?

  3. 前 言 在今日之中国,“走出去”之话题可以说已经有些“浓得化不开”!仅《中国翻译》2013年2期中便有4篇文章与此密密相关。关于“走出去”的问题,质疑或否定之声也时有所闻。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好多(译作)送人,别人要都不要”;“有的(译作)永远尘封于驻外使馆的地下室”;“大中华文库注定要失败”。以上言论,矛头几乎直指翻译,翻译也因此变得有些“译”败涂地“译”无是处。在此语境之下,我们该怎么办?是望而却步?还是另辟蹊径?再或是“译”以贯之并与时俱变?

  4.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你我心愿 说到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学“走出去”,偶尔可听到这样的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其实,在文学“走出去”的问题上,吾道不孤,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走”,而且走的很带劲儿,有的已“走”出精彩和成绩。

  5. 一、通过翻译“走出去”,你我心愿 1 美国新闻处:美梦实现 2日本文化厅:十年磨剑 3 韩国文学翻译院:可圈可点 4俄国翻译研究院:你追我赶 5 台湾“文建会”:大有可观

  6. 五十年代初,仿苏联建制,文化部下成立外文出版社;文革前扩大规模,升格为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这一机构,就是专做把文化送出去工作,曾兴旺一时。进入新世纪,外文局框架犹在,但业务基本停顿。(罗新璋)

  7. 二、通过翻译“走出去”,薪火相传 从1950年代《中国文学》外文版的创刊、到1980年代中国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熊猫系列丛书、1990年代国家立项的大中华文库、直至近年来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创设、学术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的启动、中国作家协会频繁举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世界见证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次次不懈努力。(李德凤)

  8. (一)创办刊物,开牖启户 1. 《天下》(Tien Hsia,1935-1941) 2.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1950-2001) 3. 《中国笔会》(The Chinese Pen,1972-) 4. 《译丛》(Renditions,1973- ) 5.《台湾文学:英译丛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1996- ) 6. 《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2010- ) 7. 《天南》(Peregrine, An English Companion to Chutzpah! Magazine, 2011- ) 8.《路灯》(Pathlight,2011- )

  9. 1. 荷 兰:《文火》 2. 乌克兰:《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特刊) 3. 日 本:《季刊·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 4. 埃 及:《文学报》(周刊)、《文学与批评》(月刊)、《桥梁》 5. 英 美:《中国文学》(CLEAR)、《中国季刊》(China Quaterly)、《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一)创办刊物,开牖启户

  10. Pathlight:照亮“走出去”之路 在众多文学类杂志及杂志书纷纷倒下之际,2011年11月,一本名为Pathlight(《路灯》)的文学杂志悄然创刊,突出重围,很快在小圈子里有了些名气。杂志主编李敬泽说:“这本杂志是给外国读者看的,希望能让外国朋友能直接地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学。”李敬泽还表示,希望选择一些能体现中国当代写作的作家,把年轻的、有创作活力的、能与外国作家和读者产生对话关系的中国作家介绍给国外读者。“鲁迅、沈从文就不介绍了,甚至比莫言更老的也不介绍了。”

  11. (二)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1. 外文社计划丛书 2. 熊猫丛书 3. 大中华文库 4. 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丛书 5. 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

  12. (二)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出版以西欧文字翻译东方文学代表作之计划,法国成立了“东方知识丛书”,至1997年共出版70多册译著,其中中国文学占20多种。 上个世纪50-80年代,日本先后出版《现代中国文学全集》《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现代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选集》,2012年更出版《Collection中国同时代小说》(10卷)。

  13. (二)规划丛书,攻城掠地 美国:新闻处推出“今日世界丛书”,出版文学译著近120种。 韩国:2001至2012年6月,文学翻译院提供“翻译支援”798件,涉及30个语种。 俄国:拟推一套由百部俄国文学经典作品构成的“俄国文学正典”。 日本:文化厅自2002年开始实施“现代日本文学翻译、普及事业”(JLPP),共选定222种“艺术质量高、但在海外认知度低”之拟译作品,至2012年4月已译竣并出版119种”。

  14.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任重道远 曾读过一文,题为“孩子,走弯路是幸福的”。文中写道:“不走弯路的孩子不是孩子”。

  15. 三、通过翻译“走出去”,任重道远 文章作者还指出:“弯路也好,直路也好,自己走才最重要。”相关个案研究表明,不论是《红楼梦》、《中国文学》还是“熊猫丛书”,它们都“走”的不好或不怎么好。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低估有关书刊及翻译的(历史)作用与价值。如果没有林语堂和杨宪益等的翻译,很难说今天会有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巨大贡献的马悦然和葛浩文。自然,我们的翻译工作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之处。比如:

  16. (一)为何译 (二)译什么 (三)靠谁译 (四)怎么译

  17. 翻译之重 ——要中国文学走入世界文学的主流,当然得通过翻译。(刘绍铭) ——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高方、许钧)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扬泗州。(邹霆) ——中国文学的宝库要为“国际社会”充分认识,还任重而道远,得有多少个杨宪益!(资中筠)

  18. 翻译之重 ——其实近百年来中国诞生了很多好的小说家、诗人,有的确实有资格评选诺贝尔奖,但障碍就是缺少好的翻译。只有近20年,各国才有好的翻译家、汉学家出来。(马悦然) ——如果没有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陈安娜(Anna Chen)将他的主要作品译成优美的英文和瑞典文的话,莫言的获奖至少会延宕十年左右,或许他一生都有可能与这项崇高的奖项失之交臂。(王宁)

  19. ——国人在英美学界替中国文学拓荒的有二大前辈:小说是夏志清,诗词是刘若愚。(刘绍铭)——国人在英美学界替中国文学拓荒的有二大前辈:小说是夏志清,诗词是刘若愚。(刘绍铭) ——刘绍铭在美国翻译推广中国文学最有贡献。他编译的英文版的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选集,又厚又漂亮。(夏志清) ——高克毅是对西方读者译介中国古今文学的大功臣。 一九四六年他编译的《中国的机智与幽默》(Chinese Wit and Humor)在美国出版后颇轰动一时,可说是继林语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后,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普通读者最成功的一部书。(夏志清) 国人翻译也靠谱

  20. ——在霍氏的《石头记》问世以前,王氏(王际真)的节译本,历来是在欧美教英译中国文学的人必用教科书。(刘绍铭)——在霍氏的《石头记》问世以前,王氏(王际真)的节译本,历来是在欧美教英译中国文学的人必用教科书。(刘绍铭) ——余国藩教授的《西游记》,论译事之难,贡献之大,即使不超过,也不下于霍克思。(刘绍铭) ——陈荔荔的《董〈西厢〉诸宫调》英译本,获得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颁赠的“国家著作奖”最佳翻译奖。“的确是一项值得国人高兴的荣誉”。(夏志清) 国人翻译也靠谱

  21. 国人翻译也靠谱 ——目前,法国七星丛书已出版《红楼梦》、《金瓶梅》和《西游记》。《红楼梦》的译者是我们的同胞李治华先 生,后两部著作的译者则是在我国出生、长期在波尔多第 三大学任教的安德烈·列维先生。(徐和瑾) ——《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张佩瑶等译),2006年在英国圣杰罗姆出版社出 版。进入西方伊始,《选集》就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了 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英国牛津大学的雷诺 兹(Matthew Reynolds)教授认为,从翻译、编辑以及 所选译文本来看,《选集》都堪称范例。(白立平)

  22. 结 语 这些年常听到:中国文学何时能走上世界文学舞台?其实3000年前就实现了,《诗经》就是世界上最老的诗集。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还没出现时,中国文学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维度,诗歌、散文、小说都是如此。刘勰写《文心雕龙》时,北欧的居民连文字都没有。至于唐诗,像李白、杜甫的作品,很早就被翻译成外文,对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马悦然)

  23. 张宇曾说:“我觉得有很多事,咱们在国内先要捋好了,再往外走。”本发言试着对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爬梳,认为不独中国政府在助推其文学走向世界,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亦然。而在通过翻译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努力不辍,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似也不能动辄Orz。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将继续倚重翻译,只是还应积极认真地考虑相关问题:译什么?靠谁译?怎么译?张宇曾说:“我觉得有很多事,咱们在国内先要捋好了,再往外走。”本发言试着对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爬梳,认为不独中国政府在助推其文学走向世界,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亦然。而在通过翻译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努力不辍,成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似也不能动辄Orz。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将继续倚重翻译,只是还应积极认真地考虑相关问题:译什么?靠谁译?怎么译?

  24. 立定脚跟,背后青山飞不去; 手执法印,眼前佛即是如来。

  25.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