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資優教育 人文 課程

資優教育 人文 課程. 孔子 / 四科十哲 / 論語. 四科十哲 ( 德行 ). 1. 顏 淵: 即 顏回(前 521 年—前 481 年)字子淵,亦顔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爲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他 非 常 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西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顔歆 。

Download Presentation

資優教育 人文 課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資優教育人文課程 孔子/四科十哲/論語

  2. 四科十哲(德行) • 1.顏淵: 即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亦顔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爲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非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西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顔歆。 顔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東漢郎凱說:昔顔子“十八,天下歸仁”。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婚配年齡尚有疑惑),二十一歲生子顔歆。顔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遊列國。顔回在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的過程中,總是殫精竭思,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 年)夏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學宗師顔子不幸病逝,給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由於他的家境十分困難,以至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最後經他的父親顔路四處籌措,並在其弟子及同門好友的幫助下,才勉強完成了葬禮。

  3. 四科十哲(德行) • 閔子騫:名損,字子騫(前536—前487)。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顔回並稱,爲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爲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爲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騫曾隨孔子去列國遊學,病卒於長清縣內。閔子騫葬于何地尚無確址。

  4. 四科十哲(德行) • 冉伯牛:名耕,字伯牛(前544—?)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孔子於其病危時,特地去探望他,從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邊歎息邊說:「死,是命中註定的啊!可是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怎麼會害這樣的病啊!」伯牛的德行,與顏淵、閔子騫等並駕,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跡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

  5. 四科十哲(德行) • 仲弓:即冉雍(前522—?)字仲弓。早年拜師孔子,為人敦厚氣度寬宏,孔子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問政於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辦事從大體著想,多舉賢才。隨孔子周遊列國後,回魯後的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季氏家族的總管。仲弓氣度寬宏,沈默厚重,因能居敬行簡,其德行與顏回、閔損並駕。孔子特別器重他,認為有人君之度,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在修身上用功。

  6. 四科十哲(言語) • 宰我:宰予,字子我,又名予我。擅長言辭,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仁的問題,他反對服喪三年而受孔子批評。另外,他因白天睡覺而被孔子批評為「朽木不可雕也」。但孔子也並非完全對宰予持負面看法,他曾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可見雖然在對於宰予言語上的一些看法不贊同,但仍肯定他的為人。宰予最後死於齊國的田常之亂。

  7. 四科十哲(言語) • 子貢:端木賜(公元前520年— ?)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賜死於齊國。

  8. 四科十哲(政事) • 冉求:字子有(前522—?),亦稱冉有。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的家臣,後隨孔子周遊列國。子有多才多藝,性謙遜,長於政事,孔子稱讚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但是卻因為為季氏徵稅而被孔子責備(論語先進第十一: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顧。

  9. 四科十哲(政事) •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稱季路。仲由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傑出的「政事」人才。公元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仲由後來任衞國蒲邑(今長垣縣)之宰,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事父母極孝、性格爽朗、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後死於蒯聵之亂,被剁為肉醬,孔子聞其死很傷心,從此不吃肉醬。

  10. 四科十哲(文學) • 子游:言偃,字子游(前506年—前443年),又稱叔氏。言子特習於禮,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國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讚賞:「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

  11. 四科十哲(文學) •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約前507年出生,約前420年逝世)。子夏長於文學,對詩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義理,著有詩序,曾因喪子哀慟過度而失明。

  12. 教師節與祭孔典禮 • 小朋友,你知道教師的由來嗎?原來孔子是誕生在9月28日,因此,將每年的9月28日訂定為教師節,作為紀念至聖先師孔子的重要日子。 • 各地的孔廟都會舉辦莊嚴隆重的祭孔大典。在這一天,我們會透過慶典活動來表達對這位偉大的至聖先師之敬意,並表彰他的貢獻,而這一天也是我們感謝老師辛勞犧牲、感念他們造福我們一生的好時機。 • 課後活動 • 小朋友,教師節就要到了,有沒有什麼話想對老師說呢?請你畫出你想感謝的老師,並在下面寫上你想感謝的話語吧!

  13.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是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是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 八佾舞  是古代樂舞的行列,成八行八列共64人的隊伍,按音樂節拍獻舞,動作緩慢優雅。八佾舞有八佾和六佾之分,八佾縱橫各8人,六佾則為6人。八佾舞原為天子之舞,因推崇孔子為「至聖」,故以八佾舞祭奠。 • 拔智慧毛活動 祭典結束後,將三牲抬至大成殿前庭中,供觀禮的民眾拔取「智慧毛」(牛毛)。相傳讀書人若能拔到智慧有頓悟開竅之助,學問會突飛猛進。民間認為這隻牛因祭拜過文聖,身上的毛可使讀書人增添智慧,考試順利。另外,民間信仰多認為大考前,攜帶淮考證前往孔廟祭祀,意求金榜題名。

  14.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 • 註釋: • 不及:趕不上 • 猶:還、尚 • 恐:恐怕、擔心 • 學習重點: • 1.孔子勉勵學生學習態度要積極。 • 2.孔子自我學習的態度是「學而不厭」,他同時也這樣要求他的學生。 • 3.本章主旨是勸學,探討的是學習的態度。

  15. 延伸思考 • 1、在生活的經驗中,你可曾對甚麼事情有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精神? • 2、學習一件新事物或知識,你用甚麼態度面對? • 不恥下問 •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甚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16. 充電小站 • 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倘若學生學習能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及「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精神,在穩定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之下,學習的路上一定能減少許多坎坷,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不恥下問」形容人謙虛好學。

  17. 問題討論 • 小朋友,你認為孔子俱備了哪些特質是值得你學習效法的呢?請將條列式它寫下來。 • 為什麼你想要學習這些特質呢? • 小朋友,動動腦想一下,你曾經和孔子一樣,全心全意地投入求知,主動勤勞的學習也不覺得辛苦的經驗嗎?請寫下你的經驗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18.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 罔: 迷惑,沒有收穫。 殆: 遲疑,不確定。 模仿 1.學習和思考是一樣重要的。 2做任何事情都要詳細思慮並認真實踐,定會成功。

  19.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 由: 仲由,也就是子路。 • 誨: 教、指導。 • 女: 通【汝】,你的意思。 • 1.待人處世,首貴真誠,為學求知亦是如此。 • 2.是自我省察的工夫,認清自己,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20. 延伸思考 •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待知之事却無窮無盡。如果强不知以爲知,自以爲是、道聽 塗說、以偏概全,小則炫耀自己,嘩衆取寵;大則貽誤蒼生,害人無數。爲師者,强不知以爲知,必致誤人子弟;當權者,强不知以爲知,必會殘殺善良百姓。 • (1) 您覺得,什麽樣的心最容易讓人犯下【强不知以爲知】的毛病?
 • (2) 當這樣的心出現時,會造成哪些問題?該如何去除?

  21. 富翁回借牛人 • 浮白齋主人記載:有人寫信向某富翁借牛,信送到時,剛好有客人在座,富翁不識字,却裝模作樣,打開書信,看完之後對送信人說:“知道了!等一下我自己會過去。”這是强不知以爲知的笑話。

  22.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篇~ • 溫: 複習。 • 故: 學過的知識。 • 新: 新學到的知識。 • 回顧歷史上人類知識的累積與演進,經過長期的觀察,就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與原理。(溫故) • 有關待人接物的道理,往往要靠豐富的人生經驗才能體會。默察時代思潮的演變,透過新的詮釋和體悟,涵養自己的「先見之明」。(知新)

  23. 延伸思考 • 書本與典籍所記載的,是過去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前人的心血結晶。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前開展呢?這就要靠好學與深思了。許多道理是萬古常新的,但是表達的方式與理解的程度,卻須由每一代的人去自行負責。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加上自己的心得與體認,讓這些道理顯示新穎的活力。 • 真正的創新,一定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傳統越深遠,創新的可能也越大。但是,任何深遠的傳統都具有豐富的內涵,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掌握的,所以需要結合集體的智慧,分工合作。我們今天在從事承先啟後的工作時,應該要有這種認識。同時,即使就自己面對自然現象、社會趨勢而言,也值得參考"溫故知新"的說法。

  2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篇~ • (1)說:音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 (2)慍:音「ㄩㄣˋ」,惱怒,怨恨。 • (3)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 (4)時習:「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 (5)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 (6)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7)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 (8)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 (9)人不知: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25. 學習重點 • 1.孔 子的人生最大樂趣,在於學習與教學。 • 2.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 補充: • 《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的第一章,就強調努力學習的重要性。關於孔子談論學習經驗的篇章,在《論語》全 書中可以說是俯拾即是,例如<爲政.四>中,孔子說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在<述而.十八>更提到,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因爲喜 歡讀書,常忘記吃飯、睡覺,甚至連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 後世有學者認爲,《論語》一書的編纂者將<學而>篇列爲諸篇之首,便是要強調「學習」是《論語》的根本,用心可謂深遠。

  26. 【延伸思考】 • (1) 學校的功課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門?對於學校所習得的知識,有做到溫故知新嗎?「時習之」爲什麽要高興?你有讀書快樂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嗎? • (2) 爲什麽要學古典的經典書籍,如《論語》?你能意會到其中的意義嗎? • (3) 爲什麽說「人不知而不慍」是君子呢?談談你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忍」?

  27. 【說故事時間】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歐陽修 • 宋代有政治家、文學家之稱的歐陽修,對自己的寫作心得曾說過這樣的結論:「爲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他一生讀了許多古聖先賢的名篇,其中尤鐘 于唐朝散文大家韓愈的文章。據說在他尚未成名時,有一次,他被廢書箱裏韓愈的遺稿吸引住,從此廢寢忘食,刻苦勤勉,幷且發誓趕上韓愈。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歐陽修不但習得了韓愈的優點,幷且通過自己的認真創作與提倡,讓唐朝以來的古文運動得以在宋代開花結果,建立了平易流暢、切中實用的文章風格。 • 當官以後的歐陽修,公事雖然繁忙,但是爲了實行政治改革,他仍然寫下了許多詩詞及散文。他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謹,每寫完一篇便貼在墻上,以便隨時修改,直到自認無懈可擊方才拿出去。

  28. 當年,他被貶至安徽滁州擔任太守時,曾寫了《醉翁亭記》。在初稿的首段,他用了好幾十個字寫滁縣四面的山景。但是,經過多次推敲,最後以「環滁皆山也」寥寥五個字來概括。有人好奇地問他,哪來這麽多時間思考?歐陽修說:「吾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這就是利用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時間啊。」當年,他被貶至安徽滁州擔任太守時,曾寫了《醉翁亭記》。在初稿的首段,他用了好幾十個字寫滁縣四面的山景。但是,經過多次推敲,最後以「環滁皆山也」寥寥五個字來概括。有人好奇地問他,哪來這麽多時間思考?歐陽修說:「吾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這就是利用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時間啊。」 • 歐陽修雖是一代文宗,但是在作文時,仍虛心向人討教,從不驕傲自恃。有一次,歐陽修與謝希深、尹師魯三人各寫了一篇題材相同的文章。結果,謝文約七百字、歐 文五百字、尹文只有三百八十多字,結構嚴密,叙議完備,語言精煉。歐陽修拜讀後,甘拜下風。晚飯後,他便提了酒親自到尹家拜訪與請教,兩人促膝相談直到天 明。回家後,他一刻也不歇息,立刻振作精神重寫一篇。結果,不但比尹文少了二十個字,整體文字更顯得更加完整與凝煉。後來,尹師魯看了,不得不竪起大拇指 稱贊歐陽修:「真是一日千里啊 !」 • 晚年時的歐陽修,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了。可是,他仍然常爲了推敲字句而冥思苦想 。夫人勸他:「你的文章已揚名天下,難道還怕先生駡嗎?」歐陽修拈著鬍子大笑著說:「不是的,我倒不怕先生辱駡,而是怕被後生耻笑啊!」

  29.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 • 註釋 • 賢:有才華和品德的人。 • 齊:看齊,引申為學習。 • 省:反省,省思。 • 1.增進道德修養方法之一,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覆轍,是理性智慧的處事修己之態度。 • 2.相反地,若凡事以自我為出發點來思考或評斷,無法透澈洞悉更高的人生哲理及智慧,活在自己設限的框框,也就喪失提升個人修養的機會。

  30. 【相關資料】三人行 必有我師 •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很多人都追隨孔子想拜他為師。魯國有個叫叔山無趾的人,他因為違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隻腳,他遇見孔子以後也一直跟在孔子的後面,要見孔子並想拜孔子為師。他見到孔子以後,孔子說:「你做事不謹慎,已經因為犯罪被砍掉了一隻腳,即使你現在找到我也補救不了,有什麼用呢?」 • 叔山無趾回答說:「我只是因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會失去腳。現在我找到你,是因為還有比腳更為尊貴的東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沒有不覆蓋的地方,萬物都被地所承載,我本來把夫子當成天地,沒有想到夫子您是這樣的態度!」 • 孔子聽後,非常慚愧的對叔山無趾說:「我孔丘實在淺薄,先生怎麼不坐下來呢?請您把您知道的道理都講出來,我會非常認真的聽。」但是叔山無趾沒有理會孔子就走了。 • 孔子就對弟子們說:「我今天竟然犯了這樣大的錯誤,怎麼能根據一個人以前的善惡來判斷他呢?象叔山無趾這樣因為犯錯而斷了一隻腳的人,都還努力求學以彌補以前的錯誤,何況是沒有過錯的人呢!我們一定要記住啊,即便只有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們的老師,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把他們的缺點當作自己的借鑒而改掉,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的進步啊。」 • 【課後作業】
故事中的孔子犯了什麼錯誤?這種錯誤你曾經有過嗎?其造成的損失與遺憾是否讓你吸取教訓,不再犯錯呢?請和同學分享你的寶貴經驗

  31. 儒家認為人的地位高低,不是由財富決定的,而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和學問高低決定的。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學問就要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說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認每個人都有優點和長處,都是值得他人尊重和學習的。人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自身道德的不斷完善。儒家認為人的地位高低,不是由財富決定的,而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和學問高低決定的。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學問就要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說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認每個人都有優點和長處,都是值得他人尊重和學習的。人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自身道德的不斷完善。 • 延伸思考 • 1、平時與人相處,你常看到別人的優點還是缺點?請進一步思考其背後的心態為何?
 • 2、學習本篇後,你覺得對於先前的思維有無需要修正的地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