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第 十 章 天氣與氣候

第 十 章 天氣與氣候. 第二 章 認識地圖 目次. Ⅰ. 氣 候. Ⅱ. 大氣環流. Ⅲ. 天氣系統. Ⅳ. 洋流系統. 第一 節 氣候. 1.1. 天氣與氣候. 1.2. 影響氣候的因子. 1.3. 氣候要素. 1.1 天氣與氣候. 天氣的體驗. 1.1.1. 氣候的意義. 1.1.2. 氣候變遷. 1.1.3. 1.1.1 天氣. 定義: 大氣中的各種 氣象要素 (氣壓、氣溫、濕度等)及因之而產生 短時間的大氣現象 (風、雲、雨、晴、雷、霧、霜、雪等)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十 章 天氣與氣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十 章 天氣與氣候

  2. 第二章 認識地圖 目次 Ⅰ 氣候 Ⅱ 大氣環流 Ⅲ 天氣系統 Ⅳ 洋流系統

  3. 第一節氣候 1.1 天氣與氣候 1.2 影響氣候的因子 1.3 氣候要素

  4. 1.1 天氣與氣候 天氣的體驗 1.1.1 氣候的意義 1.1.2 氣候變遷 1.1.3

  5. 1.1.1 天氣 • 定義:大氣中的各種氣象要素(氣壓、氣溫、濕度等)及因之而產生短時間的大氣現象(風、雲、雨、晴、雷、霧、霜、雪等) • 一個地方的天氣 隨時產生變化,例如「昨天中午很熱」、「今天是雨天」等 • 表示天氣現象的圖稱為天氣圖 • 依據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天氣預報,可預作準備

  6. 1.1.2氣候 • 定義:經相當長時間的天氣觀測後,可發現一地的長期天氣變化具有某種規律或特徵,包括各種大氣狀態的平均值、極端值、變化幅度及長期趨勢等,如:竹風蘭雨 • 影響: • 形塑產業文化與特色:如新竹多風米粉製造 • 賦予一地特定形象:如倫敦『霧都』、墾丁『落山風』、四川『巴山夜雨漲秋池』

  7. 1.1.3 氣候變遷 • 定義:一地氣候隨著時間的變化,其變化即為氣候變遷 • 現象: • 平衡:氣候要素保持平衡,產生規律的四季變化,使氣候維持穩定的表現 • 失衡:各氣候要素間失去平衡,破壞大自然的規律,使氣候不再穩定 • 影響:全球暖化北極浮冰減少、海平面上升生態失衡、危及物種生存

  8. 1.2 影響氣候的因子 1.2.6植被情況 1.2.1緯度 氣候因子 1.2.5洋流性質 1.2.2地形 1.2.4盛行風向 1.2.3距海遠近

  9. 1.2.1緯度-Ⅰ • 不同緯度地區的太陽輻射照射不均,造成各地氣溫高低不同 高緯斜射面積大、 距離長單位面積 熱量少氣溫低 低緯直射面積小、 距離短單位面積 熱量高氣溫高 氣溫與緯度成反比

  10. 1.2.1緯度-Ⅱ • 四季交替: 地軸傾斜太陽輻射分布不均 + 地 球 繞 太 陽 公 轉 季節規律交替

  11. 1.2.2地形 • 地形中以高度和坡向對氣候影響最大 地形 高度 坡向 氣溫隨著高度的增高而遞減(成反比) 迎風坡面,降雨量隨 著高度的增高而增加 向陽坡氣溫較高

  12. 1.2.3距海遠近 使質量1公克的物質,上升1℃,需要吸收的熱量稱為比熱(S) • 水的比熱比陸地大相同的太陽能量加在水和陸地之上,結果造成: • 水體比熱大水溫上升小而緩慢,降溫亦慢 • 陸地比熱小增溫大且迅速,降溫亦快 • 現象: • 沿海地區,氣候受海洋調節,年溫差愈小 • 內陸地區,受陸地性質影響,年溫差愈大

  13. 1.2.4盛行風向-Ⅰ • 影響雨量: 陸地降水主要來自海洋水汽,海洋水汽能否深入內陸,與盛行風方向有密切關係 • 盛行風向和山脈平行水汽深入內陸氣候溼潤 • 盛行風向與山脈直交 阻擋水氣進入  背風坡乾燥少雨 • 例如:台灣冬季東北季風 • 東北部-迎風坡多雨 • 新竹-背風少雨 東北季風

  14. 1.2.4盛行風向-Ⅱ • 影響氣溫: • 盛行風來自海上(A地)→冬暖夏涼,溫差小 • 盛行風來自內陸(B地)→冬寒夏熱,溫差大 ? ? A、B皆在陸地上,原該受陸地性質影響而夏熱冬寒 海冷 陸 熱 A B 夏熱 夏 夏涼 乾 熱 涼 爽 冬暖 冬寒 冬 溫 暖 乾 冷 海暖 陸 冷

  15. 1.2.5洋流性質-Ⅰ • 洋流種類 • 暖流:洋流由低緯向高緯區流動,則洋流水溫較所經地區溫度為高,如黑潮、墨西哥灣流 • 寒流/涼流:洋流由高緯區向低緯區流動,則洋流水溫較所經地區的溫度為低,如親潮

  16. 1.2.5洋流性質-Ⅱ 0℃,較暖 • 不同性質洋流對當地氣候會產生影響 • 北美西部為阿拉斯加暖流,東部為拉布拉多寒流,造成同緯度地區氣溫明顯差異(A>B) • 暖流沿岸降水增加、氣溫暖和,如北大西洋暖流流經西北歐,造成當地暖溼的氣候型態 • 寒流(涼流)沿岸多霧少雨,如智利外海有秘魯涼流流經,形成低溫少雨的氣候型態 -15℃,較冷

  17. 1.2.6 植被情況 地表若為森林覆蓋,則森林內比較溼潤,而且氣溫變化小 沙漠地區的日溫差非常大,部分原因即是缺乏植物所致 植被多 植被少

  18. 1.3 氣候要素 氣溫 1.3.1 降水 1.3.2

  19. 1.3.1氣溫-Ⅰ • 意義:氣溫即大氣溫度 • 地面氣溫係觀測百葉箱中距地面1.5公尺的氣溫計所得的溫度 • 氣溫資料 • 日均溫:將一天中最高溫與最低溫相加後平均 • 月均溫:將一個月中每日日均溫相加後平均 • 年均溫:為各月均溫的平均值

  20. 1.3.1氣溫-Ⅱ • 氣溫的垂直變化與地理分布 • 在正常情況下,大氣對流層中,氣溫隨著高度的增高而遞減氣溫與高度成反比 2℃ 8 ℃ 14 ℃ 上升1000m下降6 ℃ 20 ℃

  21. 1.3.1氣溫-Ⅲ • 逆溫 : • 一地的溫度隨著高度的增高而遞增的現象 • 成因: • 輻射逆溫 :晴朗無風的冬季,夜間廣大地表快速散熱 • 地形逆溫:低窪地區的夜間,冷空氣沿坡下流聚集在    谷底,形成逆溫 • 等溫線:在同一時間內,將地表各地氣溫相同的各點用線連接起來的連線了解氣溫的空間分布

  22. 1.3.2降水-Ⅰ • 成因: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即會凝結成水滴或冰晶。當空氣浮力終於無法再負荷其水滴,水滴即會降落地表,形成降水 • 形式: • 固態:雪(高緯)、雹、霰等 • 液態:雨(中低緯)、毛雨和凍雨等 • 測量:測量降雨的儀器是雨量器,雨量的單位是公釐(mm)

  23. 1.3.2降水-Ⅱ • 降水的類型(依空氣上升運動的成因分類) 對流雨 地形雨 氣旋雨

  24. 1.3.2降水-Ⅲ • 降水的類型(依空氣上升運動的成因分類) • 對流雨 • 地表因為增溫情況不一,加熱強烈的地面空氣猛烈上升。上升的空氣不斷降溫,使其水汽達到飽和,產生凝結,形成降雨 • 如臺灣夏天午後的雷雨

  25. 1.3.2降水-Ⅳ • 地形雨 • 溼潤的空氣遇到山地而被迫上升,上升的空氣在迎風坡因冷卻凝結而降雨 • 如臺灣東北部冬季因迎東北季風,冬雨不斷

  26. 1.3.2降水-Ⅴ • 氣旋雨 • 鋒面雨: • 冷暖性質不同的空氣相遇,其交界面稱為鋒面。通常冷空氣密度大,暖空氣密度小,暖空氣常沿著鋒面向上抬升,暖空氣在抬升過程中,水汽凝結形成降雨,這種雨稱為鋒面雨。 • 如每年五、六月為臺灣帶來重要雨水的梅雨

  27. 1.3.2降水-Ⅵ • 氣旋雨 • 熱帶氣旋雨: • 熱帶氣旋輻使周圍大量溼潤空氣向氣旋中心輻合上升形成的降雨。此種降雨若風速達每秒17公尺以上,形成颱風,則又稱為颱風雨 • 如每年七~九月侵襲臺灣的颱風 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rchive/8/84/20070123195026!Hurricane_structure_graphic-zh.jpg

  28. |某年降雨量—年平均雨量| 年平均雨量 1.3.2降水-Ⅶ • 降雨的特性 • 乾燥:蒸發量>降水量缺水植被少 • 濕潤:降水量>蒸發量剩水植被多 雨量變率 降雨強度 雨量多寡 • 指單位時間內的降水量,如「時、日降雨量」 • 降雨強度過大,易造成淹水、土石流 • 指一地年雨量相對於年平均雨量的差數 • 公式= ×100% • 雨量變率越大,越易發生水旱災 • 濕潤區雨量變率小,乾燥區雨量變率大

  29. 第二節大氣環流 2.1 氣壓分布與形式 2.2 行星風系 2.3 地方風系

  30. 2.1 氣壓分布與形式 氣壓與風 2.1.1 氣旋與反氣旋 2.1.2 氣壓的地理分布 2.1.3

  31. 2.1.1 氣壓與風-Ⅰ • 氣壓 • 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大氣重量,稱為大氣壓力 ,簡稱為氣壓 • 一般大氣氣壓常用的單位為百帕(hPa)。在標準情況下,大氣對海平面產生的氣壓大約為1,013百帕 • 氣壓的變化 • 同一地點,氣壓與高度成反比 • 同一高度,氣壓與溫度成反比

  32. 高空 風 風 近地面 B A C 2.1.1 氣壓與風-Ⅱ • 風 • 兩地間產生氣壓差異,則空氣就會對流,空氣的水平流動稱為風,由高壓區(H)流向低壓區(L) 空氣垂直運動 空氣垂直運動 空氣垂直運動 L H H 冷卻 冷卻 受熱 水平氣壓梯度 水平氣壓梯度 低緯 高緯 高緯

  33. 2.1.1 氣壓與風-Ⅲ • 等壓線氣壓的空間分布 • 同一時刻,將地表相同氣壓的各點用線連結起來,其連線稱為等壓線 • 氣壓梯度: • 兩地間單位距離的氣壓差 • 相同距離間,等壓線分佈越密,氣壓梯度越大,產生的風就越強 • 如圖中等長的甲、乙兩線,甲區的風速較乙區 強

  34. 2.1.2 氣旋與反氣旋-Ⅰ • 柯氏效應 • 因為地球有自轉作用,所以空氣在地表流動時,會產生偏轉作用,稱為柯氏效應,又稱地球自轉偏向力 • 在北(南)半球,當風吹向目的地時會向右(左)偏轉

  35. 2.1.2 氣旋與反氣旋-Ⅱ • 氣旋 • 在低壓中心,四周空氣是向中心輻合,因受到柯氏效應的影響,產生向低壓中心旋轉之氣流 • 在北半球產生逆時針方向的向中心旋轉氣流;在南半球產生順時針方向的向中心旋轉氣流。 • 中心氣壓低 • 地表受熱,空氣不斷上升 • 天氣多變不穩定之區

  36. 2.1.2 氣旋與反氣旋-Ⅲ • 反氣旋 • 在高壓中心,空氣是由中心向外輻散,受到柯氏效應的影響,形成由高壓中心向外的旋轉氣流 • 在北半球產生順時針方向的向外旋轉氣流;在南半球產生逆時針方向的向外旋轉氣流。 • 中心氣壓高 • 空氣冷卻不斷下沉 • 天氣穩定之區

  37. 氣壓梯度力 實際風向 高低氣壓的氣流方向 • 以下為北半球的氣流示意圖 • 填入高、低壓 • 畫出氣流方向 L H

  38. L H 等壓線與風的練習 • 畫出A、B、C三地的風(北半球) • A、B兩地,何處的風大? A C B

  39. 2.1.3 氣壓的地理分布-Ⅰ • 1月份全球氣壓分布 • 北半球(冬季) • 高緯海洋區,有兩個強大的低壓區,一在北大西洋以冰島為中心;一在北太平洋,以阿留申群島為中心 • 大陸上則有兩個強大高壓區,一個在亞洲大陸,另一個則在北美大陸 • 南半球(夏季) • 在30゚S附近為明顯的副熱帶高氣壓籠罩 副熱帶高氣壓 冰島 北美大陸 阿留申群島 亞洲大陸

  40. 2.1.3 氣壓的地理分布-Ⅱ • 7月份全球氣壓分布 • 北半球(夏季) • 海洋上形成兩個強大的副熱帶高壓區,一為大西洋的亞速高壓;一在太平洋上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高壓 • 大陸上則有兩個低壓區,一個在歐亞大陸,另一個則在北美大陸 • 南半球(冬季) • 因為陸地面積小,未形成如北半球一樣強大的高壓系統,僅西澳外海的高壓移入澳洲內陸(冬溫低) 副熱帶 高氣壓 北美大陸 歐亞大陸 亞速高壓 太平洋高壓

  41. 2.2 行星風系 行星風系的形成 2.2.1 行星風系的組成 2.2.2 行星風系的季節移動 2.2.3

  42. 2.2.1 行星風系的形成 • 大氣環流 • 係指大氣中大規模的氣流運動,包括全球性和局部性的空氣運動 • 由於大氣環流的存在,才能促使大氣中的熱量交換和水汽輸送等

  43. 2.2.1 行星風系的形成-Ⅰ • 行星風系 • 係指全球性範圍廣大的大氣環流 • 為一理想風系:假設~ • 地球的地軸不傾斜無四季 • 地表無海陸差異、高度一致無水平及垂直氣壓差 • 只受日照和地球自轉的影響 • 全球主要分為四個高壓帶、三個低壓帶和六個風帶

  44. 北極 赤道 赤道 L 南極 H H 2.2.1 行星風系的形成-Ⅱ 單一熱力環流形成過程 寒冷 炎熱 寒冷

  45. 2.2.1 行星風系的形成-Ⅲ • 三圈環流模式 • 受科氏效應影響的大氣環流

  46. 北極 60°N 30°N 赤 道 30°S 60°S L L L 南極 H H H H 2.2.1 行星風系的形成-Ⅳ 三圈環流的形成

  47. 極地高壓帶 極地東風帶 副極地低壓帶 盛行西風帶 副熱帶高壓帶 信風帶 信風帶 副熱帶高壓帶 副極地低壓帶 盛行西風帶 極地東風帶 極地高壓帶 2.2.2行星風系的組成-Ⅰ H L H 赤道低壓帶 L H L H

  48. 2.2.2 行星風系的組成-Ⅱ • 赤道無風帶 • 赤道附近太陽經常直射或大角度的斜射,氣溫高、對流旺盛常有局部的對流雨發生 • 本帶常平靜無風,或吹不定向的微風,故稱赤道無風帶 • 因空氣上升、氣壓降低,導致兩側的氣流向本帶輻合,故本帶亦稱為間熱帶輻合區(I.T.C.Z)

  49. 2.2.2 行星風系的組成-Ⅲ • 副熱帶高壓帶 • 赤道低壓帶上升的空氣,在南北緯30度附近會產生下沈作用,因而分別在南北半球形成副熱帶高壓帶 • 在副熱帶高壓帶內空氣為下沈氣流,風力非常微弱,故又有馬緯度無風帶之稱

  50. 2.2.2 行星風系的組成-Ⅳ • 東北信風與東南信風帶 • 副熱帶高壓帶的空氣吹向赤道低壓帶,形成信風帶 • 在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 ,兩風會在在赤道的間熱帶輻合區附近輻合 • 由於風向和風力十分穩定,故稱為信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