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坎 儿 井

坎 儿 井.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的名称.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 (Kanatz) 。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 (k,lplItK) 。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我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的形成. 坎儿井的构造.

tav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坎 儿 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坎儿 井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绿洲的生命之源

  2. 坎儿井的名称 •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我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3. 坎儿井的形成

  4. 坎儿井的构造 •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注,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是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而这些条件吐鲁番一一具备。

  5. 构造图

  6. 竖井、暗渠、明渠

  7. 坎儿井的作用 •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被称之为绿洲之源。

  8.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三种说法: • 一是中原传入说。 • 二是当地人民创造说。 • 三是从波斯和埃及传入说。

  9.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一 •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中原传入说。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时,有一位名叫遍地开花熊罴的人上书汉武帝刘彻,建议开凿龙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他说,如果渠修成了,就可以把100多万亩的盐碱地改造良田。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征调1万多民工修渠。由于傍山的渠岸经常崩塌,渠水地我法通过,遍地开花熊罴便带人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沿着这条线凿出一眼眼直井,再把各井从地下挖通,使之成为一条和山两面三侧的地面渠道相连的地下渠道,渠水就从这地下渠道流过山去,到达大荔平原。这种井下相通引水的输水技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内地人民大量迁徒到西域从事屯垦,渐渐传入新疆。

  10.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二 • 二是当地人民创造说。吐鲁番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牧羊人坎尔赶着羊群在茫茫戈壁中寻找草地,他翻过光秃秃的火焰山,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绿草地,他让他的羊群尽情吃个饱,并在这个地方搭起帐逢住了下来。可是很奇怪,这四周都没有河流,也没有泉眼,草却非常茂盛,坎尔想,没有水,草就不能生长,于是人试着在牧草茂盛的地方向下挖了起来,当挖到齐腰深时果然有水渗出来。他兴奋极了,一口气挖空心思七口井,并在井底挖了暗渠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一般清泉就流进这片土地。牧羊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娶妻生子,从此这里就逐渐有了人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牧羊人,就把这种井命名为坎儿井。

  11.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三 • 三是从波斯和埃及传入说。据说在伊朗,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坎儿井,后来这一技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周围地区,伊拉克、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国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坎儿井。

  12. 林则徐与坎儿井 •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13. 坎儿井现状 • 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全疆坎儿井50年代多达1700条,随着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多时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由于缺乏深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14. 困境与思考 • 一、水是生命之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二、保护坎儿井,树立节水意识,加强植被和环境保护,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 三、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人文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15. 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新疆的坎儿井是在汉代就出现了雏形,在坎儿井的最兴盛时期,新疆共开凿了1700多条,长5000多千米的坎儿井,仅吐鲁番地区就有1200多条,坎儿井被称为“地下大运河”。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新疆的坎儿井是在汉代就出现了雏形,在坎儿井的最兴盛时期,新疆共开凿了1700多条,长5000多千米的坎儿井,仅吐鲁番地区就有1200多条,坎儿井被称为“地下大运河”。

  16. 总  结 • 坎儿井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于2300年前在干旱燥热的气候条件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特点,从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而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是我国最长的地下灌溉系统,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