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武汉市 2011 届高三 4 月调考 化学学科质量分析

武汉市 2011 届高三 4 月调考 化学学科质量分析. 武汉四中 屠巍. 一、命题指导思想. 1 、本次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 2011 年考试大纲》 、 《考试说明》化学部分的命题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出发点,重点考查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能力,强调学科内综合,全方位考查学生在现阶段所具有的化学水平与能力。 2 、题量、题号、题型、分值比例与 2010 年高考试卷一致。试题设计难度在 0.47 ~ 0.55 之间。

teag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武汉市 2011 届高三 4 月调考 化学学科质量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武汉市2011届高三4月调考 化学学科质量分析 武汉四中 屠巍

  2. 一、命题指导思想 • 1、本次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2011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化学部分的命题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出发点,重点考查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能力,强调学科内综合,全方位考查学生在现阶段所具有的化学水平与能力。 • 2、题量、题号、题型、分值比例与2010年高考试卷一致。试题设计难度在0.47~0.55之间。 • 3、试题设计时,充分考虑高考试题命题趋势和社会热点,尽量覆盖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体现学科内综合,强调以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载体来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 • 4、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突出对图形、表格、电化学、化学计算、化学用语、化工生产、文字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等方面的考查。 • 5、充分研究新课改区的高考真题及考试大纲,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适当体现了高中课改精神,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过渡期高考复习备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二、试题特点及总体评价 • 1、武汉市2011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考测试理综(化学)测试(以下简称”四月调考”)命题思想正确,命题意图清晰,命题导向明确。试题科学、规范,体现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 “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的命题要求。受到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充分肯定。 • 2、突出对学科内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知识覆盖面较广,针对性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及各知识结合点上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体现了化学学科内在的联系与基本规律。如果2月考注重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4月考在此基础上,则加强了对“双基”的考查力度。全卷试题,无怪题、偏题,易上手,但难得分,对学生的综合实力有很好的检测作用。全区均分56.29,难度系数0.52,区分度0.56,数据表明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难度与2010年全国理综试卷化学试题比略微下降。

  4. 二、试题特点及总体评价 • 3、显现了一些高考命题新动向,很好的体现了调研考试的分析、诊断、评价及导向功能,有利于公正评价学生目前的学业水平,对后阶段的复习备考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 4、试题注重将理论与生活、化工生产、科技、社会及当前热点相联系。如第6题的日本核事故,第12题的双酚A塑料奶瓶,第27、28题的合成氨工业、硫酸工业,第30题的厌氧胶。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相吻合。 • 5、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对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核。第29题,通过对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选择、制取常见气体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实验现象解释的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检索、运用能力,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5. 二、试题特点及总体评价 • 6、试题将计算分散到多题中,计算量及思维容量大,全卷的书写量也大。第Ⅰ卷中的第13题是一道纯粹的计算题,第8题的D选项也涉及计算。第Ⅱ卷中4道大题都涉及计算,其中转化率和纯度计算的数据都不是常见能够整除的数值,计算量大。全卷书写量大,着重训练了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与高考命题趋势是吻合的。

  6. 三、考试情况分析(选择A型卷分析) 1.本区考况如下:

  7. 三、考试情况分析(选择A型卷分析) 2.学生选择题答题情况:

  8. 三、考试情况分析(选择A型卷分析) 3、考点情况分析:

  9. 3、考点情况分析:

  10. 三、考试情况分析(选择A型卷分析)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6、日本地震造成核电站爆炸,引起全球关注。据报道,核电站爆炸致使铯137扩散到空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 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第ⅠA族 • B. 铯是一种柔软的金属,它的熔沸点高于金属钠 • C. 在室温时,铯遇到空气立即燃烧,生成氧化铯 • D. 铯137是一种放射性核素,其原子核中有82个中子 • 【分析】错选B、C两项多,主要是遗忘了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碱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与碱金属的活泼性的关系。

  11.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7、下列结论和解释均正确的是(C) • 【分析】错选A,将影响分子的稳定性与分子晶体熔沸点的作用力类型相混淆。错项B,是学生将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理论依据错误使用。

  12.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8、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用电解的方法可以制取Cu2O。电解示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 • 为:2Cu + H2O Cu2O + H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 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 B. 石墨电极上有氢气产生 • C. 阳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Cu -2e– + 2OH– = Cu2O + H2O • D. 当有0.2 mol电子转移时,有0.1 mol Cu2O生成 • 【分析】错选C的原因主要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弄清原理。

  13.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9、下列有关氨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溶液中离子浓度:c(OH-) > c(NH4+) • B.0.1 mol / L 的氨水加水稀释,溶液中c(H+)将增大 • C.氨水中通入少量HCl气体,能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c(OH-)增大 • D.常温下,pH=12的氨水与pH=2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 7 • 【分析】错选B项多,估计是因为学生认为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少,没有正确理解Kw。

  14.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10、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或论述正确的是(D ) • A. 焰色反应实验中,铂丝在蘸取待检测溶液前,先用稀硫酸洗净再灼烧 • B. 铁器上附有铜件时,在接触处易生铜绿 • C. 蛋白质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能透过半透膜 • D. 不能用裂化汽油或甘油作溶剂从碘水中提取碘 • 【分析】错选B的,估计是学生没有考虑原电池原理,直接用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答题。错选A的,可能是学生忘记了用稀盐酸清洗,说明学生并没有理解为什么用稀盐酸洗。

  15.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11、取少量无机盐溶液试样,对其中的离子进行检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 A. 加入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试样中一定有Ag+ • B. 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试样中一定有CO32- • C. 加入NaOH溶液微热,产生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试样中一定含有NH4+ • D. 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试样中一定有SO42— 【分析】错选D项,忽视了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3或AgCl。

  16.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12、由于“双酚A”对婴儿发育、免疫力有影响,欧盟从2011年3月1日起对“双酚A”奶瓶禁止生产封杀。双酚A简称双酚基丙烷,结构如右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B) • A.其分子式为C15H16O2 • B.它常温下呈液态,不溶于水,不是苯酚的同系物 • C.它有弱酸性,且能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 D.双酚A分子中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 【分析】学生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17. 13、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测得c(SO42- ) = 0.4 mol/L,当加入等体积0.4 mol/L的KOH溶液时,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则反应后溶液中K+的浓度约为(B) • A. 0.9 mol/L B. 0.45 mol/L • C. 0.25 mol/LD. 0.225 mol/L • 【分析】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了A项,主要是没在意“等体积”。选择C项的学生,没有看到“反应后溶液”,只求了原混合溶液的K+的浓度,忽略了后面的加入的K+,主要还是审题不严的问题。此题难度系数为0.45,属于中等难度题。此题是一道守恒计算题,学生在这个方面训练应该是比较多的,但学生在审题方面、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达不到,后阶段仍需加强简单的计算类型如守恒型、讨论型计算题的训练,还要加强快速解答选择题方法的训练。

  18.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27、合成氨对化学工业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 (1) 向合成塔中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4充入N2、H2进行氨的合成,图A为T℃时平衡混合物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与压强(P)的关系图。 • 图A 图B

  19. ①写出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①写出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 ②图A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15.00%时,H2的转化率=。 • ③ 图B中T= 500℃,温度为450℃时对应的曲线是______(选填字母“a”或“b”),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由图像知,增大压强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从生产实际考虑增大压强需解决的问题是(写出一条即可)。

  20. ①写出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①写出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 ②图A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15.00%时,H2的转化率=。 • ③ 图B中T= 500℃,温度为450℃时对应的曲线是______(选填字母“a”或“b”),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由图像知,增大压强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从生产实际考虑增大压强需解决的问题是(写出一条即可)。 • 【分析】 • (1)第一空,主要错误是学生漏掉或错写条件,如写成点燃,少数学生将“ ”写成“=”。第二空,空着的多,估计是不会做;填写了的,答案千奇百怪;有写分数的45/184,给评卷工作带来麻烦,有写25%的,没有关注到有效数字问题。第三空,有填写“a”的,估计是忘记了合成氨工业是放热反应。第四空在回答理由时表达不清,叙述不全,没有抓到本质。第五空,是开放型的,答案多种多样,多数回答都扣着“耐压、安全、成本”等词。

  21. (2) 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由甲烷与水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H4(g) + H2O(g) CO(g) + 3H2(g);ΔH = + Q kJ/mol(Q>0) • 一定温度下,在2 L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表:

  22. ①分析表中数据,判断5~7 min之间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填“是”或“否”),前5 min平均反应速率v(CH4) =。 ②反应在7~10 min之间,CO的物质的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减少CH4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充入H2 ③若保持温度不变,向1 L容器中起始充入0.15 mol CH4、0.45 mol H2O、mol、mol,达到平衡时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与第一次投料相同。

  23. ①分析表中数据,判断5~7 min之间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填“是”或“否”),前5 min平均反应速率v(CH4) =。 ②反应在7~10 min之间,CO的物质的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减少CH4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充入H2 ③若保持温度不变,向1 L容器中起始充入0.15 mol CH4、0.45 mol H2O、molCO、molH2,达到平衡时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与第一次投料相同。 【分析】(2)第一空正确率很高。第二空单位漏掉的少但单位错得多,主要是将mol/(L·min)写成mol/L·min。第三空错填“a”的较多,说明学生掌握了平衡移动原理,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平衡逆向移动,CO的物质的量会减少,但没考虑到移动过程中,氢气的减少的物质的量0.02mol与CO的减少的物质的量0.01mol的比不是3:1。第四空,错填 “0.25、0.55”的多,可能是学生没有看到容器的体积是2L、1L这个条件。

  24. 4、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28、A、B、C、D均是前四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 (1) 若A是某矿石的主要成分,上述转化关系表示工业生产D的过程,且反应②在接触室中进行,反应①在 • (填设备名称)中进行。工业上使用吸收C,以提高吸收效率。

  25. (2) 若D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A、B为原子序数之和等于18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单质,②、③均为化合反应,则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2) 若D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A、B为原子序数之和等于18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单质,②、③均为化合反应,则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

  26. (1) 若A是某矿石的主要成分,上述转化关系表示工业生产D的过程,且反应②在接触室中进行,反应①在 (1) 若A是某矿石的主要成分,上述转化关系表示工业生产D的过程,且反应②在接触室中进行,反应①在 • (填设备名称)中进行。工业上使用吸收C,以提高吸收效率。 • 【分析】(1)第一空设备名称错填为其它设备名称或自行编造的设备名称近30种,“沸腾炉”三个字均有写错的。如“沸滕炉”“密封室”“反应炉”“煅烧炉”等。第二空,错填为浓硫酸,掉了98.3%。 • (2)错误有:写成了“12:11”,“1:2”。这可能是审题不严把氧化剂与还原剂顺序颠倒,把质量比看成了物质的量比。 • (2) 若D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A、B为原子序数之和等于18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单质,②、③均为化合反应,则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

  27. (3) 若A、B、C、D均含有同一种常见金属元素,B是黑色磁性固体,D是一种红褐色沉淀,反应②在稀酸中进行,C是该反应中唯一的盐,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是。检验C中金属阳离子的常见试剂是_______(填名称)。(3) 若A、B、C、D均含有同一种常见金属元素,B是黑色磁性固体,D是一种红褐色沉淀,反应②在稀酸中进行,C是该反应中唯一的盐,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是。检验C中金属阳离子的常见试剂是_______(填名称)。

  28. (4) 若A、B、C、D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且B和D在溶液中反应生成沉淀C,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4) 若A、B、C、D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且B和D在溶液中反应生成沉淀C,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 • a、A可能是一种耐火材料; • b、B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 c、C一定既溶于盐酸又溶于苛性钠溶液; • 则B与D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9. 【分析】(3)错误有:有将离子方程式写成Fe3O4+ 8H+ = 2Fe3+ + Fe2+ + 4H2O,估计是没有看到“生成的唯一盐”。有用浓硫酸进行反应,有的将Fe3O4拆开直接用Fe2+写离子方程式。第二空的错误主要是写成KSCN化学式,还有的写名称时出现了错别字或掉字,如“硫氰酸、氰化酸、硫氰化铁”等。 • (4)第一空错误主要是漏选。第二空的离子方程式主要错误是没有配平,电荷不守恒等,没有写“↓”。

  30. 2008年高考题 • 27.(15分)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W、X、Y、Z:(填化学式) • (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 (3)V的电子式是。

  31. 2009年高考题 • 29(15分) • 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全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 • ⑴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氧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⑷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 ⑸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1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 2010年高考题 • 28.(15分)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它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它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 • 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 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物种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生成;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 • ③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溢出; • 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能确定的溶液是(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从这三年的高考推断题来看,均以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为载体来呈现:从这三年的高考推断题来看,均以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为载体来呈现: 给我们的启示是物质推断题正在体现学科内的大综合,其考查范围在加大,覆盖面在拓广,思维能力在提高,弥补了8+4考题对知识范围考查的局限性。

  34. 学生答题错误情况分析: • 29、有一包含有碳酸钠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为了测定其纯度,某校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 • (1) 甲组实验方案:在坩埚中称取样品3.0 g →加热→冷却→称量→再加热……(至恒重)。 • ①完成上述实验应该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酒精灯外还有。 • ②若坩埚质量为16.0 g,加热至恒重时坩埚和残留物总质量为18.2 g,则样品的纯度为。

  35. 29、有一包含有碳酸钠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为了测定其纯度,某校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29、有一包含有碳酸钠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为了测定其纯度,某校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 • (1) 甲组实验方案:在坩埚中称取样品3.0 g →加热→冷却→称量→再加热……(至恒重)。 • ①完成上述实验应该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酒精灯外还有。 • ②若坩埚质量为16.0 g,加热至恒重时坩埚和残留物总质量为18.2 g,则样品的纯度为。 【分析】 (1)第一空主要错误有:答坩埚、托盘天平、烧杯、试管的,有的漏答干燥器。主要是没有认真审题,没看到“玻璃仪器”这四个字或是不知道“干燥器”是什么。第二空,空着的多,估计是不会做,填写的答案十分混乱。还有填写72%的,估计是没看到有效数字问题,也有填写73.3%的,这可能是学生在计算时提前约简后算出答案。

  36. (2) 乙组:称取样品,利用下面的部分装置测得室温下样品与酸反应放出CO2的体积,计算样品的纯度(已知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37. 完成该实验方案应选择的装置是(用字母回答)。 • ② 该实验应选用的酸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稀硝酸 d.三种酸均可 • 理由是。

  38. (2)第一空漏选和错选B、E的多。其实这些装置可以组合成好几套装置来完成乙方案,但只有一套是最优的,学生对组合好的装置进行评价后选出最优装置,这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迅速转变到逻辑思维,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的。第二空四个答案均有选择。理由回答不充分,没有结合题干深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多数只答到挥发性。有的同学解释到“稀硝酸易挥发,且会因反应放热而使其分解最终影响实验结果”,看似也有道理。(2)第一空漏选和错选B、E的多。其实这些装置可以组合成好几套装置来完成乙方案,但只有一套是最优的,学生对组合好的装置进行评价后选出最优装置,这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迅速转变到逻辑思维,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的。第二空四个答案均有选择。理由回答不充分,没有结合题干深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多数只答到挥发性。有的同学解释到“稀硝酸易挥发,且会因反应放热而使其分解最终影响实验结果”,看似也有道理。

  39. (3) 丙组A同学根据Ca2++CO32—=CaCO3↓设计了如下方案:称取样品→配成溶液→加入足量浓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计算纯度。B同学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丙组同学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 室温下,用烧杯各取20 mL 0.4 mol/L的NaHCO3溶液溶液,向其中加入20 mL 2 mol/L 的CaCl2溶液,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还有气泡产生。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用有关离子方程式解释)。 • 由此丙组同学共同讨论,否定了A同学的设计方案。

  40. (3)主要错误是方程式没有配平或是错写。这道探究题打破了常规思维,需用理论知识来解释我们遇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可用CaCl2溶液来鉴别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此题的出现说明经验也要有前提,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得到特殊结果。既然此题是开放性探究题,只要是用理论合理解释所遇到的现象都有可能正确。如有的学生写成 Ca2+ +2 HCO3- =Ca(OH)2 ↓+2CO2↑,也是满足实验现象的,至于沉淀是什么,还可以继续发散、探究。 • 总之,实验题答题一定要围绕实验主旨进行,因为每一问都会围绕其核心主旨进行展开。

  41. 近三年高考真题中化学实验命题的载体:

  4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的选材明显回归教材,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知识不加难,思维力度不加大,综合性、灵活性加大。考试范围的覆盖程度逐渐增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化学实验命题来看,突出对实验技能、实验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能力的考查。其发展趋势之一是由定性走向定性与定量融合,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化学原理与实验评价的结合,复习时可以尝试实验和其它知识点的多重交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的选材明显回归教材,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知识不加难,思维力度不加大,综合性、灵活性加大。考试范围的覆盖程度逐渐增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化学实验命题来看,突出对实验技能、实验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能力的考查。其发展趋势之一是由定性走向定性与定量融合,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化学原理与实验评价的结合,复习时可以尝试实验和其它知识点的多重交叉。

  43. 30、厌氧胶是一种有机黏合剂,因其具有独特的厌氧固化特性,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机械、电子、电气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以石化产品乙烯、丙烯为原料合成厌氧胶的流程如下。30、厌氧胶是一种有机黏合剂,因其具有独特的厌氧固化特性,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机械、电子、电气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以石化产品乙烯、丙烯为原料合成厌氧胶的流程如下。

  44. (1) ④的反应类型:。 • (2) C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45. (3) 某学生猜测A中含有溴元素,简述检验A中是否含有溴元素的实验操作方法(3) 某学生猜测A中含有溴元素,简述检验A中是否含有溴元素的实验操作方法 • 。 • 若A中含有溴元素,则A的名称是。

  46. 【分析】(1)反应类型主要写成了“聚合反应”、“缩聚反应”。【分析】(1)反应类型主要写成了“聚合反应”、“缩聚反应”。 • (2)主要错误就是将官能团的名称用了错别字。少数学生用结构简式表示了。 • (3)第一空主要错误是忘记了加硝酸酸化,有的直接通氯气进行置换,再萃取观察,有的用B物质的溶液进行实验,却不知B物质已经是醇了。第二空的错误命名太多,“-”随意写,如1,2-二溴-乙烷。卤代烃的命名在2009年高考题的有机题中考过,值得关注。

  47. (4)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 。 • ③ 。 • (5) 芳香族化合物M是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的M的结构简式共有 • 种,并写出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 • ①遇FeCl3溶液显色; • ②1mol M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放出44.8 L(标准状况)气体; • ③1mol M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消耗2 mol NaOH • ④分子中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48. (4)主要错误是将“→”写成“=”,掉条件、掉生成物水,但全区并不太多,说明只要加强针对训练,学生是可以掌握的。(4)主要错误是将“→”写成“=”,掉条件、掉生成物水,但全区并不太多,说明只要加强针对训练,学生是可以掌握的。 • (5)第一空填2-7都有,第二空答对的多。此题考查全面,有难度,但又不会连带失分。结构简式的书写考查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量的关系判断是正确的,官能团判断也是对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对了,但就是不能拿全分,说明没有找到规律。后阶段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还是要从找规律上下功夫。其实这道有机题并不难,估计是理综考试学生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

  49. 近三年高考有机试题考查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对比分析:近三年高考有机试题考查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对比分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