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六節以殖民為基礎之各項建設. 日治台灣的社會基礎工程 改革土地制度 上 土地、林野調查與整理 交通運輸 上 鐵路、公路、郵政、電話、電報 經濟 上 貨幣、度量衡 社會文化 上 國語、星期制、時間制. 改革土地制度-土地調查. 1898 年台灣總督府發布「 台灣地籍規則 」、「 台灣土地調查規則 」,全面實施土地調查與整理工作 1904 年完成此一工作。 6 年間計動員 167 萬人,花費 522 萬圓 調查結果有三  確切掌握台灣耕地面積,清出大量隱田 查明土地所有狀況-大小租戶及佃農數量 明瞭地理情形,獲得治安的方便.

tel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2. 第六節以殖民為基礎之各項建設 • 日治台灣的社會基礎工程 • 改革土地制度上土地、林野調查與整理 • 交通運輸上鐵路、公路、郵政、電話、電報 • 經濟上貨幣、度量衡 • 社會文化上國語、星期制、時間制

  3. 改革土地制度-土地調查 • 1898年台灣總督府發布「台灣地籍規則」、「台灣土地調查規則」,全面實施土地調查與整理工作 • 1904年完成此一工作。6年間計動員167萬人,花費522萬圓 • 調查結果有三 • 確切掌握台灣耕地面積,清出大量隱田 • 查明土地所有狀況-大小租戶及佃農數量 • 明瞭地理情形,獲得治安的方便

  4. 改革土地制度-林野調查與整理 • 為確定林野的官有與民有權,總督府於1910〜14年實施為期五年的林野調查,建立「無主地國有」之原則 • 1915〜25年展開官有林野整理,列出「要保留林野」與「不保留林野」,後者進行放領或出售 • 林野調查與整理之結果確定林野之所有權,明定境界

  5. 交通運輸-鐵路 • 1899年,日本在台灣展開縱貫鐵路之延長工程,以10年為期,南北同時動工 • 1908年4月18日,基隆到高雄全線寬軌縱貫鐵路正式完工通車,長度為400公里,工程費2,880圓;10月24日在台中公園舉行慶祝典禮 • 其後,陸續增築支線和東部線。鐵路交通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脈

  6. 1908年(明治41年)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鐵路全線完成通車1908年(明治41年)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鐵路全線完成通車 資料來源:台灣的歷史源流,2000,頁277,台中,文建會中辦室

  7. 交通運輸-公路 • 總督府運用軍隊及各地民力,積極致力於城鎮、鄉村間相互聯絡的道路 • 1905年已完成各式道路約9,500公里,其中,寬度2公尺以下者約4,600公里、4公尺以下者約3,500公里、6公尺以下者約1,000公里、8公尺以下者約350公里、8公尺以上者約100公里,可通汽車和牛車

  8. 台一線路線圖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23,頁22,2000.6

  9. 日治時期,日人在台有所謂的「奉仕事業」,即透過地方的保正號召百姓踴躍參與殖民政府發起的建設。當年整修縱貫公路時,台灣民眾不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義務投入公路修築的行列日治時期,日人在台有所謂的「奉仕事業」,即透過地方的保正號召百姓踴躍參與殖民政府發起的建設。當年整修縱貫公路時,台灣民眾不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義務投入公路修築的行列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23,頁30,2000.6

  10. 圖為1954年,台一線完成全線灌入式柏油路面的鋪設,是台灣第一條全線柏油路面的公路。通車典禮上,形成萬人空巷的熱鬧場面圖為1954年,台一線完成全線灌入式柏油路面的鋪設,是台灣第一條全線柏油路面的公路。通車典禮上,形成萬人空巷的熱鬧場面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23,頁23,2000.6

  11. 交通運輸-郵政 • 1895年6月,首先在基隆開辦郵政業務 • 至翌年底,已在各地設49個郵電局、6個經辦所 • 1900年代初,全台已設有百餘個郵電局,貼2分錢郵票,信件便能送達日本及台灣各地

  12. 交通運輸-電報、電話 • 1895年12月,開始辦理公共電報事業 • 至翌年4月,已設有電信局27處 • 1900年7月,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斗六等城市已設有電話局,開辦一般電話業務

  13. 貨幣 • 日治之初,台灣流通的貨幣多達百餘種,加上大量日幣的流入,換算欠缺固定的標準,幣制極為紊亂 • 1897年,日本政府公布貨幣法 • 1899年,創立台灣銀行,進行以下業務 • 整理、改革台灣幣制,以安定財政金融 • 一方面在南洋各地設分行,擴張對外貿易金融 • 1911年,日本貨幣法亦施行於台灣,自此,台灣貨幣完全與日本國內幣制合一

  14. 1899年台灣銀行 台灣銀行成立後,統一發行了貨幣,不但有利日本資本進入台灣,亦是日本企業融資貸款的大金主。在政府多項法令保護下,日本人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將工廠土地視為私人財產,直接跟銀行抵押借錢,再用來發展新技術、併購台資糖廠;於是日本政府、台灣銀行、日資製糖會社漸漸就形成密不可分的鐵三角關係 資料來源:少年台灣1,頁20,2002.6

  15. 度量衡 • 日治之初,台灣的度量衡制度一如幣制,種類繁多,至為複雜混亂,弊端叢生 • 1900年,總督府發布「台灣度量衡條例」,翌年,正式實施 • 1906年4月起,將新度量衡器的製造、修理及販賣一律收歸官營 • 隨著貨幣與度量衡的統一,不僅台、日兩地貨物和資本的流通,更加速台灣企業經營的資本主義化

  16. 國語 • 1910年代中期起,日本總督府鼓勵各地社會領導階層組織「國語普及會」、「風俗改良會」等社教團體,展開以民邊團體為中心的推廣日語運動 • 1930年起,總督府公布法令,正式在市、街、庄設立「國語講習所」,作為常設的簡易日語教育設施。至1937年4月,全台共有2,812個講習所,共收有18萬5千多名學生,尚有1,555個「簡易國語講習所」,共收有7萬7千多人 • 日治末期,日語普及率幾達80%

  17. 台中州「國語家庭」 資料來源:鄭志敏,2001,Hello台灣史,頁182,台北全威

  18. 星期制 • 日治以前,民眾日常生活作息規律概以旬、朔望、月、季、年為期 • 日治時期,總督府將星期制引進台灣,規定星期日為例假日 • 定時休假使社會大眾有了「餘暇生活」的時間,總督府更向社會推廣餘暇活動,經常舉辦運動會等活動。 漸漸地,「餘暇生活」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 時間制 • 1895年12月,總督府發布規定,台灣以東經120度子午線之時間為標準時間,與日本國內時差一小時 • 此一規定自1896年1月1日起實施,從此台灣正式進入格林威治世界標準時間系統中 • 1920年起,日本政府更為了加強人們對時間觀念的認識和守時習慣的養成,乃規定每年6月10日為「時的紀念日」,以期培養準時、守時、惜時的精神 • 1930年代,規定每一家戶必須配備時鐘,平日都要透過廣播對時

  20. 日治時期建立的基礎交通建設 1940年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少年台灣1,頁45,2002.6

  21. 台灣的現代化 • 日語成為台灣人吸收現代知識的主要工具,尤其是1930年代以降,日語普及率急劇上昇,對台灣現代化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 台灣民眾透過日語吸收現代西方的基本科技與文化,接受現代的衛生觀念,新觀念和新制度漸成為日生活的一部分 • 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現代化變遷較鄉村更為深刻,遂使台灣成為接受現代化潮流的殖民地社會

  22.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丘為君、張運宗,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 張勝彥等,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 黃秀政等,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 遠流台灣館,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 • 經典雜誌80,2005.3,治台大開拓-一九四五 甲子回眸 • 許雪姬等,2004,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 • 廖宜方,2005,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