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小麦赤霉病 ( Wheat Scab )

小麦赤霉病 ( Wheat Scab ).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 , 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 , 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 , 而且降低小麦品质 , 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 , 出粉率降低 , 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赤霉病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退色而成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 粉红色霉层 。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物。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

Download Presentation

小麦赤霉病 ( Wheat Scab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 •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2.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 赤霉病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退色而成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物。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3. 小麦赤霉病

  4. 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

  5.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 属于子囊菌亚门赤霉菌属 • 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属于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6. 玉蜀黍赤霉

  7. 禾谷镰刀菌

  8.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 •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和带病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 •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未期最易受病菌侵染 • 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9. 发病条件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菌源数量、寄主抗病性及生育时期、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花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流行。 • 气象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经各地多年统计分析发现,气温不是决定病害流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此外穗期多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发生。

  10.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限制因素。

  11.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发病后往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或全穗枯死。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发病后往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或全穗枯死。 •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12. 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不能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病残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不能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病残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仍可继续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能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垛内蔓延,以致造成霉垛;或收割时短期内大量籽粒进入晒场,常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出场,籽粒在晒场内发热而引起霉堆。

  13. 病害控制 •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虽然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选育出了一批比较抗病的品种,如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并且在生产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的来说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目前可利用一些中抗和耐病品种。东北地区,新克旱9号、辽春4号、龙麦12、龙麦13等品种发病较轻。

  14.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15.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效措施。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药100-200g(a.i)湿拌。②喷雾防治。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每公顷用药(a.i)450-600g对水喷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