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第四課 世界主要意識形態

第四課 世界主要意識形態. 彰化高中 2011. 二、自由主義 VS. 社會主義. ㄧ、意識形態 ideology 的意義. 四、意識形態 的 超越. 三、其他意識形態 法西斯、納粹 民族主義 伊斯蘭基本教義派. 大綱. 一 、意識形態 ideology 的意義. @法國哲學家 特拉西 ( Destutt de Tracy , 1754~1836 )所創之詞 , 意指觀念之學( science of ideas ) 廣義:主張某種 理想生活形式 ,並以 行動來實踐此理想 如: 『 素食主義 』 者主張吃素食,不殺生,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thano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課 世界主要意識形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課 世界主要意識形態 彰化高中 2011

  2. 二、自由主義 VS. 社會主義 ㄧ、意識形態 ideology 的意義 四、意識形態 的超越 三、其他意識形態 法西斯、納粹 民族主義 伊斯蘭基本教義派 大綱

  3. 一、意識形態ideology 的意義 @法國哲學家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所創之詞,意指觀念之學(science of ideas) • 廣義:主張某種理想生活形式,並以行動來實踐此理想 如:『素食主義』者主張吃素食,不殺生,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4. 一、意識形態的意義 • 狹義:指政治上的意識形態,由一群志同道合者所鼓吹、倡導,因而形成某種特殊的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 • 如:愛國主義者強調個人應該位國家犧牲小我的利益 國家至上,至個人死生於度外

  5. Q.宗教信仰與意識形態有關係嗎? • 1302年教宗波尼法八世曾頒佈「唯一教會」通諭,聲明教會的精神權力在政府的物質權力之上 • 歷史上,宗教常常被統治階層用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 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來作為反抗壓迫的工具 Benedetto Caetani 1235~1303

  6. 意識形態與傳統信仰不同 • 意識形態的興起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的重要現象之ㄧ • 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跟人類過去的政治生活與信仰不同,因為它們都並未倡導或引發具體的政治行動

  7. 二、現代意識形態的興起 ˙背景:近代歐洲社會的巨大變遷… 1.政治:教會神權→君權→民權(人權) 宗教改革1517、美國獨立革命1776、法國大革命1789 2.經濟:市場經濟、工業革命 3.思想:啟蒙運動 → 衝撞天主教會與封建體制掌控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8. 二、現代意識形態的興起 • 思想家們嘗試由各種角度切入社會問題,對社會變遷提出描述、解釋,並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甚提出理想的社會模型,例如– 1.國際間衝突→民族主義(nationalism)→建國運動、主權獨立 2.國內政治衝突: 保守主義 conservatism 民主主義 democracy

  9. 二、現代意識形態的興起 資本主義(capitalism) 貧富 懸殊 3.民生經濟問題: 社會主義(socialism) 激進革命: 馬克思共產主義 communism 漸進改革: 費邊社會主義 Fabian Socialism

  10. ˙總結:現代意識形態興起於18世紀--歐洲受到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越來越相信自己可以作為實現理想的行動主體—即:可以透過個人積極行動,來實現理想的群體生活秩序….˙總結:現代意識形態興起於18世紀--歐洲受到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越來越相信自己可以作為實現理想的行動主體—即:可以透過個人積極行動,來實現理想的群體生活秩序….

  11. 三、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一〉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 意識形態影響人們如何理解世界並解釋世界的種種現象,包括對某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對某些事情視而不見等等 對於同一件社會事件,不同意識型態者會選擇他們自己所偏愛的觀點來解釋,而呈現迥異的現象

  12. 三、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 如:洛克主張天賦人權(NaturalRight),「君權神授」的觀念就紛紛受到質疑、挑戰,甚至取代 天賦 人權 君權 神授 君權 神授 君權 神授

  13. 三、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二〉提供人們判斷政治行為的標準 如:洛克主張「生命、財產、自由」是人類與生俱來,人們建立國家就是為了要保障這些先於國家而存在的基本人權。 這種思想,提供在美洲殖民地人民判斷:英國在殖民地徵稅、卻無殖民地代表→屬於暴政,而群起反抗…

  14. 三、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三〉提升凝聚力並促進群體整合、促成集體行動的實現 1.內部ㄧ致--凝聚力 2.對外緊張--對外排斥 如:啟蒙運動「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凝聚法國各個社會階層中受啟發者的團結,引發法國大革命

  15. 三、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四〉促成集體行動的實現 如: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78)主張「主權在民」的理想,促成法國大革命之後走向民主政治的制度。

  16. 貳、 自由主義 社會主義 • 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想家們認為政經體制的建構,應配合人類天性的基本需要,而人類最關切的問題是:個人生命的保障與發展。 • 市民階級為了追求保障個人生命發展的自由環境,而形成自由主義思潮 • 但自由的實踐卻加速了不平等現象,所以接踵而興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則強調平等。 平等 自由

  17.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自由」概念的澄清: 1.Liberty --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彌勒》 個人在社會中有「制度」保障下的自由 2.Freedom: 掙脫束縛,不受拘束《盧梭》 3.意志的自由:人類因為有「理性」,所以有「自由」《康德》(哲學的自由) 19世紀的歐洲人普遍把「自由」放在生命價值的第一順位,認為那是『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特質

  18. Liberalism的Liberty 1.個人在文明社會中, ∵有制度、法規保障,能從容生存其間,充分發展自我,追求幸福,而整個社會也因此獲得進步。 2.人民能夠擁有這種自由(Liberty)的條件: 〈1〉有效率的政府:對外足以抵禦外侮,對內可以維持秩序,執行公權力 〈2〉憲政法治:政府必須受憲法約束,權力有限,不能濫權專制。 〈3〉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存在許多民間團體,可以有效監督政府、落實憲政。 3.自由的目的:追求個人生命的 保 存 與 發 展 ∴自由是「實現自我」的條件,不是最終目的

  19. Liberalism發展的歷史脈絡: 1.興起:17世紀末的歐洲(自由主義之父--洛克,1688年「光榮革命」代言人) 2.經18世紀啟蒙運動的加持,形成普遍影的響力(影響如: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 3.19世紀自由主義成為有系統的論述,形成完整的意識形態 〈1〉約翰˙彌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自由論(On Liberty) 〈2〉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人有理性,所以人有自由 純粹理性 批判 實踐理性 批判 判斷力 批判

  20. Liberalism的內涵: • 信念:每一個人都是天地之間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的生命旅程都有其獨特的答案需要追尋。 • 一貫主張:建構一種能讓所有人都能自由發展的社會制度↓ 1.個人主義 4.國家中立 5.財產私有 2.多元寬容 3.立憲政府 6.市場經濟

  21. 1.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人類自我察覺自己是一種具有「理性」能力的特殊動物 ˙「理性」使人類成為具有獨立自主、要求尊嚴的特殊使命-每一個人都是天地之間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的生命旅程都有其獨特的答案需要追尋 ˙人類組成政府,就是為了保障個人的人權免受侵害 ˙「人權」是與生俱來的,政府與任何人都不可以隨便剝奪

  22. 2.多元寬容 • 對於16~17世紀宗教的反省:生命的意義、理想生活方式,任何宗教都不可能、也不應該獨斷 • 因為所謂「美好的生活」很難找到一個單一的解答,所以只有個人擁有自由,才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認為最適合的生活方式 • 因此,生活在自由主義社會中的人們,必須培養容忍、尊重、欣賞:不同的意見、價值觀、宗教信仰的生活態度

  23. 3.立憲政府 • 在「原罪」與「性惡」的假設前提下〈人類是亞當的後代?〉人權若要被保障必須建立憲政制度:政府與人民之間權利義務關係必須制度化、法制化(constitution) • 代表人物: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 • 主張: 三權分立 互相制衡

  24. 4.國家中立 • 政府的存在和目的,不是為了實現某一種特殊的價值觀,而是要使擁有不同生命理想和價值觀的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在保有其自主性的條件下共同生活 • 國家是要保護人民、為民服務的,不可成為任何階級、黨派、團體、族群鎮壓異己,或圖謀私利的工具。

  25. 5.私有財產 ˙洛克將財產與生命、自由並列為天賦的人權 ∵洛克認為私有財產是個人得以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

  26. 6.市場經濟 ˙為了交換生活所需形成的市場,在理性、自利的人性下,自然會形成「看不見的手」--使資源分配達到極大化和效率 →∴政府應放任市場自由競爭不要干涉(又稱:古典自由主義,或放任的自由主義)

  27. Liberalism發展與轉折 • 自由的實踐有利於強者 1.古典自由主義(放任的自由主義):主張小政府「干預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 2.逐漸形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不平等社會 →經濟無法避免貧富懸殊的現象 →政治多為少數資產階級所把持 〈有$者→有權〉 ∴19世紀 社會革命(社會主義)、政治革命(民主主義)→追求平等

  28. Liberalism發展與轉折 • 轉折-1:修正的自由主義 代表人物: 1.約翰˙彌勒(John Stuart Mill,1806-73) 2.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3.羅爾斯(John Rawls,1921-2002) • 轉折-2:新自由主義

  29. 轉折-1修正的自由主義 • 背景:法國大革命後民主政治發展與的威脅… 1.民主專制:民主政治採多數決,對某些少數人造成專制,影響個人自由 2.社會專制:社會普遍流行的通俗見解或風俗習慣,往往成為強大的支配力量,造成對少數不同思想的人的壓迫,這種壓迫甚至比政治獨裁還要可怕 3.集體平庸:根據常態分配的法則,多數人的意見是通常是平庸的,若社會只能由多數人的意見來引導、不讓少數意見自由發揮,將無創新與進步的可能。

  30. John Stuart Mill 約翰彌勒1806-1873 轉折-1 • 用憲法保障「民權」:明確列舉政府不得任意干預的自由權(思想、信仰、集會結社自由) • 用憲法約束「民主」:防止「社會獨裁」,使「民主政府」不能假借多數決的壓力侵害少數人的基本人權 ※形式自由 -消極的自由: 如言論、信仰、 行動、結社… 不受侵犯 憲政 法治

  31. John Stuart Mill 約翰彌勒1806-1873 轉折-1 • 積極政府:國家必須提供個人基本教育、保障基本經濟生活 →社會安全制度的推動 ※實質自由(積極的自由):有行使自由的能力—例如有讀寫算的能力、有基本經濟生活能力

  32. 轉折-1 • 政府應適當介入市場,干預經濟活動,以解決市場失靈的困境 • 有效需求理論:以公共建設投資促成充分就業 • 凱因斯主義(Keynesianism)盛行於1930~70年代 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33. 轉折-1 • 平等自由權原則:每一個人所擁有的最大基本權利,都和他人相等 • 積極的差別待遇原則: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安排,必須對弱勢者有利 John Rawls, 1921-2002

  34. 轉折-2新自由主義(Neo- liberalism) • 背景 1.二次大戰後,歐美各國公營事業普遍出現沒有效率的現象 2.1970年代,諾貝爾經濟獎頒給海耶克、佛利曼的催化效果 • 代表人物與主張 ˙華盛頓 共識 ˙海耶克 1974年諾貝爾經濟獎 ˙佛利曼 1976年諾貝爾經濟獎 ˙雷根 1911~2004 ˙ 柴契爾夫人 1925

  35. 轉折-2 • 到奴役之路、不要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種種錯誤 • 沒有經濟的自由,就不會有個人的和政治的自由 • 雖然19世紀的一些政治學家曾警告我們「社會主義意味奴役」,我們卻一步一步的走向社會主義 海耶克 1899~1992 1974年諾貝爾經濟獎

  36. 轉折-2 • 選擇的自由 • 反對以社會正義之名干預市場機制,這會影響到個人自由、企業經營的自由與私有財產制度 • 反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國家計畫與凱因斯主義 傅利曼(MiltonFriedman, 1912~ 1976年諾貝爾經濟獎

  37. 轉折-2 • 解除管制(如開放電信與航空事業之市場競爭) • 公營事業民營化 • 減少社會福利支出、減少財政支出 • 減稅 • 以強硬態度對待工會組織 雷根 Ronald WilsonReagan1911~2004 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

  38. 轉折-2 • 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B)、美國財政部 • 貸款給開發中國家紓困的條件:政府減少對經濟干預、解除經濟管制、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經貿自由化、減少社會福利支出 • 影響:世界的窮國、富國差距越來越大 IMF and WB Meetings

  39. 評論 : 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 1.過於強調個別性:積極追求與眾不同。輕視友愛、共享、愛與被愛...等人性共同的渴望 2.自由競爭有利於社會強者的發展:若同時忽視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必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3.異化人性:追求效率的價值,使工具理性超越目的理性的初衷,人類變得貪婪又空虛 4.自由,會讓大部分人選擇做愛做的事,而不是應該做的事 5.創造性破壞:自由主義經濟 必定面臨景氣循環波動的宿命 熊彼得 1883~1950

  40. 社會主義 socialism 共產主義 communism • 背景:19世紀歐洲貧富不均、社會尖銳對立 • 訴求:以社會公共的勢力來管理一切經濟活動,將生活與享受的各種資料公平分配,以謀求社會全體生活的幸福為目標 強調政治解放 經濟生活安全 主張經濟管制 核心價值 平等 equality

  41. 強調政治解放 • 盧梭(1712-78)的影響: 1.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枷鎖是指文明。文明社會中的各種社會建構,包括財產權、政治制度道德、法律... 2.回歸自然: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要為文明所束縛(高貴的野蠻人) 3.社約論:全意志(general will)與全民主權(主權在民) 4.浪漫的性善觀點,成為馬克思的 心靈導師

  42. 評論 • 為追求最理想的生活,人類必須做自己的主人,脫離束縛 馬克思主張從 經濟平等 --無產階級革命切入 盧梭主張從 政治平等 -民主政治 入手 1818~1883

  43. socialism的派別: 英國:歐文 (Robert Owen, 1771~1858) 法國 聖西門 (Comte de Saint-Simon ,1760~1825) 法國 傅立葉 (Charles Fourier, 1772~1837)

  44. 烏扥邦社會主義《utopia》 • 觀點和主張的特徵: 1.認為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乃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競爭、敵視、奢侈、貧困、忌妒和不合的原因 2.讚美勞動,鼓吹道德,主張成立種種生產和消費的新制度(例如公社),提倡「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屏除私慾,一切為公益;由誠實、正值、勤勞和集體勞動的新人類,建立一個理性和永恆正義的王國 3.影響:對當時整個歐洲的社會人心,產生重大的影響;並且在精神上給予後來的社會主義一種方向上的指引

  45. 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83) • 資本主義的兩項特質

  46. 馬克思共產主義的理論 • 唯物史觀: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物質變遷的紀錄 • 階級鬥爭論:歷史變遷的推動力是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社會進步的原因 • 剩餘價值說:商品的價值產生餘勞動過程,但是卻被資本加以利潤、利息、地租的名義榨取 • 歷史必然論:資本家為了追逐利潤,必定會互相兼併。於是資方人數逐漸減少而勞方人數相對增多。這樣的情勢發展結果,勞方終究會有能力團結起來推翻資方廢除私有財產制度,在資本主義的廢墟上,建立一個沒有階級的共產世界。

  47. 建立共產社會的方法 • 國際勞工大團結,推翻資方所控制的國家、廢除私有財產制度,在資本主義的廢墟上,建立一個沒有階級的世界(社會主義階段) • 成立統一的勞動公社,將土地(天然資本)和資本(人造資本)收歸公有 • 管理物質的勞動公社,逐漸取代管理人的政府,使得國家逐漸萎縮、最後消失 • 馬克思心目中的共產社會是一個沒有國界、沒有商品市場、沒有貨幣、沒有階級剝削,人人平等,勞動神聖的社會

  48. 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 共產主義國家不是馬克思主義落實結果,而是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nationalism)+反殖民主義(anti-colonialism)+反帝國主義(anti-imperialism)等意識型態的綜合 • 馬列〈毛〉主義:列寧(Vladimir Lenin,1870~1924)與史達林(Stalin,1879~1953)所詮釋的馬克思理論 • 特徵:行獨裁與極權政治,實施中央全面控制的計畫經濟 二次大戰後 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 歐洲:蘇聯、中歐、東歐諸國 亞洲:中國、北韓、緬甸、北越 拉丁美洲:古巴

  49.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State Socialism) • 俾斯麥(Bismarck Otto Von,1815-98)→…… • 1.採納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看法,但拒絕把國家看做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強制性工具 • 2.鼓吹國家至上,主張國家的權利凌駕私有者的權利之上,以國家的力量來改造經濟制度,實現經濟平等的理想,並將激烈的社會黨人放逐 • 3.由國家來組織、補助勞工成立工會,以對抗資產階級聯盟的剝削;反對共產主義以階級革命的方式爭取勞工權益 • 4.既實施國有化,也有限度的保護私有財產。

  50. 德國:修正社會主義 • 柏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 • 1.反對馬克思的暴力革命,認為無產階級份子複雜,不可能發生有效的互助精神,只造成缺乏效率的暴民政體 • 2.主張用緩和漸進的方法→民主的社會主義 • ˙以普選代替革命:工人的政治及經濟權利,可以由普選所產生的代表們以正常的立法謀求保障,逐步實行社會主義 • ˙為使普選發生效力,應致力於教育 • ˙民主的社會主義是與自由主義相合,都在發達與保障自由的人格,即使有許多方法再應用時含有強制性,但目的仍為保障自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