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济群法师

《 心经 》 的般若正观. 济群法师. —— 绪论 ——. 标宗. 一、. 般若正观. 二、. 认识空性. 三、. 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 —— 不住世间. 四、. 认识生死即是空性 —— 超越生死. 五、. 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 —— 烦恼即菩提. 六、. 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 七、. 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八、. 赞叹般若的功德. 九、. 结劝. 十 、. —— 绪论 —— 1 、从五大要素说起. 皈依. 发心. 戒律. 正见. 止观. 2 、说明从正见到止观的修习,是抵达解脱的关键.

thi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济群法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经》的般若正观 济群法师

  2. ——绪论—— 标宗 一、 般若正观 二、 认识空性 三、 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四、 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五、 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烦恼即菩提 六、 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 七、 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八、 赞叹般若的功德 九、 结劝 十 、

  3. ——绪论——1、从五大要素说起 皈依 发心 戒律 正见 止观

  4. 2、说明从正见到止观的修习,是抵达解脱的关键2、说明从正见到止观的修习,是抵达解脱的关键 • B、依正见修习止观, • 是抵达解脱的关键。 A、从闻思经教 树立正见。

  5. 3、《心经》的内容及重要性 A、《心经》是般若系 统的经典,为六百卷 《般若经》的精髓 • B、《心经》蕴含着般 • 若法门的缘起性空正见, • 依此正见观修能抵达无 • 上菩提。

  6. 4、说明此次讲解《心经》的角度 此次讲题为“般若正观”,着重从观修角度, 探讨如何将空性正见落实于观修中,成为通 达空性,解除烦恼的力量。

  7. 一、标宗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Logo

  8. 1、释般若 A、何为般若。梵语般若,汉译慧、明、智慧。智慧——通达真相及究竟解除烦恼的能力B、三种般若 文字般若:三藏典籍,承载着开显般若的方法。观照般若:依般若正见而起禅观(观察修、观照修) 实相般若:通达空性的无分别慧。

  9. 2、释波罗蜜多A、何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 依般若摆脱生命中的迷惑,从生死的此岸抵达涅槃的彼岸。B、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能圆成无上佛果。(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10. 2、释波罗蜜多A、何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 依般若摆脱生命中的迷惑,从生死的此岸抵达涅槃的彼岸。B、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能圆成无上佛果。(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11. 2、释波罗蜜多A、何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 依般若摆脱生命中的迷惑,从生死的此岸抵达涅槃的彼岸。B、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能圆成无上佛果。(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12. 观自在菩萨1、观,何为观?观在心经修行中的重要性。2、何为自在,远离烦恼及迷惑而得心灵自在。3、观自在,通过般若正观而得自在。观自在菩萨1、观,何为观?观在心经修行中的重要性。2、何为自在,远离烦恼及迷惑而得心灵自在。3、观自在,通过般若正观而得自在。

  13. 行深般若波罗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1、何为深般若——实相般若2、照见——般若深观。3、何为五蕴(自性)皆空——深观五蕴诸法皆是空性。不是想像中的空,也不是分析了才空,而是本性是空。4、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扫除二执(我执、法执)及二障,度脱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1、何为深般若——实相般若2、照见——般若深观。3、何为五蕴(自性)皆空——深观五蕴诸法皆是空性。不是想像中的空,也不是分析了才空,而是本性是空。4、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扫除二执(我执、法执)及二障,度脱一切苦厄。

  14. 二、般若正观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Logo

  15. 二、般若正观 1、了解色空不二,解除凡人色空对立的妄执。 2、认识色即是空。 了知色(如手机)是缘起无自性、空,破除凡人对色(如手机)的自性见。在缘起性空的思惟(观修)中,逐步解除凡人(于手机上)迷惑的设定及执著。 修行口诀:手机不异空,空不异手机;手机即是空,空即是手机。

  16. 二、般若正观 3、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 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4、以无所得的心深观手机, 手机即是空性。 5、体认手机即是空性, 将心安住于空性中, 了解手机的如幻如化。 Logo

  17. 二、般若正观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8. 二、般若正观 1、了解受、想与空是不二的,解除凡人妄见。 2、认识受想行识是空。思惟(观修)受想行识皆是缘起无自性、空。在缘起性空的思惟中,解除受想行识的自性见及依自性见生起的颠倒妄想(迷惑)。 修行口诀: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不异受。

  19. 二、般若正观 3、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可得, 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4、以无所得的深观受想行识,受 想行识即是空性。 5、体认受想行识即是空性,将心安住于空性,了知受想行识如梦如幻。

  20. 三、认识空性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1. 三、认识空性 1、不生不灭(约有无),缘起法的生灭,只是缘聚缘散,没有自性的生灭。生灭只是世俗假相,实质上不生不灭。 认识到不生不灭,摆脱对生灭的执著及烦恼,将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空性中。

  22. 三、认识空性 2、不垢不净(约性质),缘起法的垢净,只是随人好恶或相待假立,没有自性的垢净。 垢净只是一种假相,实质上不垢不净。 认识到不垢不净,摆脱对垢净的执著及烦恼,将心安住于不垢不净的空性中。

  23. 三、认识空性 3、不增不减(约数量),缘起法的增减,只是因缘的合离,没有自性的增减。 增减只是世俗假相,实质上不增不减。 认识到不增不减,摆脱对增减的执著及烦恼,将心安住于不增不减的空性中。

  24.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 说明世间诸法即是空性。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25.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1、三科的内容: 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积集义。

  26.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处是生长义。指六根缘六尘,能生起六识。 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27.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2、三科构成了我们的身心世界。 说明世间诸法(家庭、财富、地位、事业等) 即是空性。 A、了解家庭即是空,从缘起性空的观修中, 解除对家庭的妄想执著。 修行口诀:家庭不异空,空不异家庭; 家庭即是空,空即是家庭。 B、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 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28.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29.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1、生命的轮回——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揭示了有情生命轮回的规律。

  30.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2、有情的生死轮回,即是空性。而生死的解除也是空性。 A、了解无明乃至老死即是空。从缘起性空的思惟中(观修),解除依十二因缘的延续。 修习口诀:老死不异空,空不异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

  31.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B、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C、以无所得的心观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即是空性。 D、体认生死即是空性,将心安住于空性中,了知生死如梦如幻。

  32. 六、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烦恼即菩提 无苦集灭道 1、四谛是佛法修学大纲,包括世出世间两重因果。 2、苦集灭道即是空。从缘起性空的思惟中,了知苦集灭道无自性、空。解除依苦集灭道生起的妄想执著。 修行口诀:苦不异空,空不异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 Logo

  33. 六、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烦恼即菩提 3、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以无所得心禅观苦,苦即是空性。 4、在体认苦集灭道的空性中,认识到烦恼即是菩提。 Logo

  34. 无智亦无得 1、何为智、得。智为能观之智(观照般若)。得,为所观之境。 在观照般若的修行中,有智有得,还是妄识的作用。 2、随着观照般若的增强,境寂心空,无智无得,从而契入实相般若。 七、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

  35. 八、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6. 八、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1、无所得——空性智慧的特征。 2、菩萨依无所得的智慧,证得空性,解脱烦恼,从而心无挂碍(超越对色身、财富、家庭、地位等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3、成就空性慧解除烦恼,是三世诸佛成佛的唯一途径。

  37.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 赞叹般若法门 是大神咒,能力巨大无比,能断除一切烦恼。 是大明咒,是智慧光明,能通达一切 是无上咒,是至高无上的法门。 是无等等咒,是独一无二的。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法门的究竟功用。 九、赞叹般若的功德

  38.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 揭谛,去啊! 揭谛,去啊!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啊! 波罗僧揭谛,大家都到彼岸去啊! 菩提萨婆呵,抵达无上佛果 十、结劝 济群法师 《心经》的般若正观

  39. 愿以此功德, 普及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