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第六章 老年人的人格與心理健康

第六章 老年人的人格與心理健康. 本章內容包括 (P283). 橫跨生命週期的人格正常發展改變與穩定 支持改變與穩定的人格理論 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會影響人格發展 伴隨老化在自我觀念及自尊的穩定和改變 老年人面對生活事件及壓力的反應 成功老化的預測因子 主要的精神疾病及老年期的失智 老年人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程度. 人格的定義 ( P285 ). 人格可以定義為一種天生獨特的型態,及影響一個人如何與環境反應及互動學習得來的行為、思想、情感。主動或積極,內向或外向,獨立或依賴。

tiern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老年人的人格與心理健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老年人的人格與心理健康

  2. 本章內容包括 (P283) • 橫跨生命週期的人格正常發展改變與穩定 • 支持改變與穩定的人格理論 • 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會影響人格發展 • 伴隨老化在自我觀念及自尊的穩定和改變 • 老年人面對生活事件及壓力的反應 • 成功老化的預測因子 • 主要的精神疾病及老年期的失智 • 老年人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程度

  3. 人格的定義(P285) • 人格可以定義為一種天生獨特的型態,及影響一個人如何與環境反應及互動學習得來的行為、思想、情感。主動或積極,內向或外向,獨立或依賴。 • 人格可以用特殊行為標準來評斷;例如適應或適應不良,調適或調適不良。隨著年長,人格的風格會影響我們如何調適及適應改變。

  4. Erikson的心理社會模式 (p. 286) • 人格的階段理論(Stage Theories Personality) • 大部分的人格理論強調人格的發展階段(stages),認為社會環境影響發展。 • Freud著重於青少年的性心理發展對於心理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佛洛伊德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指出青少年後,人格便趨於穩定。根據他的學說,成年行為是無意識動機的反射,兒童早期不成功的經驗。 • Erikson受了心理分析理論的訓練,不再著重於性心理,而是心理社會在整個生命週期的發展。

  5. Erikson的心理社會模式 (p. 286) • 根據他的模式,個人的自我經歷了8個發展階段,個人的目標是要達成自我的統整,在青少年期後,有3個階段,在最後一階中成為成熟的成人,每一個階段個人會有一個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並經歷一個衝突,克服每個階段的衝突是此階段成功的基礎。 • 每個人藉由不同的方式進展到下一個階段,端視其如何處理前一階段的危機所產生的結果, • Erikson也強調個人人格的發展取決於人本質與環境的互動,他的外本質(epigenetic principle)概念即假設每當人們進展到下一階段,認知與情緒的能力就會提升,因此更能應付更大的社會環境。 • 在每一個連續階段都需儲備更多的認知與情緒能力才行。

  6. 表6.1 Erkison的心理社會階段 (p. 287)

  7. 生活回顧 (life review) (P288) • 個人與他人互動的回憶即是生活史的回顧 (life review),這種方式是對老人最有用的治療方式。 • Erikson的學說為研究老年人格提供一個架構,因為他建議人格是隨著生命週期而有動態轉變, • 他的理論與個人-環境模式(person-environment model)吻合,我們在不同情境中與各式各樣的人互動,而我們的人格也被此影響。

  8. Jung的精神分析觀點 (P289) • Jung的模式強調意識層面和自我發展的階段,由小孩狹隘的觀點到老年人的世界觀。Jung提出自我由外傾(extraversion)或著重一個人再年輕中及中年時經歷學生、工作和結婚的外在世界,到內傾(introversion)或重視一個人的老年的內在世界。 • 如Erikson,Jung探討個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面對死亡。他提出老年人的生命必須自然和諧,如此一個人在這個階段可以透過內在探索和餘生尋找意義。 • Jung(1959)的焦點也注重隨年齡成長本質(archetypes)上的改變。 • 根據Jung的說法,所有的人都有柔弱和剛強的一面。本質是男性人格的柔弱面(女性傾向)和女性人格的剛強面(男性傾向)。

  9. 上述觀點的實證性實驗(p. 289) • 晚期成人的人格發展,很多這些研究是橫斷面的。 • 研究者已由實驗支持Jung有關在老年人性別型態行為下降的觀察。 • David Gutmann(1977, 1980, 1992)從心理分析觀點研究人格在不同文化橫跨生命週期的變化,確認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由主動掌控(active mastery)改變成被動控制(passive mastery)。相反的,女性表現被動掌控到主動掌控。 • 哈佛畢業生長期追蹤研究,已經一致支持人格的階段理論。

  10. 年齡改變的成熟度 (p. 291) 年輕男性傾向: 年輕女性傾向: ‧較多成就取向 ‧較多情感上的依附 ‧承擔較多風險 ‧較多情感性表達 ‧較多競爭性 ‧較多關心控制他們的環境 與年輕男性比較,老年男性: 與年輕女性比較,老年女性: ‧較多情感性表達 ‧較工具性 ‧比較會呵護 ‧表現較多成就取向 ‧對依附感及調適反應有較多的需要 (Gutmann,1992)

  11. 堪薩斯市研究(The Kansas City Studies)(P291) • Bernice Neugarten跟他的研究夥伴在1950年及1960年針對中老年人進行一項縱貫性的研究。 • 這個堪薩斯市的老化研究發現,當女人學著去顯露他們原本就有卻一直沒有表現出來的自我中心及企圖心,男老人變的理較能接受他們的依附感、被呵護感及感官享樂層面。 • Neugarten跟Jung及Gutmann是類似的,他提出這樣的特質其實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社會壓力及社會價值鼓勵他們在年輕的時候表現出較多該性別應有特質。 • 事實上,老年人會有較多的區別性是因為他們對於社會的期待較不關心。

  12. 成人人格辯識模式 (P293) • 另一個成人人格辯識模式在1997年及1986年被Levinson跟他的同事所提出(Levinson et al.,1978)。 • 這個模式是建立在美國人發行的自傳及男性藍領階級訪談的二手資料分析上。 • 此模式一樣適用於女性。他把焦點放在自我發展的分期,Levinson跟他的同事也審查了生活結構(life structures)的發展分期,或者是人在某一個特定時期的根本特性。 • 在所有成人發展分期理論裡,這個理論是在每一個依特定年齡分期的理論中最具有前後連結性。生命結構發展分期。 • Levinson定出的4個時期,每一個時期約持續20年。每一個時期中約還有5年的轉型期,轉型期通常發生在自己的個人感覺改變,或者是有如生產、退休等外在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它使得個人在關係的發展上有了一種新的需求(見表6.2)。

  13. Levinson 的生命四季 (p. 294)

  14. 人格特質理論 (p. 294-295) • 另一個對於人格的觀點是去檢驗個人行為的特性,來反應到特質理論(trait theories)中。特質是人格中比較穩定的部分。 • 如MsCrae及Costa(1990),他們測量了Baltimore縱貫性研究的參與者的特質,提出一個「人格特質五因子模式」,包括了以下的五個初級的、獨立的成分: • 神經質 • 外向性 • 經驗的開放 • 討人喜歡 • 正直

  15. 不同年齡層的人格特質 (P296) • 中年及老年人這兩族群在一些人格特質上都跟年輕人有所不同,人格特性是有遺傳性的。 • 世代及文化對人格特質的影響也曾被探討,包括美國在內的傳統社會,在1960年的婦女解放運動前都強化了女性應具備服從的特質,其他還包括有:利他、順從、謙虛及有敏感的思考,這都是傳統社會認為女性應該要有的特質。當女性的角色有所改變,跟男性一樣進入職場時,這種對於性別特質的刻板印象就減少了。

  16. 自我概念及自尊 (p. 296) • 對於老年時期而言有一個很重大的任務,就是當要從某個社會角色轉移到另一個預定要承擔的角色的時候,要重新定義自我概念(self-concept)或從新自我認識。 • 我們的自我概念就是在跟社會環境、社會角色及成就中出現的。從持續的互動中,人們可以進一步確定或修正自我形象。 • 他們用以下任一種方法來達到這樣的目的: 同化一些新的體驗到自我概念中   適應或調整自我概念來符合新的現實

  17. 老人的調適 (p. 297) • 特別是在退休的早期,可能就需要認同的調整。仍然有些人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憂鬱和適應因角色喪失帶來的改變。個人有相當程度將自我概念定義在特定的社會角色之上。新角色內化成一個穩定的自我概念及對現實改變的適應,象徵自我概念的成功適應。 • 對於一個自我概念是建立在社會角色或他人期待的老人而言,角色的失去特別會影響到他的自尊(self-concept),由一種跟他的理想或標準有關的感覺來定義。 自尊建立於對自己的一種情緒評估 自我概念是對自我認同的認知性定義 • 自尊的情感性質讓它變得比較有動力,也比較亦受到像退休、寡居、健康狀態或其他事件的增強等外在因素的影響。社會角色的改變和喪失的狀態,對於老人的自尊有負面的影響。

  18. 老人的調適(P298) • 一個經驗到多重角色失落的長者,可能不只要適應伴隨著老化而來的生活型態改變,也要跟他的新角色合而為一或學著改變「理想」的定義。 • 伴隨老化,老人可能同時經驗到身體及認知上的失能,有些人的角色喪失可能是因為突然發生的疾病所導致的(例如:因中風或阿茲海默症而提早退休),如果當他們僅有及少的資源能用來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就必須同時調適許多問題。在這些案例裡,通常都會引起憂鬱。

  19. 壓力、調適跟適應(P299) • 人格特質跟健康及認知的功能,會共同影響調適的反應。 • 自尊及自我概念在調適的型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能幫助解釋當一些老人對於調適有困難的時候,為什麼有一些老人就能對重大生活改變做調適。 • 自尊、健康及認知的能力,都能對個人的主觀感受有所影響。

  20. 一些有用的定義 (P.299-300) • 生活事件(life events)的概念(或是生活經驗),這個名詞意指,導智我們每天生活改變的內在或外在刺激。他們可能是正向或負向的、獲得或者失去的、間斷或連續的。有些生活經驗可以同時是正向及負向的。 • 「適時」及「不適時」的概念。這個概念指出個人差異會在某生命週期發生「適時」或「不適時」的生活事件來區別。其他研究者用常模化(normative)或非常模化事件來形容。

  21. 老化及生活事件(P300-301) • 生活事件被證實是需要個人適應的。生活事件造成生活的改變或變遷,這是需要個人去適應的,因為他打亂了個人與環境間的平衡及衡定。 • 重大生活事件較有可能發生在老年,包含:寡居、退休及住進護理之家。新的角色和新的環境皆會對老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改變,並且需要老人們重新適應。很少研究者去比較老人的角色失落與壓力、角色獲得與角色恢復及角色擴展的相關。 • 首先對於壓力來源和量的上升對生理及心理衝擊之系統性研究,是由Homles及他的同事一起進行(Holmes and Masuda, 1974; Holmes and Rahe,1967 Rahe , 1972)。他們提出了生活改變單位(life change unit)的概念,這是一個數字化的量表。

  22. 在老年時期什麼決定了壓力的反應(p. 302) • 社會和個人因素兩者影響壓力事件的處理過程。 • 前者包含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 而後者包括個人的功能性健康狀態、認知情形和自尊心、企圖心,以及價值觀、忍受能力,和調解一個特殊壓力狀況和其結果之間的需要。 • 個人對某一狀況評估是有壓力或是不重要的。對一件事件相對的渴望與否,是否這個事件是預期的及先前經歷過類似的事件,也會決定一個人如何去反應這個狀況。 • 社會支持的可獲得性也是重要的(Coyne and Downey, 1991),獨自一個人面對危機的人,和有家人和朋友支持的人可能使用不同的應付策略。

  23. 在老年時期什麼決定了壓力的反應(p. 302-303) • 個人個性的型態也可能影響對壓力的反應。例如:消極個性的人可能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力量直接影響他的命運,個性積極的人可能比較依賴個人的能力而較少依賴他人。 • 控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是另一個可能影響對壓力反應的人格特質。個人生活中對事件的信念由個人行動決定,即內控所在;而由命運或有影響力的他人決定,即外控所在。在老年及年輕人為內控所在型和掌控感(a sense of mastery)顯示與成功的調適有關。它可以幫助老年人維持功能性能力及改善寡居的調適力。

  24. 晚年的適應 (p. 303) • 適應(adaptation)包括如應付、目標設定、問題解決和其他企圖維持心理平衡等行為。事實上,年齡達到75歲或80歲已經證明是適應最好的一代,因為適應最好的證明就是存在。 • 調適隨著年齡而改變? • 調適(coping)的功能,調適是一個人對壓力的反應方式。它包括用來面對內在和外在突發事件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調適策略可描述為對壓力狀況「有計畫的行為」(planful behavior)

  25. 防衛機轉 (p. 304) • 防衛機轉(defense mechcnisms)是個人從本能和記憶拿來抵抗和保護威脅本人認同的非意識反應。 • 有些防衛是較原始,比其他的不成熟,當人們長大,他們使用防衛機轉也愈趨成熟。 • 哈佛畢業生長期追蹤研究,在這個樣本中的男性,當他們邁入中年時使用較少的原始防衛機轉(如扭曲和投射),而用更成熟的防衛機轉如昇華、壓抑和幽默(Vaillant, 1994)。

  26. 表6.3 主要的自我防衛機轉

  27. 調適的一般策略 (p. 305) (Lazarus,1975a,1975b;Lazarus and Launier,1978;Lazarus and Folkman,1984) • 1.找尋資料企圖了解狀況 • 2.改變情況的直接行動 • 3.停止動作 • 4.對情境而引起的情感做出心理反應

  28. 末期疾病的調適反應 (p. 305) (Moos,1977) • 1.找尋資料 • 2.設定目標 • 3.否認或極力淡化問題 • 4.尋求情緒上的支持 • 5.預演不同結果

  29. 調適的分類 (p. 305) Kahana and Kahana,1982) • 1.工具性(採取行動,獨自或接受他人幫助) • 2.精神上(認知方法,接受狀況) • 3.情感上(鬆弛緊張,情感表達) • 4.逃避(避免或否認問題,替代性活動如增加運動、吃和抽煙) • 5.順從無助(感覺無力,無法調適)

  30. 調適型態與年齡 (p. 306) • 是否調適型態隨著年齡而改變的問題還未廣泛的被研究。 • 在McCrae(1989)的研究中老年人(年齡65歲到91歲)和中年人(年齡50歲到64歲)樣本使用更多成熟調適方式(例如:問題解決,尋求家人、朋友和專家的建議),而此年輕人(年齡24歲到49歲)的參與者用較少的逃避策略。 • 其他橫段面研究也發現年齡的差異。例如,老年人比年輕人較少使用直接面對作為調適反應,尤其當壓力源被界定是一個威脅時,他們較可能使用沉默的技巧或是以正面的觀點再對這個狀況做評估。即使橫段面比較顯示出老年人樣本一般較少使用神經質的調適方式(Costa and McCrae,1993)。

  31. 宗教調適 (p.306-307) • 在數個老年人的研究中,發現宗教調適是一個重要的調適策略,尤其是美國的黑人。 • 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成人已經被發現利用宗教作為調適生活事件。在上教堂的成人中,宗教調適已經與預測他們最近的心理健康和自覺健康狀態有關聯(Pargament et al., 1990, 1995)。 • 對老老有關調適的研究指出,接受個人生活上的改變可能是最好的調適反應。

  32. 成功的老化 (p. 307) • 研究者與臨床專業人員對成功的老化這個觀念的興趣逐漸增加。這個興趣由避免慢性健康問題逐日嚴重的老年人、因認知技巧下降而苦惱的老年人和有效的調適處理他們的日常生活等所激發。什麼是成功的老化?成功的老化是下列各項的結合: 身體上和功能上的健康 高認知功能 主動的參與社會 • 此定義暗示成功老化的人,擁有較低得病的風險和失能的機率(例如:健康生活型態的因子如飲食、不吸煙、身體活動)、主動的解決問題、對事物有概念,和保持社會接觸的語言技巧及參與生產性活動(例如:志工、義工等工作)。

  33. MacArthur成功老化的縱貫性研究 (p. 308) • MacArthur成功老化的縱貫性研究,觀察一群在美國三處東海岸的社區的男女性(年齡從70歲到90歲)。這些人是因為他們代表該年齡群認知和生理功能的前三分之一,因而入選。 • 這群挑選過的健康老年人,分別在1988和1991年接受更進一步的認知和身體功能和生理參數的測驗。這群表現評分高的人,在追蹤三年後,發現較少有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臟血管疾病),較好的健康自我評量和較高的教育及高收入。

  34. MacArthur成功老化的縱貫性研究 (p. 308) • 3年的追蹤顯示大多數(百分之五十五)維持他們基本的表現程度。另外百分之二十三在表現測試上退化,而百分之二十二再表現測試有實質的改善。 • 在3年期間退步或死亡的人,在身體表現、血壓、平衡和步態都有較大的變異,且出現較多的慢性病。 • MacArthur研究擁有更多社會連結和強有力的社會系統者顯示他們的功能性健康比未有穩固連結的人退化較少。這些社會支持對那些身體健康較差的人特別的有意(Unger, McAvay, Bruce, Berkman and Seeman, 1999)。

  35.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p. 309) • 高程度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一種個人足以處理新狀況的感覺,也是對高程度身體和認知功能的重要預測因子。 • 教育程度與高程度的認知功能

  36. Oregon腦部功能老化研究 (p. 309) • Oregon腦部功能老化研究(Oregon Brain Aging)是一個縱貫性的研究,主要評估少數經選擇,年齡65歲到74歲及84歲到100歲的最健康人群,測量身體、認知、神經和感覺功能作為健康老化的指標。 • 這群老年人是因為他們沒有影響腦部功能的疾病史、沒有精神疾病、未被藥物損害認知而雀屏中選,他們的腦部各區極少退化。 • 老老和初老的不同只有在於視覺感受及建構技巧,而非記憶和推理方面。

  37. 區別健康老年人與比他們健康差的同儕表現(P.310)區別健康老年人與比他們健康差的同儕表現(P.310) Garfein and Herzog的研究發現四個重要特性: • 參與生產 • 沒有憂鬱的症狀 • 高程度的身體功能 • 沒有認知損傷 • 別的研究者強調「有目標的感覺」(sense of purposes)或「對社會有貢獻」(contribution to society)是成功老化的必要因素。某研究經過12年觀察大約3000名社區老人,發現與社會脫節的人,在這段時間經驗認知損傷的機率為同年齡、同性別、種族和健康狀態,且與有5、6年緊密社會連結的老年人高2.4倍(Bassuk, Glass, and Berkman, 1999)。

  38. 老人的精神異常(P312) • 事實上,精神疾患主要的分級系統——美國精神協會(1994)的Diagnosis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第四版(DSM-IV),僅對晚期失智作了區分。 • 其他診斷種類特別針對成年、兒童及青少年期分別做了特定的描述,但並未特別針對老年人。 • 對晚期的心理病理學(psychopathology)(精神異常)缺乏合適標準的問題,也因缺乏適齡診斷的心理測驗而更形複雜。然而,這些測驗在陸續增加中,特別是針對老人的憂鬱及失智診斷部分。

  39. 老人的精神異常(P.311) • 在老年時期,憂鬱是初級的情感或情緒障礙,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老人的自殺數字特別高。 • 社區中老人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為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依受研究的族群及檢驗的種類不同而定。在老的族群中有較高的盛行率,估計有百分之十至四十的老病人有輕到中度的損害,另外有百分之五至十的人有嚴重的損害。 • 較老的精神病人其分布,大約有十萬名老年慢性精神疾患病人在州立精神醫院中,五十萬名住在護理之家中,其他患者(超過一百萬人)仍住在社區當中,他們的病情大多沒有得到充分的照顧。老人又比年輕人還少使用社區中的心理健康資源。 • 對於老人精神疾患盛行率的描述,缺乏一個對發病期在老年或成年時期即發病的區分。

  40. 憂鬱症 (p. 312) • 憂鬱、失智、偏執狂是三種老人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其中,憂鬱症(depression)最為常見。 • 首先要分辨單極憂鬱(unipolar depression)與雙極精神異常。老年的憂鬱行為大多屬單極憂鬱。由重大生活事件無法調適引起的老年憂鬱,則歸類於次級(secondary depression)或反應性憂鬱(reactive depression)。 • 在社區與安養院中老人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老人憂鬱均屬於反應性憂鬱。在社區老人憂鬱類別如下: 輕鬱症(minor depression)占百分之二十 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占百分之一 雙極異常占百分之零點一 相反地,在安養院中,老人重鬱症患者占百分之十至十五。

  41. 憂鬱症 (p. 313) • 先前曾提過,老年人會因為失去原有在職場、家中等地的重要角色而產生失落感。有中風、癌症、慢性疾病與缺乏社會支持的老人均屬於憂鬱的高危險群。 • 在1996年的一項研究中指出,住院的老人之中,百分之十有重鬱症,百分之三十有次要憂鬱。 • 若老人的心理問題持續超過6個月都沒有解決,極可能轉變為重鬱症狀間歇發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Nacoste and Wise, 1991)。在這段期間,用社會支持與心理治療幫助老人適應其生活環境比用藥物治療有效。然而,治療重鬱症與自殺傾向時,藥物治療與電療法則十分重要。

  42. 憂鬱症 (p. 313-314) • 20幾年來的研究指出,憂鬱的老人,其死亡率是一般老人的兩倍。比較正常與憂鬱的老年患者,後者住院的時間約為前者的兩倍。 • 當許多症狀(如表6.5)同時出現,並持續長達兩星期,老人也常提及死亡或自殺時,當事人及其家人即可推論其為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之患者。 • 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較容易掩飾自己憂鬱的情緒。事實上,由於老年人不願表達內心的想法或拒絕接受諮商,大部分缺乏妥善的心理治療。掩飾型的憂鬱(masking depression)是指患者忽視自己情緒的變化,反而抱怨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疼痛、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患者態度冷淡,不喜歡與人相處。

  43. 特定藥物治療可能產生憂鬱的感覺(P.315) • 老人的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及親屬應辨別患者的問題是導因於憂鬱、藥物治療,還是屬於一般老化的正常現象。 特定藥物治療可能產生憂鬱的感覺   帕金森氏症   風濕性關節炎   甲狀腺功能障礙或不足   腎上腺疾病 任何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均會造成憂鬱,如態度冷淡,對身旁事物沒有興趣。因此,有憂鬱症狀的老年人,應接受徹底的健康檢查,是否有身體疾病、甲狀腺機能衰退、維生素不足、慢性感染或藥物反應。

  44. 造成憂鬱的藥物(p. 316) • 抗高血壓劑 • 雌激素 • (由毛地黃葉提取的)地高辛 • 精神病藥物 • 類固醇 • 治帕金森藥物,如左旋多巴

  45. 憂鬱的治療(p. 315_316) • 由於老年憂鬱的患者為自殺或自我傷害的高危險群,故應接受心理治療。醫師或心理衛生專家首先應用同理心與傾聽、鼓勵發展主動的調適技巧等方式,給憂鬱的老年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以上的治療方式,對於輕鬱症的病人十分有效。 • 70歲前的憂鬱,用心理治療的方式對大多數人都非常有效。

  46. 藥物治療 (p. 316) • 藥物治療是最常見的方法,對屬於重鬱症的病患及雙極憂鬱的病患特別有效(NIH,1994)。抗憂鬱的藥物通常需要長期服用。與其他藥物服用副作用包括因姿勢引起的高血壓(即俯臥起身時血壓驟降)、怕跌倒或骨折、閉尿症、便秘、定位障礙、皮膚發疹、嘴唇乾燥。為避免發生以上的副作用,老人所使用的抗憂鬱藥物用量須比一般病患少(約少百分之五十)。 • 憂鬱的老年病患,醫師一般會先給予抗憂鬱的藥物,然後再心理治療。有許多證據顯示,正確的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合併使用,可降低百分之八十的症狀。雙極異常及躁鬱症等現象,經過持續一年的心理治療後,也有明顯的功效。由此可見,雙極異常的病患,所需的治療時間較長。對次級憂鬱的患者特別有效的是支持的心理治療,可使老年病患重新掌握自我,且使其情緒穩定,因此十分有效。

  47. 電擊療法 (p. 317) • 然而,對病況嚴重的老年人而言,心理治療應與藥物治療(pharmacotherapy)或電擊(休克)療法合併使用。雖然,電擊療法(electroconvulsive or electroshock therapy, ECT)對重鬱症的患者而言,十分快速有效,尤其對: • 藥物治療無效者 • 自殺高危險群 • 絕食 • 極度焦慮 • 植物人的狀態(vegetative symptoms):不用腦、缺乏與智能相關的興趣 • 覺得自己絕望、無助、無用 • 有幻想症

  48. 老人憂鬱的各種治療方法摘要(P318) • 藥物治療(抗憂鬱藥物)。 • 電擊治療。 • 心理治療: • 正向支持。 • 指導式的。 • 認知行為改變的介入。 • 個種方法合併使用

  49. 老人自殺的危險因子(p.319) • 十分疼痛且嚴重的疾病 • 所愛的人突然死亡 • 嚴重喪失獨立能力或財務危機 • 生活挫敗且想及早結束生命 • 突然要把自己最重要的財產送人 • 對自己週遭的人、事、物失去興趣

  50. 老人自殺 (p.319) • 老人自殺率比其他年齡層高出許多。美國白人老年男性為全美自殺族群之冠。白人老年男性中自殺的盛行率為每十萬人中有43.3人,為: • 非白人男性的2倍 • 老年白人女性的7倍 • 老年非白人女性的15倍 85歲以上的白人男性為自殺的高危險族群,為次高危險群——15-24歲白人男性——的兩倍。 •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