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以技术理解教育 —— 复杂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

以技术理解教育 —— 复杂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 主要内容. 一、参加课题评估的感想。 二、教育研究中的复杂视域。 三、以技术理解教育的复杂性。. 一、参加课题评估的感想. 草根的力量与生命的意义。 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 什么是实践?什么是研究? 做与说,做得实在,说得清楚。 实践与研究的区别 时间线与逻辑线,两种先与后。 什么叫“教好书”? 实践 —— 研究 —— 智慧型实践. 二、教育研究中的复杂视域. 1 、教育复杂吗? 2 、是教育复杂还是我们看待教育的视野太简单? 3 、复杂性:来自现代科学的论证。 4 、复杂性:来自现代哲学的思考。

till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以技术理解教育 —— 复杂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以技术理解教育——复杂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以技术理解教育——复杂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

  2. 主要内容 • 一、参加课题评估的感想。 • 二、教育研究中的复杂视域。 • 三、以技术理解教育的复杂性。

  3. 一、参加课题评估的感想 • 草根的力量与生命的意义。 • 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 • 什么是实践?什么是研究? • 做与说,做得实在,说得清楚。 • 实践与研究的区别 • 时间线与逻辑线,两种先与后。 • 什么叫“教好书”? • 实践——研究——智慧型实践

  4. 二、教育研究中的复杂视域 • 1、教育复杂吗? • 2、是教育复杂还是我们看待教育的视野太简单? • 3、复杂性:来自现代科学的论证。 • 4、复杂性:来自现代哲学的思考。 • 5、我对教育复杂性的理解。 • 6、如何形成自己的复杂视域。

  5. 1、教育复杂吗? • 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教育的复杂。 • 教育为什么复杂? • 人本身是复杂的。 • 涉及到的要素太多,变化的可能性太多? • 教育的结果无法显性化。 • ……

  6. 2、是教育复杂还是我们视野太简单? • 测试:1、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2、你是怎么理解辩证法的? • 我们常见思维模式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太深。 • 观念:绝对的时空观念,无限分割的粒子思想,客观的因果关系等。 • 视野:线性的、静态的、非此即彼的、基础主义、孤立的等。 • 教育领域:目标达成、设计规范、客观评价、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精细管理、高效学习、以人为本……

  7. 3、复杂性:来自现代科学的论证 • 复杂性科学理论 •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 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 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态 • 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 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CAS) • 确定了适应性主体。 • 七个基本性质: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 • 回声模型与机制的形成。 • 计算机模拟的元胞机实验。

  8. 复杂性科学的新概念: • “序参量”、“有序结构”、“涨落”、“分叉”、“非平衡态”、“选择”、“进化”、“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非线性相关”、“涨落与分叉”、“协同作用”、“分布式与鲁棒性”、“分散控制”、“自主行动者”、“自组织”、“随机性”、“突现”、“集体行为”、“混沌边缘”、“隐秩序”、“虚实世界”。

  9. 复杂性:来自现代哲学的思考 • 哲学方面 •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解释学 • 对象与现象 • 存在先于本质 • 人的存在与事物的存在不同 • 意义、理解与解释 • 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 原子与逻辑 • 语言的结构性与游戏性 • 神话与隐喻 • 建构与解构

  10. 5、我对教育复杂性的理解。 • 只有多样性,才能应对复杂性。 • 要素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演化的多样性…… • 适应性反映复杂性 • 机制、体制只是适应性的暂时结果。 • 只有信任,才能简化复杂。 • 面对着未来的不确定性,除了科学之外,还需要宗教般的虔诚与信仰。 • 不是“没有办法”,而是“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11. 6、如何形成自己的复杂视域 • 尝试复杂性的话语体系。 • 对课堂表述的话语体系中,常用到目标、结构、线索、问题、活动、作业、评价等。 • 能否考虑这种带有复杂性意味的话语体系:如“气”、“势”、“缘”、“场”、“理”、“格”、“群”、“域”、“环”。 • “三生万物”,三个概念抱成一个循环。如: • 普通性、特殊性、个体性。 • 动态、静态、稳态。 • 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在视域交融中形成自己的复杂性。 • 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科看学科。 • 回到起点。

  12. 三、以技术理解教育的复杂性 • 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才能生发意义。 • 技术式理解与教育的真、善、美。 • 教育需要技术理解。 • 理解的方式(可参考婚姻中的理解) • 既消解主体又彰显主体。 • 既投射于主体又表达出主体。 • 是知、情、意结合的过程。 • 理解的抓手——信息、资源、设备、系统、交互、虚拟、超(多)媒体、网络等。

  13.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求真 唯美 向善 哲学 教育 科学(S) 教育科学、信息科学…… 唯一相对的是“人文和艺术” 技术(T) 社会(S) 经济、政治、文化……

  14. 技术是如何理解教育的 • 1、技术让课程成为课程。 • 2、技术让教学成为教学 • 3、技术让学习成为学习 • 4、技术让教师成为教师 • 5、技术让学生成为学生 • 6、技术让管理成为管理 • 7、技术让环境成为环境 • 8、教育让技术成为技术

  15. 1、技术让课程成为课程。 • 课程即教学内容,没有信息技术参与的课程是不完整的课程。如:信息技术、信息使用、信息素养等成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 庞大的信息资源如何成为课程? • 资源本身需要技术,如分类、管理、编目等。 • 资源需要目标,才能成为课程。 • 用课程编制的技术来加工资源。 • 课程成为资源,需要借助信息技术。 • 课程的实施、共享、展示,形成网络课程。 • 运用地方课程的思路,来进行网上专题学习。

  16. 2、技术让教学成为教学 •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其本质是将教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需要的信息。 • 信息技术的使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中的教学实施和课后的教学评价。 • 相比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教学技术与艺术。 • 面对教学效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个教师应掌握10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型、流程等技术,才有可能适应学生学习的复杂性需求。 • 以一种复杂性的话语体系来诠释你在场的经历。

  17. 3、技术让学习成为学习 • 学习其实是一种信息与个体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既需要将外界信息转化成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也需要将个体知识表达为信息。 •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 • 信息时代学习的变化 • 记忆外存化 • 知识碎片化 • 联想网络化 • 语言形象化 • 思考包容化 • 概念隐喻化。 • 反馈即时化

  18. 4、技术让教师成为教师 • 成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体悟、得到认同、寻求理解。 • 网络环境与教学交往 • 博客应用与教学反思 • 常用技术与教学风格 • 技术尝试与教学创新 • 评价技术与教学智慧

  19. 5、技术让学生成为学生 • 学习让学生成为学生。 • 现代学生的人生观。 • 游戏与人生 • SNS与人生 • 体验与人生 • 心理与人生

  20. 6、技术让管理成为管理 • 以技术创新学校的现代管理制度。 • 从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 • 管理流程的清晰化、明确化。 • 信息氛围、信息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 • 技术部门、技术人员的地位提升。

  21. 7、技术让环境成为环境 • 学校现实环境的虚拟化 • 数字校园 • 功能划分 • 统一认证、标准化 • 上下级联通 • 数字图书馆 • 虚拟实施室 • 电子书包 • 云计算环境

  22. 8、教育让技术成为技术 • 新技术层出不穷 • 电子白板、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SNS、微博等 • 智能化、交互性成为技术发展的方向。而人类对智能、对交互的理解依赖于教育的理解。 • 教育中的固有、成功模式和模型可以成为技术。 • 如听评课的范式。 • Webquest模式。

  23. 教育技术的“理解论” • 信息技术带来的不是什么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也不是要用新的模式去否认传统的模式,而是在不断的技术运用过程中获得对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与诠释。正是这种理解与诠释,才构成了人类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暂称“理解论”,区别于“革命论”)

  24. 技术、理解、教育的背后都是人 • 人是真正的主宰。 • 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对人的理解,对技术发展方向的理解。 • 理解让人成为人,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草根有智慧。

  25. 谢谢! • 博客:http://blog.qhsms.com.cn/u/chenguoxiang • QQ号:45098680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