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Chap.10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Chap.10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鄭先祐 製作 Ecology 2000.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10.1 植物靠光合作用來 assimilate 能量。 10.2 於不同的棲息地和成長型測定植物生產量的方法。 10.3 隨著光度、溫度、和水份與營養量的變動,光合作用速率也會變動。 10.4 陸域和水域生態體系的生產力,受到不同的生態因素之影響。 10.5 「生態效率」 (efficiencies) 是食物鏈能量循流的特質。.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ti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10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10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鄭先祐 製作 Ecology 2000

  2.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 10.1 植物靠光合作用來 assimilate 能量。 • 10.2 於不同的棲息地和成長型測定植物生產量的方法。 • 10.3 隨著光度、溫度、和水份與營養量的變動,光合作用速率也會變動。 • 10.4 陸域和水域生態體系的生產力,受到不同的生態因素之影響。 • 10.5 「生態效率」(efficiencies)是食物鏈能量循流的特質。 Ecology 2000

  3.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s • 10.6 食物鏈各個連結是營養結構的基本單位。 • 10.7 Assimilation (吸收) 和 production(生產) 效率,決定「生態效率」。 • 10.8 陸域生態系是以碎屑(detritus)式食物鏈為主。 • 10.9 能量循流過生態体系的時間? • 10.10 能量轉換和累積描述生態體系的結構與功能。 • 10.11 食物鏈的長度受限於「生態效率」。 Ecology 2000

  4. 10.1 植物靠光合作用來 assimilate 能量。 •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粗基礎生產量) • net primary production (淨基礎生產量) • productivity (生產力) •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Ecology 2000

  5. 10.2 於不同的棲息地和成長型測定植物生產量的方法。 熱卡計 Ecology 2000

  6. Fig.10-2 海底4公尺深的溫度和葉綠素含量的關係。 Ecology 2000

  7. Fig.10-3 衛星影象,顯現Galapagos島嶼附近海面的浮游植物的pigment濃度之分佈變化。 Ecology 2000

  8. Fig. 10-4 加洲外海 (6/15/1981) ,黃色的部份顯示藻類的分佈 Ecology 2000

  9. Fig.10-4 大西洋沿岸(6月1984)。淡色代表暖流。 Ecology 2000

  10. 10.3 隨著光度、溫度、和水份與營養量的變動,光合作用速率也會變動。 • Fig. 10.5 淨光合作用速率,與葉面溫度和光度的關係。 • 3種不同的光度。 • R :呼吸量 • Tc:compensation point Ecology 2000

  11. Fig.10-6 年生產量與夏季雨量的關係。 Ecology 2000

  12. Fig. 10.7 Chaparral 灌木對N和P肥的反應。 C 是控制組。 Ecology 2000

  13. 10.4 陸域和水域生態體系的生產力,受到不同的生態因素之影響。 Ecology 2000

  14. 10.5 「生態效率」(efficiencies)是食物鏈能量循流的特質。 生態效率 Fig. 10-8 An ecological pyramid. Ecology 2000

  15. 10.6 食物鏈各個連結是營養結構的基本單位。 進食 消化吸收 碎屑食物鏈 成長和生殖 草食食物鏈 Fig. 10-9 食物鏈每個連結(link)的能量allocation。 Ecology 2000

  16. 10.7 Assimilation (吸收) 和 production (生產) 效率,決定「生態效率」。 吸收效率 粗生產效率 生態效率 Ecology 2000

  17. 10.7 Assimilation (吸收) 和 production (生產) 效率,決定「生態效率」。 草食動物: • 吃種子,可以有60-70%吸收效率。 • 吃嫩葉,可有高達80%吸收效率。 • 但一般是30-40%(大象、牛、蚱蜢)。 • 馬陸(千足虫)吃腐木,其只有15%的吸收效率。 • 同一種草食動物(mountain hares)對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吸收效率,其對不同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也各自不同。(Fig. 10-10) Ecology 2000

  18. Fig. 10-10 於籠子內的山兔,對其食物內的不同營養物的吸收效率。 Ecology 2000

  19. 10.7 Assimilation (吸收) 和 production (生產) 效率,決定「生態效率」。 • 動物質的食物,比植物質的食物,較容易消化。 • 一般吸收效率約在60%-90%間。 • Insectvores(食虫類)的吸收效率約在70-80%。Carnivores(食肉類)則可高達90%。 • 溫血動物的net production 效率很低。(1-6%) • 冷血動物的net production 效率可高達75%。 Ecology 2000

  20. Fig. 10-11 吸收效率與淨生產效率的關係。 Ecology 2000

  21. 10.8 陸域生態系是以碎屑(detritus)式食物鏈為主。 • 於plankton-dominated 水域體系,草食(掠食)食物鏈比較重要,但在陸域體系,detritus feeders 是佔較大份量。 • 於溫帶落葉林,草食動物只消耗1.5-2.5%森林的淨生產量,於荒地則耗用12%。 • 水域的草食動物耗用則是高達60-99%。 Ecology 2000

  22. Fig. 10-12 mechanical 切碎植物體的重要。 小開口(0.5mm)的收集袋,plant litter的分解速率很慢。 大開口(7mm)的收集袋,plant litter 的分解速率可以快很多。 Ecology 2000

  23. 10.9 能量循流過生態体系的時間? • Residence time , or transit time • the longer the residence time, the greater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 Residence time(年) = (biomass貯存的能量) / (淨生產力) • 濕熱帶林淨生產力是1,800 g /m2yr • 平均生物質量是42,000 g /m2 • 因此其 residence time = 42,000/1,800 = 23年 Ecology 2000

  24. Ecology 2000

  25. 落葉的 residence time • 落葉的 residence time = (落葉累積量) / (每年的落葉量) • 於森林,平均落葉的 turnover time 約在 3個月(濕熱帶) 、1-2年(乾與山區熱帶)、4-16年(美國東南區)、超過100年(溫帶山區和boreal 區)。 Ecology 2000

  26. 10.10 能量轉換和累積描述生態體系的結構與功能。 • Minshall (1978) 對水域生態系的研究結果: • 大河和湖泊,因為有較大量的浮游植物,所以是以autochthonous 生產為主。 • 小溪在樹林的遮陰下,主要是allochthonous inputs 為主。 • 但近來的研究發現於大河和湖泊,allochthonous inputs 也是佔有很大的份量。 Ecology 2000

  27. 10.10 能量轉換和累積描述生態體系的結構與功能。 Ecology 2000

  28. Ecology 2000

  29. 10.10 能量轉換和累積描述生態體系的結構與功能。 Kozlovski (1968)的結論: • (1) 營養層愈高,吸收效率愈增加。 • (2) 但淨生產效率反而會愈低。 • (3) 同時,粗生產效率也下降。 • (4) 生態效率則是保持 constant,相鄰兩個營養層間的生態效率約在10%左右。 Ecology 2000

  30. 10.11 食物鏈的長度受限於「生態效率」。 • Kozlovski的10%通則,並不是個定律。 • Odum(1957)測定生產者與草食動物間的生態效率是17%,但是在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間則只有5%。 • 一般陸域的生態效率較低,營養層次只有3個。水域的效率較高,營養層次可以有4-5個 levels。 Ecology 2000

  31. Ecology 2000

  32. Suggested Readings • Berner, R. A. and A. C. Lasaga (1989) Modeling the geochemical carbon cycle. Scientific American 260:74-81. • Grassle, J. F. (1985) Hydrothermal vent animals: distribution and biology. Science 229:713-717. • Grassle, J. F. (1986) The ecology of deep sea hydrothermal vent communities.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23:30-362. Ecology 2000

  33. 問題與討論 • 請提出問題! Ecology 200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