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慢性病防控与儿童青少年

慢性病防控与儿童青少年.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王卉呈 2011.1. 慢性病流行背景 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儿童青少年与慢病防控 —— 挑战与关键. 慢性病流行背景. 死因构成及顺位( 2004-2005 年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 前四位: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累计占死亡总数的 75% 。. 我国居民主要死因构成 ( 2008 年). 城市. 乡村. 2009 全国卫生统计提要. 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 (粗率, ≥15岁). 1950 — 1970 年代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增加 100 万 1980 — 1990 年代每年增加 300 多万

tino
Download Presentation

慢性病防控与儿童青少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慢性病防控与儿童青少年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王卉呈 2011.1

  2. 慢性病流行背景 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儿童青少年与慢病防控 ——挑战与关键

  3. 慢性病流行背景

  4. 死因构成及顺位(2004-2005年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死因构成及顺位(2004-2005年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 • 前四位: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累计占死亡总数的75%。

  5. 我国居民主要死因构成(2008年) 城市 乡村 2009全国卫生统计提要

  6. 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粗率, ≥15岁) 1950—1970年代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增加100万 1980—1990年代每年增加300多万 1991-2002年每年增加约700万

  7. 女性 合计 男性 中国人群不同年龄高血压患病率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四2002高血压.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3-36.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近2周服用降压药。

  8. 中美人群高血压知晓、治疗及控制率比较 美国 美国 中国 中国 NHANES I NHANES II 高血压调查 营养与健康调查 1976-80 1988-91 1991 2002* 51% 73% 27% 30.2% 知晓率 31% 55% 12% 24.7% 治疗率 10% 29% 3% 6.1% 控制率 美国资料为18-74岁人群,中国资料为15岁以上人群。资料来源:JNC VI;陶寿淇等,中国高血压杂志 1995。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处于低水平!

  9. 高血压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 原来高水平的不利因素(如吸烟、高盐摄入),无下降趋势; • 而原来有利的低水平因素(如血脂、体重指数),却有增高趋势。

  10. 2002 年,全国有近 3 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 1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 22.8%、肥胖率 为 7.1 % 。1992 年至 2002 年 10 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 1 亿, 其中 1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 40.7% 和 97.2%。

  11. 居民膳食行为的变化(1982-2002) 粮谷类食物供能比的变化 脂肪类食物供能比的变化

  12. 长期高盐摄入 我国城乡居民食盐及酱油摄入变化趋势(克)

  13. 饮酒量的增加(1982-2002)(酒精g/标准人/日) 包括各种含酒精饮料

  14. 2002年成人经常运动的比例 2002年居民看电视时间(小时) 静态生活: 说明:成年人中坚持锻炼的不足三分之一,35-49岁者仅有8%坚持锻炼,城市居民看电视2-3小时。热能消耗日益下降。分析证明膳食结构恶化与体力活动不足对疾病危险有协同作用。

  15. 男性吸烟率变化趋势

  16. 被动吸烟暴露的场所 35%在工作场所遭受暴露。 82%在家中遭受暴露。 67% 在公共场所遭受暴露 53% 的非吸烟者遭受被动吸烟暴露;5.4亿被动吸烟者,其中15岁以下儿童1.8亿

  17. 我国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 • 2005年卫生总费用中,64%(6200亿)用于慢病治疗 • 慢性疾病的门诊费用为2780亿,占门诊总费用的60% • 慢性疾病的住院费用为2060亿,占住院总费用的71% • 慢性疾病的药店零售为 540亿,占药店零售总数61% • 2005年我国疾病间接损失,62%(8570亿)是慢病导致 • 劳动力短期失能损失为1322亿,占短期失能损失的62% • 劳动力长期失能损失为1369亿,占长期失能损失的71% • 劳动力早死导致损失为5343亿,占早死导致损失的60% • 社会支持和照顾 • 2005年,社会支持和照顾病人共花费877亿,其中慢性病为540亿(占62%)

  18. 超重和肥胖造成的4病直接经济负担

  19. 慢性病防治策略

  20. 遗传 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 慢性病的决定因素 生活方式决定基因表达 生活方式是最可被控制并且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社会环境决定生活方式

  21.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文明病”应运而生,并且愈“演”愈烈

  22. 如何控制慢病? 慢病危害

  23.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危险因素 主要慢性病 心血管疾病 吸烟 不健康膳食 肿瘤 体重过重 糖尿病 静坐生活方式 慢性呼吸性疾病 酗酒 精神压力 精神性疾病

  24. WHO慢病防治策略——“综合” 通过综合策略控制慢性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建议。 • 综合策略包括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同时还要整合一、二、三级预防策略; • 通过健康促进理论,联合多部门和各学科间的密切协作来控制慢性病和相关危险因素。 • 通过健康饮食、身体活动和降低烟草使用促进个人和社区健康,减少慢性病的危险和发病率; • 建立监测系统,确定可量度的过程和产出指标,评价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指导资源投资和管理,并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 • 会员国结合国家情况,发展慢性病控制的国家行动计划,确定时间表。

  25. 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综合防治策略,慢病可防可治。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综合防治策略,慢病可防可治。

  26. Decline in mortality 0 -10 -20 -30 -40 -50 -60 72 76 80 84 88 92 74 78 82 86 90 慢病干预策略--芬兰 芬兰北部冠心病死亡率下降趋势 制订国家政策国家舆论支持农业部门改变种植结构和方式食品企业改变加工方式使用营养标签超市改变食品摆放模式增加营养宣传物价部门出台相关物价政策控制吸烟,创造无烟环境 Smoking Blood pressure Cholesterol Predicted Observed year Vartiainen, Puska et al BMJ 1995

  27. 大庆糖尿病预防实例 • 资料来源:Pan , XR,Li GW, Hu YH 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person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1997:20:537-544

  28. 我国慢性病防控目标:1.2.3目标 • 一升:提升居民健康行为。 • 二早:早发现、早治疗。 • 三降:降低发病、病残和病死。

  29. 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重点:4.4.4重心 四种主要慢性病: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四种主要生物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胆固醇升高和超重/肥胖; 四种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和过量饮酒。

  30. 慢性病防治的基本策略(3.3.3策略) 健康促进 一般人群 控制危险因素 运用三种手段 面向三个人群 关注三个环节 高危人群 早诊早治 健康管理 患病人群 规范化管理 疾病管理

  31. 慢性病预防:贯穿生命全过程

  32. 儿童青少年与慢性病——挑战与关键

  33.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资料来源: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 2007

  34.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变化趋势 % % China WGOC Overweight: BMI P85- P94Obesity: BMI  P95 男 女 Source: 2000 National Fitness Surveillance, covered 31 provinces in China

  35. 北京市7~l8岁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 肥胖标准根据《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 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7月第26卷第7期

  36. 肥胖发生的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膳食结构和能量密度: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过高 低能量密度的食物:水果、蔬菜 35.9% 35.7% 63.1% 58.7% 27.4% 51.1% 51.3% 24.4% 1992 2002 1992 2002 1992 2002 1992 2002 儿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变化 少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变化 儿童脂肪供能比变化 少年脂肪供能比变化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006年)

  37. 肥胖发生的因素 • 饮食行为不恰当 • 喜欢能量密度高的食物,煎炸食品、甜点… • 不吃早餐/西式快餐 • 家庭成员对儿童的影响 • 身体活动不足 • 体育锻炼减少:我国6~12岁儿童少年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仅为4.7%; 13~17岁青少年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仅为8.17%。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006年) • 静态活动增加:我国6~12岁儿童少年静态活动时间为2.1小时/天,57.3%超过2小 时/每天,其中看电视的比例最高,89.7%,平均每天1.3小时/天,每 天2小时及以上者39.8%。 •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38. 肥胖的危害 • 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 • 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血脂已经出现异常。 • 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患糖尿病风险加大。 • 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其他疾病。 • 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 学习能力下降、性格、心理变化 • 成人期疾病的预期

  39. 开展儿童青少年慢病防控工作 • 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广泛参与 2009年5月市政府出台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是建国以来我市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针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政府文件。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创造支持性健康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和卫生服务的全市性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旨在从政府的层面大力推动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全面提升市民健康素质和健康寿命。

  40. 市卫生局协调各社区医院医务人员进入中小学校,协助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服务时间每周均不少于1天,建立社区医院与学校联动、互补的工作机制, 弥补校医人力的不足。 社区医生协助校医开展体检工作

  41. 开展儿童青少年慢病防控工作 • 营造健康的环境 学校是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战场 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动与支持,双向建立健康支持环境 社区的参与,促进支持环境

  42. 适时、适地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快乐10分钟、健康日活动、主题班会… • 抓住关键点----超重与肥胖。 筛查与干预 健康教育监测 支持环境的创造 体重正常 身体测量,计算BMI,进行判定 受检对象 干预: 膳食 身体活动 行为矫正 心理疏导 超重或单纯性肥胖 超重或肥胖 继发性肥胖 临床治疗

  43. 最终目标:建立学生健康储蓄的观念和意识,拥有健康知识与技能。最终目标:建立学生健康储蓄的观念和意识,拥有健康知识与技能。

  44. 谢!请批评指正,共同为慢病防治贡献力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