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千古風流人物

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 生平 (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 ( 今四川眉山縣 ) 人。 八歲始讀書,啟蒙老師是母親(程氏)。 仁宗 時 進士及第, 殿試時,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 歐陽修曾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貶摘不斷,出為杭州通判,轉密湖徐等州。. 元豐二年,發生了「烏臺詩案」,因此入獄,幾死。隔年,被貶黃州。 在黃州時,作品創作最多,是文學發展的最高峰。     與王安石變法的意見相左,很受排擠,被貶往惠州、儋州(海南島)等荒涼偏遠之地

toma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千古風流人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

  2. 生平(1037~1101) • 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 •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 • 八歲始讀書,啟蒙老師是母親(程氏)。 • 仁宗時進士及第, 殿試時,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 • 歐陽修曾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 貶摘不斷,出為杭州通判,轉密湖徐等州。

  3. 元豐二年,發生了「烏臺詩案」,因此入獄,幾死。隔年,被貶黃州。元豐二年,發生了「烏臺詩案」,因此入獄,幾死。隔年,被貶黃州。 • 在黃州時,作品創作最多,是文學發展的最高峰。     • 與王安石變法的意見相左,很受排擠,被貶往惠州、儋州(海南島)等荒涼偏遠之地 • 自此看開一切,豁達不羈,能自得其樂,安然接受這種生活。

  4. 建中靖國元年(西元1101年),接到聖旨北返,到了常州(江蘇省常州市)即病 逝。 • 一生中,不管波瀾重重,或生活窘困,未曾因而頹唐喪志,一直堅強的活下去,始終保有溫柔細膩的詩人心。 • 思想恢弘,文筆雄健。 • 散文、詩、詞、書、畫,都具有獨特的風格。 • 著作:東坡志林、東坡七集等書。

  5. 佚事趣談 我的肚子裡有什麼東西呢 不合時宜

  6. 佚事趣談 都是 文章 都是學識經綸

  7. 佚事趣談 哈哈哈 一肚子不合時宜

  8. 佚事趣談 想當然耳 你文章的典故從哪本書來 想當然爾

  9. 佚事趣談 佛印談理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堂 屁

  10. 蘇東坡和佛印 佛印和尚,喝酒吃葷,食量很大,常把 食 物一掃而空,為此蘇東坡相當傷腦筋。蘇軾和好友月夜泛舟,說:「佛印太貪吃,今晚酒菜不多就別告訴他。」 東坡便提議作對子,格式要什麼撥開,什 麼出來,後面要引兩句四書的四字句。

  11. 東坡道:「烏雲撥開,明月出來,天言何哉,天言何哉。」東坡道:「烏雲撥開,明月出來,天言何哉,天言何哉。」 友人道:「荷葉撥開,游魚出來,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二人正拊掌大笑,船艙裡忽然冒出一個和尚,嘴裡唸道:「艙板撥開,佛印出來,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2. 蘇軾書畫

  13. 記承天寺夜遊

  14. 記承天寺夜遊 • 人物:蘇軾、張懷民

  15. 記承天寺夜遊 • 人物:蘇軾、張懷民 •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16. 記承天寺夜遊 • 人物:蘇軾、張懷民 •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點:承天寺庭中 • 起因:夜色入戶

  17. 記承天寺夜遊 • 人物:蘇軾、張懷民 •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點:承天寺庭中 • 起因:夜色入戶 • 想法:無與樂者 • 活動:散部

  18. 記承天寺夜遊 • 人物:蘇軾、張懷民 •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點:承天寺庭中 • 起因:夜色入戶 • 想法:無與樂者 • 活動:散步 • 景物: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9. 記承天寺夜遊 • 人物:蘇軾、張懷民 •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點:承天寺庭中 • 起因:夜色入戶 • 想法:無與樂者 • 活動:散步 • 景物: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情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20. 寫作背景與賞析 • 蘇軾、張懷民當時均被貶官於黃州 本文對於貶謫流離生活吳牢騷怨懣 • 在月下散步,享受閒適樂趣 • 具有灑脫自得的胸襟懷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