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資訊管理基本概念

資訊管理基本概念. 資訊環境、組織與策略. 大綱. 資訊環境與經濟 網路經濟體系 主要促動力量 新經濟法則 組織與 IT 影響 IT 策略. 表 3-1 工業 vs. 網路經濟體系. 網路經濟體系. 網路經濟主要促動力量. 網路經濟體系 (Network Economy) =節點 (Node) +連結 (Linkage) +內容 (Contents). 節點:電腦平台科技的進步與普及. 摩爾定律 (Moore’s Law)

trac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資訊管理基本概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資訊管理基本概念 資訊環境、組織與策略

  2. 大綱 • 資訊環境與經濟 • 網路經濟體系 • 主要促動力量 • 新經濟法則 • 組織與IT影響 • IT策略

  3. 表3-1 工業vs.網路經濟體系

  4. 網路經濟體系

  5. 網路經濟主要促動力量 • 網路經濟體系(Network Economy)=節點(Node)+連結(Linkage)+內容(Contents)

  6. 節點:電腦平台科技的進步與普及 • 摩爾定律(Moore’s Law) • 「在可預見的未來,每18個月,晶片的密度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會呈現加倍的情況。此就是IT產品在極快的速度下變得「更快、更小、更便宜」,造成「電腦的普及運用」 。 • 貝爾定律(Bell’s Law) • 「每10年,資訊科技平台,都會有一個典範轉移的大突破,且新一代的電腦平台所使用的科技,亦將有突破性、更好的效能,因此其儲存設備、網路、介面都不一樣,其效能、價格都勝過上一代10倍以上。」

  7. 連結:網路科技的進步與普及化 • 全球標準化的連結:Internet / Web • Internet / Web透過其標準化的協定,例如TCP/IP協定、統一資源定位指標(URL)、超文件傳輸協定(HTTP) 等。 • 頻寬的快速擴大與價格下降:) • 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 ):「在可預見的未來,通訊網路系統的頻寬會以每12個月進步3倍的速度成長,而且消費者每bit的變動通訊成本會逐漸趨向零」。 • 網路外部性效用(Network Externality)或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 • 梅特卡夫定律:「網路的效用性會與使用者數目的平方(n)成正比」。

  8. 網路外部性效用(Network Externality) • 外部性效用:買賣雙方的活動,會影響到無關的第三者。可有正或負的。 • 即「產品的價值,會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減而變動」。又分為 • 直接網路外部性,即梅特卡夫定律 • 當使用者之間彼此有互動連結關係時,使用數量的增加,會增加所有使用者的整體效益。這此效應又可分: • 實體的網路效應 • 虛擬的網路效應 • 間接網路外部性,又稱「交叉產品的網路外部性」 • 當某個主產品,其互補產品的供給愈充裕且價格愈低時,則此主產品的價值會愈高,需求也會愈大。 • 如作業系統與應用系統、手機的平台與其上的數位內容產品

  9. 內容:數位化內容與服務與數位產業合流 • 數位內容的產業合流 • 傳統的內容(包括文字、圖形、資料),在數位化革命後以「數位化」來呈現,因此原本分流獨立的各個產業,便整合成一個具規模、經濟產值極為龐大的「數位內容產業」 。 • 服務提供的數位化 • 許多原本是實體所提供的服務,也都逐漸轉成數位化,在網路上提供給使用者。 • 3C產業的數位化合流 • 硬體方面的各種載具,包括電腦業、通訊業、消費性電子業亦產生合流的現象,也說明了更多的產業與企業匯集投入這個規模龐大的經濟體系。

  10. 網路經濟體系主要的促動力量

  11. 表3-2 新經濟觀念與典範轉移

  12. 網路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法則 • 經濟法則(Economic Law) :研究與企業產品服務有關的成本、利潤、價格均衡、消費者效用、生產者及市場供需結構與競爭現象的一門學問。這些經濟法則是所有企業經營策略的基本遊戲規則。 • 在改變傳統的經濟法則中,最主要的改變來自於: • 數位化產品(Information Goods)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成本結構; • 網路化資訊科技所產生的外部性效果(Externality)。

  13. 圖3-4 新經濟法則

  14. 新經濟下的產品特性 • 產品個人化(Personality) • 數位化的產品可依線上所搜尋歸納的消費者不同特性,而依消費者個人偏好的不同,而量身訂製其獨特的產品。 • 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 • 企業為了同時達成規模經濟、低成本的「大量生產」,以及符合消費者偏好的「量身訂製」。因此,其常利用資訊科技來快速、正確的以「堆積木」的方式,達成所謂的「大量客製化」。

  15. 新經濟下的產品/服務特性 • 廣度(Reach)與深度(Rich)兼備 • Internet/Web的科技,同時可兼備「廣度」與「深度」的產品/服務特性 • Ex. 嘉信理財(E-Schwab)不僅在網站上提供給顧客非常豐富、深入的理財資訊。同時其也可以支援數百萬以上的客戶,而達到產品/服務「深度」與「廣度」兼備的狀況。

  16. 新經濟體系下的定價策略 • 成本vs.價值導向的定價法則 • 差別定價:傳統產品定價常由成本來決定,用所謂加成或邊際成本定價;數位化使得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所以常以對不同的消費者可以產生多大的「價值」來定價。 • 第一級/完全差別定價: 對一個「相同」(例如一片流行歌曲CD)的產品,可按照消費者不同的偏好程度而給予不同的定價。 • 第二級/分版定價:利用消費者對產品的特性不同的需求,而對某一產品設計出不同的版本,並據以訂出不同價格。 • 第三級/團體定價法:常以一個團體的特性來決定其價格的敏感度,而採取「不同團體不同價格」 • 微定價法:如許多線上的期刊雜誌,根據消費者需求的不同,可以「個人化」地以較低價格來下載期刊內的「某一篇」特定文章。

  17. 新市場供需法則:長尾理論 • 指企業的營收統計分配圖上,營收(Sale 縱軸)及產品量(Item橫軸)所構成一條「頭高尾又細又長」類似“L”型的曲線。由於網路科技與產品管理成本的改變,使得數量極大的冷門產品或稱利基(Niches)產品(因只有少數人喜歡)也可以被消費者搜尋得到,而能獲取利潤地銷售出去,且這些冷門產品群雖然個別銷售量極小,但由於品項數量極大,因此其銷售總額亦占企業總銷售有相當可觀的比率。

  18. 傳統需求曲線的短尾與斷尾現象與80/20法則的分析傳統需求曲線的短尾與斷尾現象與80/20法則的分析

  19. 圖3-8 長尾的三大主要促動力量

  20. 長尾理論的引申 • 在配銷方面:要提供各種不同方式的產品組合、不同的定價、不同的通路來吸引各式各樣有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 在連結供給與需求方面:要提供更好的分類、搜尋、篩選、推薦機制來讓消費者快速的找到其所需的獨特產品。 • 在生產大眾化方面多讓客戶「自己動手」參與產品的製造設計、評鑑、評論,一方面讓消費者有參與感並可增加產品與服務的內容與價值。

  21. 新競爭法則:正回饋法則 • 基本概念「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即「透過網路效應,一個越過關鍵多數門檻的產品,會由於網路外部性的因素,而使得產品的價值愈來愈大,進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如此不斷地良性循環,終至形成獨占與全勝的結果。 」 • 著名例子: • IBM PC vs. Apple Mac • VHS vs. Sony Beta • MS IE vs. Netscape • Blue DVD vs. HD DVD

  22. 圖3-10 正回饋的輸贏曲線

  23. 報酬率遞增法則 • 即當供給增加時,由於邊際成本提高及消費者因數量增加所產生的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因此價格會降低,廠商的邊際報酬率也會下降。 • 然而在資訊產品特殊的成本結構及正回饋的效應下,廠商供給愈多,形成網路效應,需求會愈大,再加上許多產品的規模經濟,及邊際成本趨近於零(MC→0),因此產生了「供給愈多,成本愈低;賣得愈多,利潤愈大」的所謂報酬率遞增的特色。

  24. 維基經濟學架構 • 主要背景 • 需求面:面對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組織內少數專業員工所能產生的創新研發力量與績效,無法與全世界相比。 • 供給面:讓分散世界各地的社群同儕,可以方便的貢獻、傳達、協同創造新知。 • 架構(Tapscott & Williams, 2006)

  25. IT對組織的影響:鑽石模式的運用 • 四個構面是互動的。如技術的改變會影響任務的執行方式;組織分工、協調、決策結構的改變也會影響IT的採用等; • 強調IT技術的改變一定要配合新的任務、人及組織結構,才可以從舊的平衡狀態達到另一個新的平衡狀態。

  26. IT對組織影響-鑽石模式的運用

  27. IT如何支援跨組織連結-5C」: • 連結(Connection) :利用IT的網路科技,與外部相關組織做有效的連結,來支援彼此的即時互動。 • 溝通(Communication):利用網路連結的基礎,使用支援溝通的工具提升跨組織間便利的溝通等。 • 商務(Commerce):利用標準化、整合化的IT來進行供應鏈的合作,或利用EC平台來進行B2C、B2B的商務交易,或利用CRM來支援顧客關係保留的提升。 •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利用連結與溝通的基礎,組織間可透過跨組織資訊系統(IOIS)來互相合作,或使用同步協調的e化IT,來與策略夥伴執行跨組織同步的協同規劃、設計及行銷策略。 • 社群(Community):利用上述IT科技與供應商、顧客、策略夥伴形成網路型的虛擬式組織或虛擬社群來共同討論與分享商務資訊與知識,而組成一個生命共同體。

  28. 圖4-8 IT支援組織與價值網路

  29. IT與組織結構設計-代理成本 • 由於企業主與代理之間目標的差異所造成的成本 • 監督成本:企業主為了要監督代理人或管理者為了監督員工,所花費非生產性的額外成本; • 束縛成本:代理人為了應付監督,所要額外從事非生產性的表單製作等工作所花費的成本; • 殘餘成本:以上兩者外造成企業主損失的其他成本,例如政治鬥爭等。

  30. IT的進步,許多控制導向的IT,例如MIS、ESS、ERP等可快速的蒐集、分析企業的經營績效、員工的生產力,而降低代理成本IT的進步,許多控制導向的IT,例如MIS、ESS、ERP等可快速的蒐集、分析企業的經營績效、員工的生產力,而降低代理成本 而導致每個管理者可以更有效的管理更多的人,此即管理控制幅員(Span of Control)及更多的功能,減少中階管理層次,使得組織扁平化。 圖4-10 代理成本與企業規模

  31. IT與組織流程的影響 • 組織流程 • 為了完成一個任務,提供價值給顧客的一些活動的整合。一個流程是跨部門的甚至跨企業的,是平行整合的,例如訂單處理會牽涉到各部門的資訊分享與分工合作,不可能是單一功能部門能獨立完成。 • IT的改變 • 工作自動化:以IT取代流程中原來人工的作業。 • 流程合理化:重新檢視、改善或設計一個有效率的流程來降低瓶頸。 • 企業流程再造(BPR) •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32. IT對組織流程的影響 • 企業流程再造(BPR):過時的流程必須從根本完全推翻,重新設計。產生的績效較高,但衝擊、風險、抗拒也相對提高。 •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由於突破性技術的出現,推翻了原來企業經營模式的本質與根本的假設,是一種不連續性、跳躍式的改變。

  33. IT與全面品質管理TQM • 就是企業為了改善產品與作業流程的品質,提升客戶的滿意度,所進行一種全面性、持續不斷、漸進式的全面學習與改善的策略。 • 主要品質目標: • (1)無瑕疵的作業; • (2)進度上的掌握; • (3)降低產品發展的週期時間; • (4)降低成本等, • IT是TQM的必要條件,TQM在技術面的重要核心工作,都有賴於IT的支援

  34. 波特的策略理論 • 企業要達到競爭優勢必須: • (1)有效的擊退來自市場的五大壓力; • (2)有效的強化本身內部價值鏈(Value-Chain)上的各個活動與活動間的整合; • (3)必須能形成成本領導、差異化與集中的三大競爭策略;如以IT的投資來講,必須有達到以上這些條件的IT投資才能提升競爭優勢

  35. 波特的競爭力模式 • 企業的生存受到五種壓力的威脅: • 現存產業內的競爭對手。 • 潛在的進入者 • 潛在的替代品 •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 競爭力模式隨著網路經濟而產生演變

  36. 圖5-2 波特的價值鏈模式

  37. 表5-1 對價值鏈內各活動效率的支援

  38. 波特的競爭力模式與IT • 成本領導策略(Cost Leadership):即利用提供相同的產品價值給顧客,但價格比競爭對手更低。 • 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即企業選擇一或數種對顧客有價值的需求,以自己優勢的資源能力,「單獨」滿足這些需求,因而造成其產品/服務與其他對手在顧客的認知上產生差異化,使顧客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溢價)來購買。 • 集中策略(Focus):是指企業將競爭重點集中在滿足某一特定的市場區隔或利基的需求。這個特殊的市場利基可能以地理、顧客的型態或產品線的區隔來定義。採取集中策略的公司由於專注在小範圍的產品,同時其常能比大型公司更快速地創新產品,不論在成本、品質、功能、服務上都具有相對優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