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第四章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第四章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善与恶. 第二节 荣与辱. 第三节 良 心. 第四节 正 义. 第一节 善与恶. 一、善恶价值 二、道德恶的本质 三、道德恶的根源 四、道德恶的类型及其表现 五、道德恶的制裁及社会对策. 一、善恶价值. 1 、 善恶价值的含义 :是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行为、事件的利害、吉凶、好坏的概括反映。. 2 、 善恶价值的根据 :善恶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一定的经济关系,也就是一定的利益关系。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善与恶 第二节 荣与辱 第三节 良 心 第四节 正 义

  2. 第一节 善与恶 一、善恶价值 二、道德恶的本质 三、道德恶的根源 四、道德恶的类型及其表现 五、道德恶的制裁及社会对策

  3. 一、善恶价值 1、善恶价值的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行为、事件的利害、吉凶、好坏的概括反映。

  4. 2、善恶价值的根据:善恶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一定的经济关系,也就是一定的利益关系。2、善恶价值的根据:善恶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一定的经济关系,也就是一定的利益关系。 一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规定着人们的利益关系,同时也规定着善恶评价的客观标准。 对善恶价值的评判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5. 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客观标准最终必须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对当时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6. 二、道德恶的本质 1、表现为心术不正的行为,对社会或他人利益的损害。 2、道德恶是对合乎德性的社会秩序的破坏。 3、恶是对道德自由的践踏。

  7. 三、道德恶的根源 1.社会根源:造成人的自私和损人利己恶性的社会条件,归根到底在于私有制。 2、个体认识根源:价值观的错位。一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错位;二是索取与奉献关系的错位;三是本能与人格关系的错位;四是现实与理想关系的错位。 3、心理根源:欲望的放纵。 4、社会控制原因:社会约束的失度。

  8. 四、道德恶的类型及其表现 1、物欲型的道德恶:为满足强烈的物质欲望,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占取公私财富的行为恶。 2、权欲型的道德恶:醉心权力,不择手段,或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把个人权力置于社会意志之上。主要表现是渎职、失责、受贿和残暴。

  9. 3、情欲型的道德恶: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不择手段。3、情欲型的道德恶: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不择手段。 4、名欲型的道德恶:为了名誉而不择手段、伸手抢名、欺世盗名。

  10. 五、道德恶的制裁及社会对策 1、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必须对作出道德恶的行为予以必要的谴责和制裁,促使作恶者醒悟,通过反省和忏悔,达成内心深处的悔过自新。

  11. 2、从社会角度来看,道德恶的制裁还必须有有效的社会性措施。必须注意如下几点:2、从社会角度来看,道德恶的制裁还必须有有效的社会性措施。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第二,实施合理的道德奖惩。 第三,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第四,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

  12. 第二节 荣与辱 一、荣与辱的内涵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3. 所谓荣誉,是指个人在履行义务之后受到社会的赞扬、肯定,从而内心获得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上的满足。所谓荣誉,是指个人在履行义务之后受到社会的赞扬、肯定,从而内心获得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上的满足。 所谓耻辱,是指人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厌恶从而在内心深处所产生的羞愧、内疚和遗憾。 一、荣与辱的内涵

  14. (一)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实质: 1、荣辱观: 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在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5. 2、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2、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16. 第一,“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 “八荣八耻”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第三,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7.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 3、 是培育新时期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二)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战略意义

  18. 第三节 良心 一、良心的本质 二、良心的形成 三、良心的作用

  19. 一、良心的本质 1.从内容上看,道德良心是现实社会要求的反映,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最先提出了良心的概念,他认为:良心就是人所具有的天赋道德心,亦即仁义之心。

  20.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许多伦理思想家就开始了对良心的思考与研究。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良心的概念。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许多伦理思想家就开始了对良心的思考与研究。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良心的概念。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认为:良心是伦理特质,“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21. 卢梭说: 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叫做良心。

  22.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良心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也是人对其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生活中形成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尽的社会义务的认识和感受。

  23. 2.从形式上看,良心的表现形式是良知、良情、良意的有机统一。2.从形式上看,良心的表现形式是良知、良情、良意的有机统一。 良心的构成有三种成份: 认知(良知):指认识和理解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体系,并且据此对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评判。

  24. 情感(良情):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对一定行为的动机、倾向和结果的赞成与不赞成、喜爱与厌恶、同情与冷漠的情感体验。情感(良情):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对一定行为的动机、倾向和结果的赞成与不赞成、喜爱与厌恶、同情与冷漠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良意):它集中体现在人们的道德意志上。

  25. 良心是良知、良情、良意的有机统一,三者互为因果,互相配合,良知是基础、良情是关键、良意是源泉。良心是良知、良情、良意的有机统一,三者互为因果,互相配合,良知是基础、良情是关键、良意是源泉。 良心的使命就在于唤起人们的善恶、爱恨的正义感,而这种正义感的培养必须奠基于良知的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良意的支持与扶助。

  26. 从整个社会生活来考察,良心是多层次的:分为一般良心、个人良心、职业良心和阶级良心等从整个社会生活来考察,良心是多层次的:分为一般良心、个人良心、职业良心和阶级良心等

  27. 二、良心的形成 1、对体现着社会要求的是非、善恶的理性认知。 2、对应尽的道德义务的情感认同。 3、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意志决断。

  28. 4、在长期为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形成善以为人的信念,形成明确的、稳定的良心。良心一旦形成,其行为向善就会成为习惯,最终直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9. 三、良心的作用 1、作用方式:它以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实践,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理智的。 直觉作用:是指良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甚至是下意识的本能、顿悟的瞬觉、朦胧的幻感、模糊的预感,使人的行为沿着一定的轨道进行。

  30. 理智作用:是指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的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理智作用:是指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的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31. 2、作用的表现: 良心对主体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 在人们的行为之前,良心起着选择与命令的作用

  32. 在人们的行为进行过程中,良心是道德导向,对人们的行为行进方向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在人们的行为进行过程中,良心是道德导向,对人们的行为行进方向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 在人们的行为之后,良心是内在法庭,起着审查和评价作用。

  33. 第四节 正义 一、正义的含义 二、正义的必要性 三、正义问题上的争论 四、正义的实现(以平等为目标)

  34. 一、正义的含义 正义(公正),它们既是法律上的范畴,也是伦理学范畴。 作为伦理规范主要指公平与尊重,公平指依据合理的制度和恰当的标准评价和对待人;尊重则指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承认人的目的性和独立性。

  35. 1、公正是公民的政治合约 首先,公正是政治性的,是社会成员为了构筑一个稳定的社会所认可的最基本的准则。 其次,社会分配既包括社会分配的结果,也包括社会分配的过程。 第三,既然公正是世俗的政治标准,它就必然是民主讨论和妥协的结果。

  36. 2、公正分为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 由于以下几点理由,我们必须关心社会分配的结果: 首先,所谓起点平等不过是幻想而已。 其次,结果的不平等往往会反过来影响起点的平等。 第三,对结果的关注还因为,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个人负担一定的责任,而一个人要负担责任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37. 所谓个人公正,既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优良品德,主要表现为个人在为人处事时,能以当时社会的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公允办事,从而保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所谓个人公正,既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优良品德,主要表现为个人在为人处事时,能以当时社会的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公允办事,从而保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 所谓社会公正,主要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等的合理性的要求和判断。 3、个人公正和社会公正

  38. 二、正义的必要性 1、从制度约束的角度看:正义或公正在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关系、建构社会秩序等方面意义重大。社会制度的设计、法律的制定应该体现“正义”的道德理念 。 2、从底线伦理的角度看:完善的东西有时甚至常常是不正当的,精神纯化,无私利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忠诚献身等等若不以正义道德为基础,为底线,那么它们会制造最黑暗、最野蛮、最狂热的不道德现象。

  39. 三、正义问题上的争论 1、罗尔斯:正义即公平 2、诺齐克:正义即权利 3、麦金太尔:正义即美德

  40. 四、正义的实现(以平等为目标) 1、人身权利的均等分配 2、基本物品的均等分配 3、其它物品的功利主义分配 4、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41. 思考题: 1、道德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谈谈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对道德恶进行必要的制裁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良心的本质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良心如何对道德主体的道德生活起调节作用的? 3、正义的含义是什么?正义如何在社会中实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