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备课思考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备课思考. 华盛虹溪中学 许春香. 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 —— 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 —— 钱梦龙 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 —— 王荣生.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 —— 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tro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备课思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思考 华盛虹溪中学 许春香

  2. 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 ——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 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 ——钱梦龙 • 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 ——王荣生

  3.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 ——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 • 诗歌与散文欣赏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 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 •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 ——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 三个依据: • 1.学科指导意见; • 2.选修教材; (包括编者意图和课后的探究•讨论题) • 3.最新考纲

  5. 两种方案 • 1.两者兼顾型: • ①选修的诗歌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诗歌鉴赏 • ②选修的散文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文言文阅读 • 说明: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力求系统;当然如果从由浅入深的角度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也未尝不可。

  6. 2.两者结合型: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交叉进行2.两者结合型: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交叉进行 • 一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 • 二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形象(意象、意境、情感) • 三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语言兼及其它 • 四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实词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 五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虚词、句式 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 • 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断句、翻译 文中的观点态度 说明:这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一、枯燥。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分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个人的看法,第一种方案比较好处理;第二种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些。

  7.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 • 误区四:不能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 1.积累(素材):作者魅力;诗文光辉 • 学生习作: •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雨中读古诗》

  8. 2.模仿(语言、构思) • 模仿有高下之分: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 就古代散文来说,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 … • 仿《如梦令》写的《高三剪影》: 昨夜挑灯夜读,早起不知去路。试问走读生,为何精神抖擞?知否,知否?我等日渐消瘦。 • 仿《项脊轩志》写的《老屋》

  9. 3.创新(局部、整体) • ①.“文本素描” 积雨辋川庄作 •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

  10. 学生习作: • 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绿油油的麦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之外。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现。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 • 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么精美的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丛万木,终于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夏日似乎在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丽。……

  11. ②.“文本改编” • 以下是李商隐《无题》中的一二联,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说明写作。(6分)(改编自台湾高中写作教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说明: • ①本诗写情,但无一字及情。诗中借百花残、蚕吐丝、蜡炬成灰等具体意象含蓄表露出内心缠绵浓烈的情思。请将这四句诗改写成白话文,宜讲求文字的精致与文气的流畅。 • ②将古典诗改写成白话文时,不必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处理,原诗所描述之人、事、物、时空背景都不宜忽略,叙述者的口吻、人称也不应改动,有时要增加局部描写以补足情境。 • ③本诗写情,情感缠绵浓烈,意境蕴藉有味,改写的文字应该忠实保留这种氛围,以与原诗相映。

  12. 命题说明:改写是一种以某篇现成作品为基础,按照写作要求,在对原文形式或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所写出的新作品。改写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命题说明:改写是一种以某篇现成作品为基础,按照写作要求,在对原文形式或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所写出的新作品。改写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

  13. 学生习作: • 冲破了障碍,排除了阻挡,好不容易我们才能见面。相聚,对我们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短暂的片刻,我们也格外珍惜。而当面临离别之时,我内心痛楚哀伤,就像东风不再,原本受春气滋养的花朵顿时凋零一般。 • 还记得蚕总是不断吐丝,就像我对你的眷恋,直到生命步上尽头才会终止;此时此刻,对你思念不尽,又像案上燃烧的蜡烛,我以不停的泪水耗尽生,直到烧成灰烬才无泪可流。 •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我们不能相伴相守,只好独自愁苦,让思念如利针刺进心坎,时时牵扯,时时挣扎。我希望你知道,虽然我的身远在天涯,但我的心永伴你身边。

  14. ③.“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文”征文活动 • 学生习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 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 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 • 清馨怡人,淡远悠扬。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弯纯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一片苍茫的绿叶。 • 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和歌。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 • 王维安在?问石泉,无语,只是默默流。

  15. ④.“感动中国”古代诗人颁奖辞写作 李白 • 豪放不羁的诗人: • 一壶清酒,挥洒出一片豪放,一支墨笔,涂抹出大唐的盛世之风。在文学的长河里,你是一朵奇葩,你的诗,是这奇葩永久的芬芳,踏着水中的月华,你已远航。 • 醉卧长安,那是你的无奈;壮志难酬,那是世俗的失败。淡淡墨痕,抒写着前无古人的豪迈;滴滴香酒,浸润着失落的雄心。把酒问天,叹人生无奈;豪情一笔,诗传万古流芳。

  16. 诗坛霸主谪仙人: • 一星升起,他灿烂得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 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李太白,谪仙哉! • 他是盛世游子,拿着酒杯走遍了大江南北。把酒望月,昨天他被风风光光迎进皇宫,今天他却挥了挥衣袖,潇潇洒洒在外得自游荡。举杯消愁,玉盘珍馐他不看一眼,仕途与他无缘;对酒当歌,诗,酒才是他的挚友。他是中国诗史上的辉煌篇章,他是中国诗的代言人!

  17. ⑤其它(综合等) • 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 • … …

  18. 示例 •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片段: •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的。

  19. (五)、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注意与整本书的融合(五)、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注意与整本书的融合 • 误区五:不能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 文本只是范例,只要典型,皆可以为我所用。用足教材,为学而用,从古人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 学科指导中即非常重视单元与单元间的整合,如古诗部分第二、三单元的自主赏析第一条都明确规定与前一单元的联系。 • 青青翠竹,全身皆宝。积涓涓细流,成滔滔江河。

  20. 二、单元解读 • 关于前言 • 个中精要地交代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及每册选修课的三维训练要求 • 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与学的重点都被一一廓清 • 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

  21. 单元内容设计 • 可利用课本的助学系统加深、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欣赏 • 1.利用单元“赏析指导”,丰富欣赏知识,印证欣赏体验,借鉴鉴赏方法 • 赏析指导(短文):总领 • 赏析示例(诗作):示范 • 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教师指导下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 • 推荐作品: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22. 2.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常识。2.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常识。 • 3.利用“赏析示例”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学习欣赏方法。 • 4.利用“探究·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开展研究性学习。 • 说明:“探究·讨论”的对象有词语含义、语言艺术、诗篇结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对比阅读等。

  23. 如《梦游天姆吟留别》课后的的“探究·讨论”涉及词语理解、表现手法、人生态度,其第三题是: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如《梦游天姆吟留别》课后的的“探究·讨论”涉及词语理解、表现手法、人生态度,其第三题是: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 其第四题是: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 可以借助“探究·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

  24. 5.利用“相关链接”接触前人诗论词论,丰富欣赏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加强比较阅读。5.利用“相关链接”接触前人诗论词论,丰富欣赏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加强比较阅读。 • 诗论词论 • 比较阅读 • 相关研究网站,如“李白研究”专门网站:http://www.guoxue.com/lbyj/lbyj.htm

  25. 单元教学重点 • 1、把握好“纲”,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习什么。 • 2、抓好“点”,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 3、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再篇篇必帮扶,步步不松手。 • 4、理清“线”,当学生学完一“部”后,附有“概述”,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感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于这条“史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26. 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 • 诗歌部分:14课时 •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示例:2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赏析示例:1课时 自主赏析:3课时

  27. 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 • 散文部分:17课时 •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2课时 《庖丁解牛》: 2课时 《项羽之死》: 3课时 •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伶官传序》:2课时(☆) 《祭十二郎文》:3课时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课时 •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 2课时 《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1课时

  2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29.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 1、以意逆志: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 •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 说明: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30. 2、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2、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 •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 说明: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如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②尽量积累诗人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全面掌握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流程,以及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③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力求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31.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 3、探究诗旨的步骤 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进而把握其意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 说明:诗歌欣赏中,我们要把从诸如表现手法等形式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变成一种习惯,由习惯升华为一种能力;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全部内蕴。

  32.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 • 1、置身诗境:主要从诗歌形象(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的方法 •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 ①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 • 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 ③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 a.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 • b.对整篇优美、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 c.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33. 例:《旅夜书怀》 •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 似沙鸥 •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 概括+具体描绘 • 2、缘景明情:主要从想像中的意境入手,去感受、体会、推想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诗人的情感的方法。 •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 ①描绘自然图景 (抓关键词、句分析景物特点) • ②想象诗人形象 •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 ③追溯诗人感情 •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 • ④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 (采用总分结构)

  34. 3、把握诗境的步骤 • ①、“置身诗境”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 • ②、“缘景明情”则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诗人述志达情所借助的意象,并且根据连缀的不同方式,借助联想、想象来实现对诗境的品味。 •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

  35.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体会声韵) • “欣赏指导”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 解读:教材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并列举了五言诗、七言诗一般有的节拍,从而“按节拍朗读”。 • 可能存在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依然用自己惯有的 “经验”,仅仅关注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甚而灌输,而忽略如何去“体会声韵”。

  36. 如何体会声韵? • 1.准确理解:定准基调 •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 2.真切揣摩:展示韵律 • 吟诵的变化: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轻重;音速的徐疾等 •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37. 3.深入品味:读出味道 • 意味、情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 用心感悟文本时,要在品味揣摩,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美读,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叶圣陶) • 4.反复诵读 •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 • 美读(情感朗读)

  38. 示例 • 《第三单元诵读指导》 • 江苏省公开课《登高》

  3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40. 总体设想 • 整合“寻觅文言津梁”,重点有别: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 •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散而不乱, →融会贯通 气脉中贯;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41.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 误区一:眼中只有“形象”,忽视“创造” • 创造怎样的形象?怎样创造形象? •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如《项羽之死》,既要通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误区二: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

  42. 创造形象 •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 ( 如:《过小孤山大孤山》) • 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如:《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 • 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 (如:《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 • 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 (如:《项羽之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 (如:《祭十二郎文》)

  43. 2、形象不同,方法不同 • 山水游记类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细致真实的描绘。 • 哲理型散文——《庖丁解牛》——用寓言故事来讲道理,生动的场面和传神的神态描写。 • 史论散文——《阿房宫赋》——铺叙、夸张、渲染的赋体特征,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作用,描摹形象的手段(如繁笔和简笔的配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 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形象刻画;精湛典型的场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44. 诗文有别 • 注意教材“赏析指导”第二段中“诗文有别”这一教学提示,重视赏析示例文后导引分析的这一段文字: •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凌空飘扬,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脚踏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 在此建议教师在教一个单元、乃至一册书之前,悉心地去研读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编排体例、意图,以及教学要求。

  45.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 思想情感脉络? 提要钩玄 •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 沉思力索 融会贯通(探究·讨论) 反复推敲 • 关于提要钩玄: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语出韩愈的 《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 指学习记载史事的书(资料性的书)必须提出它的要领,学习立论的书(理论性的书)必须探究它的精义。

  46.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章法 注重学法 注重积累 注重比较 注重模仿 关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

  47. 怎么模仿?——尝试是条思路 • 议论文性散文可尝试学写《六国论》和《伶官传序》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如《六国论》的总分式结构,对比、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其论证周密、说理清晰的逻辑性和文中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激切的抒情文气完美融合等写法. • 抒情性散文可尝试学写《祭十二郎文》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抒情线索,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以骨肉至情贯串始终的写法。 • 记叙性散文可整合第三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叙事)《项羽之死》(写人)的写法。

  48. 怎么模仿?——仿写是条思路 • 浅层的可以仿其形:“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过清论》 • 高明的可以仿其神: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 再笨一点的,先让他背出来再说…… • 篇章可仿,片段可仿,字句可仿……

  49.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借影”“写照”“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 • 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50. 三、对教材内容调整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 • 一是选择——从各单元(专题)中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 • 二是选择后重组——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专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