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第六章 遗传重组

第六章 遗传重组. 染色体的遗传差异主要由两种 机制产生,一种是 突变 ,一种是 遗传重组 。 损伤修复、适应环境、加速进化. 遗传重组:指 遗传物质 的 重新组合 ,其共有的特征是 DNA 双螺旋之间 的遗传物质发生 交换 。遗传重组的存在确保了遗传物质代与代之间基因组的重排,从而形成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 遗传差异 。 只要有 DNA ,就会发生重组。 重组不只是在 减数分裂 和 体细胞核基因 中发生,也在 线粒体基因 间和 叶绿体基因 间发生 。. 重组可分为四类( DNA 序列、蛋白质因子). 第一节 同源重组. 一、概念和特征.

tuw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遗传重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遗传重组

  2. 染色体的遗传差异主要由两种 机制产生,一种是突变,一种是遗传重组。 • 损伤修复、适应环境、加速进化

  3. 遗传重组: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其共有的特征是DNA双螺旋之间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遗传重组的存在确保了遗传物质代与代之间基因组的重排,从而形成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遗传重组: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其共有的特征是DNA双螺旋之间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遗传重组的存在确保了遗传物质代与代之间基因组的重排,从而形成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 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 重组不只是在减数分裂和体细胞核基因中发生,也在线粒体基因间和叶绿体基因间发生。

  4. 重组可分为四类(DNA序列、蛋白质因子)

  5. 第一节 同源重组

  6. 一、概念和特征 1、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指联会(配对)的DNA同源序列之间相互交换对等部分的过程。 2、特征: ◘ 涉及同源序列间的联会配对,且交换的片段较大 ◘ 存在重组热点 ◘ 需要重组酶,酶可以利用任何一对同源序列为底物 ◘ 同源区越长越有利于同源重组的发生

  7. 细线期 ◘ e.g. 真核生物减数分裂时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细菌的转化, 转导,接合,噬菌体重组。 合线期 粗线期 双线期 终变期

  8. 双倍体染色体交换

  9. 二、进行同源重组的基本条件 (1)发生同源性重组的两个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必须是相同或非常相似的。 • 同源性重组常常只发生在两个DNA分子中的相同部位。

  10. (2)双链DNA分子之间互补碱基进行配对 • 两个DNA分子的链之间互补的碱基配对确保重组只发生在同样的基因座之间。 • 在该部位两个双链DNA分子通过链之间互补的碱基配对被维系在一起称为联会。

  11. (3)重组酶 • 参与重组反应的酶保证重组的顺利进行。 • 重组过程中,每个分子的链首先断裂,然后进行修复和连接,两个DNA分子之间发生交换;重组完成后,重组分子的解离和释放等过程均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

  12. (4)异源双链区的形成 • 同源性重组时,在两个DNA分子之间互补碱基配对的区域称为异源双链区(heteroduplex region)。

  13. 三、同源性重组的分子模型 • 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重组模型是1964年由Robin Holliday提出的Holliday模型。 • 即将发生重组的两个DNA分子同一个部位的两个单链的断裂,从而引发重组。 • 两个断裂单链的游离端彼此交换,形成两个异源双链,然后末端连接形成Holliday连接体(Holliday Junction)。

  14. Holliday中间体 分支迁移

  15. 一旦Holliday连接体形成后,它能进行重排从而改变链的彼此关系。这种重排称为异构化,因为在此过程中没有键的割裂。一旦Holliday连接体形成后,它能进行重排从而改变链的彼此关系。这种重排称为异构化,因为在此过程中没有键的割裂。 • 一旦形成Holliday连接体后,就能被拆分。

  16. Holliday结构形成的分子机制 • 双链侵入模型(前面已介绍) • 单链侵入模型 • 双链断裂修复模型等

  17. 3 5 5 3 单链入侵模型, 即Meselson-Radding模型 Loop泡的切除 切断 3 5 吸收碎链 链置换 链同化 单链侵入 分支迁移

  18. 双链断裂修复模型

  19. Holliday的异构化 Holliday结构一经生成即可不断地处于异构化

  20. Holliday中间体的拆分

  21. Holliday模型

  22. 异源双链区的修复,发生基因转换

  23. 粪生粪壳菌的基因转变现象 G 黑色 + C T 灰色 g A

  24. ×

  25. 环状DNA分子的重组过程

  26. 第二节 位点专一性重组 • 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在特殊序列对之间,这一重组型式最早是在λ噬菌体的遗传学研究中发现的。 • λ噬菌体有两种存在型式:裂解状态和溶源状态。两种类型间的转换是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实现的。

  27. 一、位点专一性重组 (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1、概念 发生在专一序列而顺序极少相同的DNA分子间的重组。 2、特征: 不丢失或合成DNA,只是发生DNA的整合。 需要位点专一性的蛋白因子参与催化过程。

  28. 二、λ噬菌体DNA的整合与切除 • 为了进入溶源状态,游离的 DNA必须整合(intergrate)到细菌DNA中去;而为了从溶源状态向裂解状态转化,原噬菌体DNA则必须从细菌染色体DNA上切除(excise)。 • 整合和切除均通过细菌DNA 和λDNA上特定位点—附着点(attachment site,att)之间的重组而实现。

  29. 细菌染色体上的附着点(attλ)称为attB,含有B、O、和B’三个序列(BOB’),长度约25bp。 • 突变后可以阻止λDNA的整合。 O序列

  30. λ噬菌体的附着位点称attP,由P、O和P ’三个序列组成,长度约为240bp。 其中O序列是attB 和attP所共有的,序列完全一致,称核心序列(core sequence)。是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的地方。 O序列

  31. 噬菌体的整合和切除 1. λ-DNA对E.coli的整合: 2. λ-DNA从E.coli的切离: Int + BOP’—POB’ (原噬菌体) POP’ (噬菌体) BOB’ (细菌) IHF Int,Xis + POP’ (噬菌体) BOB’ (细菌) BOP’—POB’ (原噬菌体) IHF

  32. 3、整合过程 ◘ 整合后的附着位点为 attL(BOP’) attR(POB’) ◘ 整合位点---attB、attP 切除位点---attL、attR ◘ 整合过程需要Int 和IHF共同作用

  33. 4、λ噬菌体DNA的整合机制 • λDNA的整合涉及到attB 和attP的核心序列DNA链的割裂和重接,重组交换位点相距7bp。 • 首先在attB 和attP位点上产生同样的交错切口,形成了5’-OH和3’-P的末端。两个核心区的断裂完全相同,连接过程不需要任何新DNA的合成。 • 在整合反应中,互补的单链末端交互杂和、连接并完成整合过程。

  34. int IHF Xis

  35. ◘ 整合体及其作用 整合体(intasome)--- Int和IHF结合到attP时的复合物 ◘ 整合体捕获attB 说明----- a、attB和attP的最初识别靠Int 识别两序列的能力 b、两序列的同源性在链交换时为 重要因素

  36. Int蛋白能切断DNA,并使它重新连接,进而使holliday结构拆分 ◘ 重组时attP和attB部位交叉断裂,互补单链末端进行交叉杂交

  37. 第三节 转座重组

  38. 一、转座子概述 1、概念 可以直接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进而影响到与之相关基因功能的遗传因子。 • 2、发现和发展 • A. Emerson 1936 Marcus . M. Rhoabes • 玉米果皮、糊粉层花斑突变 • 1947 冷泉港实验室(美) Barbara McClintock • 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不稳定遗传机理

  39. 3、转座重组的特点 • 不依赖供体序列与靶位点间序列的同源性,发生于非同源序列之间。 • 依赖于转座区域DNA的复制和转座酶的催化。 • 转座插入的靶位点并非完全随机(插入专一型)。 • 某些转座因子(Tn3)对同类转座因子的插入具有排他性。 • 转座子的切除与转座将产生复杂的遗传学效应。

  40. 二、原核生物转座子种类 简单转座子(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 复合转座子 共同特征: a)两端有20~40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 b)具有编码转座酶(transposase)的基因 1、插入序列 最简单,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的正常组分 命名: IS+编号(鉴定类型) 长度 700~2000bp

  41. 两端IR为转座酶的识别位点

  42. 2 kb 25 kb Tn3 IR TnpA Res TnpR AmpR IR 38bp 38bp 转座酶 regulator β- 内酰胺酶 2、复合转座子 大小 Tn / TnA family l 具有IR、转座酶基因、 调节基因(解离酶)、抗抗生素基因 lTn1 (AmpR) Tn2 (AmpR) Tn3 (AmpR) Tn4 (AmpR StrR) Tn5 (KanR) Tn6 (kanR) Tn7 (StrR TmpR) Tn9 (CamR) Tn10 (TetR)

  43. 特点: 插入靶位点后会出现靶位点的正向重复(3~9bp)

  44. 三、转座子的转座机制及模式 (复制型、非复制型) 1、复制型转座模式 ◘ 实质:转座子元件被复制并被移动到受体位点,最终转座过程 扩增了转座子的拷贝(供、受体) ◘ 需两种酶: 转座酶(作用于原拷贝两末端) 解离酶(作用于复制后的拷贝) ◘ 模式:

  45. 1. 共合体形成 切口-连接-复制 2. 拆分

  46. 2、非复制型转座模式 供体上最终产生双链断裂 供体位点如不能被修复则有致死效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