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第八讲 唐文化圈的形成

第八讲 唐文化圈的形成. 一、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二、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三、唐朝文化之西传 四、唐代的外来文明. 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 ——《 新唐书 》 卷三七 《 地理志一 》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 凡突厥、吐蕃、回鹘以盛衰先后为次;东夷、西域又次之,迹用兵之轻重也;终之以南蛮,记唐所繇亡云。 ——《 新唐书 》 卷二一五上 《 四夷传序 》. 582—630. 582—657. 744 — 840.

ulf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讲 唐文化圈的形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讲 唐文化圈的形成 一、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二、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三、唐朝文化之西传 四、唐代的外来文明

  2. 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凡突厥、吐蕃、回鹘以盛衰先后为次;东夷、西域又次之,迹用兵之轻重也;终之以南蛮,记唐所繇亡云。 ——《新唐书》卷二一五上《四夷传序》

  3. 582—630 582—657

  4. 744—840

  5. 一、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的居民区的出现 唐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约合今5.6至6.6亿亩) ——《汪籛隋唐史论稿》 唐前期人口峰值大概在8000万—9000万之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6.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汉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区比较 西汉 唐 郡国 密度 今地 州 密度 今地 密度 人\平方公里 《中国人口发展史》 郁林 0.56 广西 营 0.06 辽宁 合浦 0.81 广西 瓜伊沙西庭 0.16 新疆 牂柯 0.84 云南 肃 甘 0.33 甘肃 南海 0.96 广东 灵盐夏胜 0.59 宁夏陕西内蒙 交趾 1.02 越南 邕 0.64 广西 时间 新建 今属 时间 新建 今属 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36年 汀州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52年 太平县 安徽 740年 歙州 安徽 754年 浦阳县 浙江 《隋唐五代简史》

  7.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社会财富积累扩大 天宝时,每年国家向农民征收“粟则二千五百余万石”。 ——《通典》卷六 “天宝八年(749),凡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 ——《通典》卷一二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校量。 ——《元次山集》卷九《问进士第三》

  8.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洛阳含嘉仓 粮窖遗址及砖铭 现存粮窖287座,最大的口径约18米,深近12米,最小的口径约8米,深约6米,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

  9.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推广 南方水田耕作农具已初步形成整套体系,曲辕犁(江东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至此,我国犁耕基本定型。 直辕犁 二牛抬杠 江东犁复原模型

  10.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铁镵(山西省天镇县出土 长28厘米、宽21.4厘米) 所谓二牛抬杠,是一根长长的辕从犁梢一直延伸到牛的肩部,顶端安设一根横木杠架在两头牛的肩胛上,犁地很不方便。现在改为向下弯曲的辕,配合犁槃、曲轭,淘汰了横杠直轭,缩短了犁辕长度,减轻了架压的重量,并且可以自由转动,操作起来自由灵活,又可以役使一头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是犁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缪启愉

  11.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配套工具基本完备,水田耕作农具已初步形成整套体系。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使用的耕具有犁、爬(耙)、砺礋(zé)、磟(lù)碡(dú)。犁之后,用爬(耙)碎土块,去杂草,再用砺礋或磟碡碾平田面,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chào),由是形成了耕—耙—耖一整套技术措施。 《中国农业技术史稿》

  12.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现代江南农具 犁 耙 磟碡 耖

  13.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以前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表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云南 合计 汉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56 三国 2 10 1 1 1 1 3 3 2 24 晋 4 1 2 2 3 1 2 1 16 南北朝 1 3 8 4 2 1 1 20 隋 9 4 3 1 1 1 2 4 2 27 唐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254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14. 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稻田休闲制 稻田一年一作制 江南出现稻麦复种制 北方普遍实行两年三熟的轮作复种制 李伯重 著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15. 二、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堀敏一

  16.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 本 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

  17.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今山东蓬莱) 遣唐使航线图 (今浙江宁波)

  18.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 本 公元 船数 人数 公元 船数 人数 太宗 630 玄宗 717 4 557 高宗 653 1 121 733 4 594 654 2 752 4 500 659 2 肃宗 759 1 99 665 代宗 777 4 778 667 779 2 781 669 德宗 804 4 805 武周 702 文宗 838 3 500 日本遣唐使表

  19.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遣唐使船

  20.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吉备真备(693-775) 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 空海(774-835) 随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 弘法大师空海像

  21.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空海书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

  22.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鉴真(688-763) 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 “如一灯燃百千灯”。 ——《唐大和上东征传》 鉴真和尚像 日本唐招提寺藏

  23.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遣唐使一行四处搜寻书籍,汲取唐的文明成果,然后将它们携带回国,然后日本开始学习和吸纳唐的制度与文化,并根据大宝令之规定,试图构筑以天皇为中心的小中华帝国。基于唐礼形成的仪式也开始为维护以天皇为中心的朝廷秩序服务。 ——古濑奈津子

  24.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 本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25.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长安城 平城京 整体布局都是方形城廓;宫城位于中轴线北端;棋盘式街道划分里坊;宫城正门及门前大道都以“朱雀”命名。

  26.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 本 中央: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 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 一台:弹正台 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位阶制:

  27.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 本 法律: 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 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 教育: 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经济: 班田制 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

  28.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新 罗 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徼”之外,新罗力求消灭对手、实现统一而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 ——王小甫 663年,灭百济。 668年,灭高句丽,新罗完成统一。

  29.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新 罗 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 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 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30.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新 罗 政治制度 中央: 仿照唐中书门下设执事省,其下设六部。 地方: 州——郡 经济制度 仿照唐之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照唐实行租庸调法和户籍制。

  31.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新 罗 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诸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 ——《三国史记》卷三八

  32.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新 罗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 ——《三国史记》卷四七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耶? ——《三国史记》卷一○

  33.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杨鸿烈 著 高明士 著

  34. 三、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 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置安西都护府。 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 、焉耆 、于阗 、疏勒 )。 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高昌故城遗址 丝绸之路的打开

  35. 唐朝文化之西传 乾陵六十一王宾像

  36. 唐朝文化之西传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 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37. 唐朝文化之西传 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入藏壁画

  38. 唐朝文化之西传 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金城公主像

  39. 唐朝文化之西传 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石堡城 小勃律 吐蕃 龟兹 焉耆 疏勒 于阗 唐

  40. 唐朝文化之西传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41. 唐朝文化之西传 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 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 唐在西域势力达到顶点。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42. 唐朝文化之西传 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 据《珍闻谐趣之书》等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的中国人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在撒马尔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纸坊。造纸术在九世纪传入埃及,而后有长足的发展。十世纪以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中心,造纸由此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43. 四、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 著

  44. 唐代的外来文明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 著

  45. 唐代的外来文明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46. 唐代的外来文明 《大唐西域记》

  47. 唐代的外来文明 天台宗 智顗 《法华经》 法相宗 玄奘 《成唯识论》 净土宗 善导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华严宗 法藏 《华严经》 禅宗 菩提达摩 《楞伽经》、《金刚经》 密宗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 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 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