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潛水裝備類別與產業發展

潛水裝備類別與產業發展. 休憩三 B 羅翊文 SS960033 陳亞琪 SS960038 傅雅君 SS960050 黃鈺涵 SS960061. 一、潛水裝備與科技應用之討論. 不同的潛水方式,須要不同的裝備,例如:浮潛的配備一般稱為「輕裝備」,大致上是指:面鏡、呼吸管、套鞋、蛙鞋、手套、防寒衣等。 水肺潛水的配備則稱為 『 重裝備 』 ,顧名思義必須負荷沉重的裝備,除了輕裝備外,還有氣瓶、簡稱 BCD 的水中浮力調整裝備、呼吸調節器、水中三用儀錶、配重帶、潛水刀、手電筒等。.

ulla-blair
Download Presentation

潛水裝備類別與產業發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潛水裝備類別與產業發展 休憩三B 羅翊文 SS960033 陳亞琪 SS960038 傅雅君 SS960050 黃鈺涵 SS960061

  2. 一、潛水裝備與科技應用之討論 • 不同的潛水方式,須要不同的裝備,例如:浮潛的配備一般稱為「輕裝備」,大致上是指:面鏡、呼吸管、套鞋、蛙鞋、手套、防寒衣等。 • 水肺潛水的配備則稱為『重裝備』,顧名思義必須負荷沉重的裝備,除了輕裝備外,還有氣瓶、簡稱BCD的水中浮力調整裝備、呼吸調節器、水中三用儀錶、配重帶、潛水刀、手電筒等。

  3. 潛水裝備種類(續)

  4. 潛水裝備種類(續) 面鏡:欣賞水底世界的窗戶。 蛙鞋:使游動不費力。 呼吸管:水肺潛水員在水面休息或游動時使用,以節省     氣瓶中的空氣。 潛水衣:保持身體溫度,並防止碰傷及擦傷。 浮力調整裝置:在任何深度保持中性浮力。 調節器:將水肺氣瓶內的空氣減低到可用的程度。 綜合儀表:將時間,深度,方向,溫度及空氣供應量綜      合在一起,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 水肺氣瓶:供水中呼吸之用。

  5. 潛水裝備種類(續) 調節式浮力救生衣 (BC) 調節器 Regulator

  6. 潛水裝備種類(續) 潛水儀表Instrument Console 氣瓶Cylinder or Scuba Tank

  7. 潛水裝備種類(續) 潛水電腦表Diving Timepieces 配重帶Weight Belt

  8. 潛水裝備種類(續) 潛水刀Diving Knife 潛水裝備袋Gear Bag

  9. 二、國際潛水裝備之發展 • 早在2800名年前,米索不達文化全盛時期,阿茲里亞帝國的軍隊用羊皮袋沖氣,由水中攻擊敵軍,這也許就是潛水的老祖宗了。 • 距今1700個年前,就已經有了海邊漁夫在海裡潛水捕魚的場面描寫。 • 到了1720年,一個英國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潛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進行海底打撈。

  10. 潛水裝備之發展(續) • 1854年年首次在日本出現頭盔式潛水,是從水上接幫浦運送空氣的機械潛水。 • 1924年開始使用玻璃做潛水鏡,並利用幫浦從水面上吸取空氣的“面罩式潛水器” ,是水肺潛水器材的前身。 • 在二次世界大戰,開發了一種特殊軍事用的“空氣罩潛水器” ,採用的是密閉循環式,並有空氣瓶的裝置。 • 二戰末期,法國開發了開放式“空氣潛水器”。

  11. 潛水裝備之發展(續) 近幾年來由於潛水器材的進步,帶動潛水運動蓬勃發展,投身於潛水和喜歡潛水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由於潛水運動日益流行,許多潛水組織應運而生。 目前世界上的潛水組織有好幾百個,由於經營策略和方法上的不同,其知名度,普及率,國際化等的程度有所差異。

  12. 潛水裝備之發展(續)   休閒潛水在陸上發展已約有四十年的歷史,但在台灣估計最多也只有十五年的時間。台灣休閒潛水活動在軍事法令開放以前,一般人民都很難去接近這些受到保護與限制的潛水環境,一直到1987年海岸線禁令解除,人們才較有機會去接近這些區域(Hwang,2003)。

  13. 三、國內潛水產業發展探討 • 台灣四周環海,在沿海地區發展休閒遊憩活動,條件理想,是為台灣休閒遊憩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之ㄧ。 • 遊艇、衝浪、風浪板、獨木舟、帆船、潛水、賞鯨等水域活動仍尚未普及。 • 因此,為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前往渡假,應將水域活動發展成普及的休閒遊憩活動,儘速立法。 • 然而,台灣的水域活動因受限於法令的問題,至今仍無法普及化。

  14.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一、 國人親水觀念及游泳能力尚待加強   實施週休二日之後,使得國人對於休閒運動需求的選擇也愈來愈多。特別到了夏天,許多人更熱衷從事水域運動。但是民眾對於親水觀念及游泳能力均不熟稔,導致溺水事件頻頻發生。

  15.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二、 海洋運動軟硬體設備不足   我國目前因為缺乏海洋運動場地整體之規劃,加上法令條件之限制,適合開發建港地點幾乎已建為漁港或為他用。另外,臺灣地區目前計有34處海水浴場,除部分劃歸國家風景特定區外,大多數皆由地方政府負責開發經營,因經費及人力之不足,導致部分設施乏人管理而荒置,且欠缺優良之軟、硬體設施,殊為可惜(行政院,2002)。

  16.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三、受限總體環境條件未能突顯特色   就我國總體環境而言,無論本島或離島的環境皆四面環海,實有許多可發展水域運動之地點,然而受限過去封閉體制,皆未能全面開發(廖尹華、蔡協哲,2004)。加諸兩岸緊張關係並未改善,且政策仍偏重於對陸域活動之發展,海洋運動發展尚未被視為主體事務。

  17.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四、欠缺海洋運動人力資源之培養   國人從事海洋運動人口倍增之際,而經營者與指導者品管機制尚未建立。近年來潛水、水上摩托車等運動休閒項目逐漸盛行,各項管理措施尚未完備,經營者及指導者仍欠缺專業知能。(行政院體委會,2002)

  18.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五、缺乏海洋運動整體行銷推廣策略   運動行銷的觀念方興未艾,但海洋運動仍未為我國主流之運動。因此,各地方政府海洋運動之推廣除了辦理相關海洋活動外,就行銷策略而言稍嫌無整體及長遠之規劃,致無法見諸於國際媒體。

  19.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六、海洋運動事權政策機關未能統整   海洋運動事務範圍廣泛,但就我國目前情形而言,未能有統合性之協調統整規劃機制。在海洋運動工作推行上,常發生各就其事之情形。例如:現行之海洋運動政策分別有體委會、教育部、內政部、交通部及各地方政府等在推動,事權並未統一。

  20.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七、相關海洋運動法令不符現況所需   現行「船舶法」、「小船管理規則」及「船舶丈量規則」雖經多次修訂,由於各項設備標準之備註事項存有認知差異,民眾頗有微言,例如航海家劉寧生購置美國帆船,至今無法變更為我國籍,對海洋運動發展形成阻礙(行政院體委會,2002)。

  21. 臺灣推行海洋運動面臨之問題 八、海洋運動生態保育及安全觀念有待建立   由於現階段國內對潛水、衝浪、帆船、水上摩托車及動力小艇等項目,雖訂定相關管理辦法,但民眾往往只顧遊玩,且相關業者卻漠視法令自行營業與辦理活動,因而對海域景觀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與污染,隨之而來之意外事故頻傳,尤其是溺水事件造成可觀之損失。

  22.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一、全面提升國人游泳能力   配合教育發展政策,藉由學生游泳基礎能力及水中自救能力之培養,推動校園水域運動。建議政府相關機關除了能全面推廣學生游泳能力外,也可以設一套針對全國國民之游泳能力檢測證照制度,並給予獎勵誘因,以增進國人對游泳之認識與技術能力,更可貼近我國海洋立國的水域運動精神。

  23.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二、建構優質海洋運動環境之條件   為充分利用我國四面環海的特有環境,結合人文、生態、自然與地理,以開發臺灣特色之海洋運動。另外透過公部門單位,能寬列經費,以充實及改善現有海洋運動場地設施,評估國內適合設立海洋運動示範之場地,由本島逐步擴展至離島及外島,以建構完整海洋運動休閒遊憩網。

  24.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三、積極辦理各類型海洋運動賽會   我國極具海洋運動發展之優質環境與條件特色,是理想之各類型海洋運動賽會舉辦之地點,政府應積極爭取或辦理全國性或國際性之海洋運動賽會或活動,以提升觀光、旅遊及休閒之人口。同時透過資訊交流與分享,擴大國際交流層面,以接軌國際,提高臺灣海洋特色能見度。

  25.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四、落實海洋運動經營管理人才培育   應有系統地進行海洋運動專業人力資源分析,海洋運動專業領域的人才培育,有計畫地協助各級學校及民間組織培育優質經營管理人才,以提升國家海洋運動產業競爭力。並深入瞭解地方海洋運動特色,結合觀光及休閒產業,發展浮潛、潛水、衝浪、滑水、帆船、動力小艇、海泳及風浪板等各項適合國人休閒之海洋運動,以廣泛開發海洋運動人口。

  26.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五、建置海洋運動行銷資訊系統 建置資訊化的海洋運動管理行銷系統,可以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功能,傳播全世界。在科技數位化的國際社會中,建立海洋運動行銷資料庫,可加速海洋資訊的累積、擴展及流通利用,可提供快速、正確、有效的海洋資訊與諮詢服務、支援決策並協助各項海洋事務之推展。

  27.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六、建置事權統整之聯繫平臺   為能建構權責相符之統合機構,應以系統化及科學化之方式,整合各項海洋運動行政事務,建立事權統籌之機構,以使政策規劃與實務執行上能完全銜接,亦能藉由職能分工的規劃,形成更有效能的聯繫及推動平臺。

  28.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七、修訂不合時宜之海洋運動法規   以往我國對海域活動之法令,管理重於輔導。政府雖先後發布「臺灣地區近岸海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遊艇管理辦法」等法規作為海洋活動管理規範。現行海洋活動之船舶、浮具管理,仍受「船舶法」、「小船管理規則」及「船舶設備規則」等規定限制,無法全面性的推廣。因此,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海洋運動法令及規範修正事宜。

  29. 臺灣推展海洋運動可行之策略 八、加強宣導海洋運動之安全觀念   為強化國人海洋運動安全觀念,應從學校教育著手,鼓勵各級學校發展具有特色的海洋課程或活動,並將安全教育納入課程之中,以建立民眾對海洋運動安全的基本認識,以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30. 參考文獻 •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海洋運動發展計畫。 • http://www.sac.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Quarterly154/p4.asp • http://www.bbd.com.tw/bbd21.htm • http://worldofdiving.org/node/4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