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台江地區人文地理環境變遷 張 伯 宇 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2012.9.25

台江地區人文地理環境變遷 張 伯 宇 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2012.9.25.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 (1). ◆台江可能由古稱之「大江」 、「大灣」  或「台窩灣」演變而來。 ◆清康熙 22 年 ( 1683 年) 林謙光 《 臺 灣紀  略 》 :「由中而入,一望平原三十餘里  ;層巒聳翠,樹木蓊茂,即台灣澳之所  在。而澳外復有沙堤,名為崑身。自大  崑身至七崑身止,起伏相生,狀如龍蛇  。復有北線尾、鹿耳門,為台灣之門戶.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 (2).

umek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江地區人文地理環境變遷 張 伯 宇 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2012.9.25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江地區人文地理環境變遷張 伯 宇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2012.9.25

  2.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1) ◆台江可能由古稱之「大江」 、「大灣」 或「台窩灣」演變而來。◆清康熙22年(1683年)林謙光《臺灣紀 略》:「由中而入,一望平原三十餘里 ;層巒聳翠,樹木蓊茂,即台灣澳之所 在。而澳外復有沙堤,名為崑身。自大 崑身至七崑身止,起伏相生,狀如龍蛇 。復有北線尾、鹿耳門,為台灣之門戶

  3.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2)  ;大線頭、海翁窟,為台城之外障。舡 之往來​​由鹿耳,今設官盤驗。」「北線 尾與安平鎮城相連,與赤嵌城相對;復 有大線頭、海翁崛,為台灣之外障。鹿 耳門與北線尾相連,船隻出入之處;是 台灣之大門戶也。」◆清康熙61年(1722年)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鹿耳門衝突海口,大線頭高

  4.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3)  據沙洋。雞籠城下,颿指閩安;琉球社 外,舟通呂宋。至如北線尾、中樓仔, 夜靜潮平;海翁窟、漚汪溪,春明浪秀 。 」◆乾隆12年(1747年)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台江在縣治西門外。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壠、茅港尾。」

  5.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4) ◆道光27年(1762年)余文儀《續修台灣 府志》:「台江在縣治西門外大海,由 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于此,南至 七鯤身,北至蕭壠茅港尾,舊志不載, 今據沈文開輿地圖考增入。」◆道光年間李元春《台灣志略》:「台江 在邑治西門外,汪洋渟滀,可泊千艘。 南至七鯤身,北至諸羅蕭壠、茅港尾,

  6.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5)  內受各山溪水,外吞大海。」◆道光10年(1830年)《台灣采訪冊》: 「台江在邑治西門外,南至七鯤身,北 至柴頭港溪、新浮埔溪,西吞大海。」◆同治年間《台灣府輿圖纂要》:「台江(已成陸地):在縣大西門郭外。在昔各山溪之水澳聚於北,汪洋渟蓄,可泊

  7.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6) 千艘。尋因道光間防夷,填塞海口。不數年,由安平鎮漸次沙漲,直連大西門郭外;『志』所謂『安平晚渡』者,今 成坦途。」◆清代文獻多稱鹿耳門港內之水域為台江 ,北界約至今佳里,南界約至今台南的 灣裡或高雄茄定的白沙崙。西側自北而 南以北門嶼、南鯤鯓汕、海翁汕、隙子

  8. 台江內海範圍與變遷(7)  嶼、北汕尾島、安平島、一鯤鯓至七鯤 鯓為屏障,東側岸線大致沿行柴頭港、 大橋、洲仔尾、竿寮港、加弄港、西港 仔港、含西港、卓加港至下山仔腳。

  9. 台江地區的海岸地形(1)-沙洲 ◆因波浪和海流的作用而在近岸地帶堆積 成的堤狀地形稱為沙洲,其沙源主要來 自於陸域。◆在低潮時亦不與陸地相連的沙洲稱為濱 外沙洲,簡稱沙汕或汕。◆由於在海上遠觀濱外沙洲形如鯨魚背部 ,故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常見「鯤鯓」

  10. 台江地區的海岸地形(2)-沙洲  之地名。「鯤」義為鯨魚,「鯓」本作 「身」,指稱隆凸之背部。

  11. 台江地區的海岸地形(3)-潟湖 ◆濱外沙洲與濱線間的水域稱為潟湖,俗 稱「內海」,漲潮時外海海水可由潮流 口流入潟湖;退潮時潟湖湖水亦可由潮 流口流出外海。◆潟湖內水流能量較低,利於泥沙沈積, 淤積後面積逐漸縮小,可發育成沼澤型 的海岸濕地,或終至陸化。

  12. 台江地區的海岸地形(4)-潟湖 ◆荷蘭人繪製的地圖上將台江內海標記成 「’twalvis been」。荷蘭語中 walvis乃 「鯨魚」之意,been是「骨頭」之意。 疑為「海翁窟」轉譯過程中,「窟」與 「骨」音誤錯譯所致。

  13. 改繪自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之先期規劃成果報告,2010)改繪自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之先期規劃成果報告,2010)

  14. 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繪製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之先期規劃成果報告,2010)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繪製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之先期規劃成果報告,2010)

  15.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http://www.anida.tw/susiangki-curhgo.htm

  16.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http://www.ettoday.com/2007/10/25/11427-2177300.htm

  17. 康熙年間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盧嘉興,1965)康熙年間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盧嘉興,1965)

  18. 康熙年間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林文漲,1996)康熙年間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林文漲,1996)

  19. 乾隆年間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盧嘉興,1965)乾隆年間的台江內海地圖(引自盧嘉興,1965)

  20. 十七世紀的台江內海(引自張瑞津等,1997) 大湖期的台江內海(引自南瀛探索,2006)

  21.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部路線

  22. 台灣竹枝詞(郁永河,1697) 鐵板沙連到七鯤,鯤身激浪海天昏。任教巨舶難輕犯,天險生成鹿耳門。雪浪排空小艇橫,紅毛城勢獨崢嶸。渡頭更上牛車坐,日暮還過赤嵌城。編竹為垣取次增,衙齋清暇冷如冰。風聲撼醒三更夢,帳底斜穿遠浦燈。耳畔時聞軋軋聲,牛車乘月夜中行。夢迴幾度疑吹角,更有床頭蝘蜓鳴。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23. 台灣竹枝詞(郁永河,1697) 青蔥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芭蕉幾樹植墻陰,蕉子纍纍冷沁心。不為臨池堪代紙,因貪結子種成林。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唇間盡染脂。惡竹參差透碧霄,叢生如棘任風搖。那堪節節都生刺,把臂林間血已漂。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

  24. 台灣竹枝詞(郁永河,1697) 肩披鬢髮耳垂璫,粉面紅唇似女郎。馬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臺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25. 日治時期的台江地區地圖(引自http://www.ettoday.com/2007/10/25/11427-2177300.htm

  26. 台江內海的變遷原因和遺跡(1) ◆台江內海的淤積、陸化主要與曾文溪的 改道有關。◆今日之七股潟湖、四草湖、鯤鯓湖等三 處鹹水潟湖為昔日台江內海遺跡。◆今日之古台江內海範圍內之主要沙洲自 北而南有青山港沙洲、網仔寮沙洲、頂 頭額沙洲、新浮崙沙洲、曾文溪河口離

  27. 清領與日治時期曾文溪下游河道的變遷 (引自張瑞津等,1997)

  28. 清領與日治時期曾文溪下游河道的變遷(引自張瑞津等,1997)清領與日治時期曾文溪下游河道的變遷(引自張瑞津等,1997)

  29. 1904年與1928年的七股潟湖與北門潟湖(引自王超國,2009)1904年與1928年的七股潟湖與北門潟湖(引自王超國,2009)

  30. 1985年與1999年的七股潟湖與北門潟湖(引自王超國,2009)1985年與1999年的七股潟湖與北門潟湖(引自王超國,2009)

  31. 20世紀台江地區的海岸線變遷(引自張瑞津等,1996)20世紀台江地區的海岸線變遷(引自張瑞津等,1996)

  32. 今日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沙洲群

  33. 台江內海的變遷原因和遺跡(2)  岸沙洲和台南城西濱海沙洲。◆陸化過程中形成了濕地,包括國際級的 曾文溪口濕地、四草濕地和國家級的七 股鹽田濕地、鹽水溪口濕地。

  34. 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濕地

  35. 安南區的台江十六寮(1) ◆安南區舊稱「菅仔埔」,係浮覆地,土 壤鹽分高,初為菅芒遍布的埔地。◆安南區內的「台江十六寮」(中洲寮、 五塊寮、公親寮、和順寮、南路寮、陳 卿寮、溪頂寮、草湖寮、布袋嘴寮、新 寮、總頭寮、學甲寮、溪南寮、溪心寮 、本淵寮、海尾寮)是台江內海浮覆陸 化後形成的聚落。

  36. 安南地區的新舊行政區劃(引自http://163.26.21.11/annai/main2.htm

  37. 台江十六寮(引自http://163.26.21.11/annai/main2.htm

  38. 安南區的台江十六寮(2)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六寮、 中洲五塊公親寮、和順南路陳卿寮、總理前衙溪頂寮、草湖布袋嘴新寮、總兵鎮守總頭寮、學甲溪南溪心寮、鹽田官衙本淵寮、大道公廟海尾寮。

  39. 安南區的台江十六寮(3) ◆十六寮由來其一說源自保甲制時當地的 十六保。◆十六寮由來二說源自於境廟的界定,包 括媽祖宮(天后宮)、四草(大眾廟) 、本淵寮(朝興宮)、海尾寮(朝皇宮 )、十二佃(南天宮)、十三佃(慶興 宮)、溪心寮(保安堂)、新寮(鎮安 宮)、總頭寮(興安宮)、布袋嘴寮(

  40. 安南區的台江十六寮(4)  代天府)、外塭(和濟宮)、中州寮( 保安宮)、五塊寮(慶和宮)、和順寮 (慈安宮)、陳卿寮(保山宮)、溪頂 寮(保安宮)(石萬壽,1981)。◆十六寮由來第三說源自於清光緒13年(1888年)台灣設省時的行政區劃,包括 外武定里的安順寮、海尾寮、溪頂寮、 溪心寮、十三佃、本淵寮、總頭寮、中

  41. 安南區的台江十六寮(5)  州寮、布袋嘴寮、十二佃、五塊寮、和 順寮與西港仔堡的公親寮、學甲寮、青 草崙、土城子。◆安南地區浮覆後的土地拓墾移民大多來 自於本區南、北的鹽分地帶,較少見來 自當時商業較為發達的府城,屬二次移 民。

  42. 安南區的台江十六寮(6) ◆土地的拓墾以本區東北部最早,之後向西推進,再轉向南邊發展。

  43. 安南區聚落形成時期(引自陳素雯,2005)

  44. 北台江地區聚落之形成(1) (引自陳素雯,2005)

  45. 北台江地區聚落之形成(2) (引自陳素雯,2005)

  46. 北台江地區聚落之形成(3) (引自陳素雯,2005)

  47. 北台江地區聚落之形成(4) (引自陳素雯,2005)

  48. 北台江地區聚落之形成(5) (引自陳素雯,2005)

  49. 北台江地區聚落之形成(6) (引自陳素雯,2005)

  50. 北台江地區聚落之形成(7) (引自陳素雯,200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