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第九章 固体燃料燃烧

第九章 固体燃料燃烧. §9.1  煤的燃烧过程. 引言. 煤的结构特点 煤是由很多不同结构的含 C 、 H 、 O 、 N 、 S 的有机聚合物粒子和矿物杂质混合而成,各种有机聚合物粒子之间常由不同的碳氢支链连结成更大的粒子。 煤的燃烧过程:. 干燥 热解及挥发分析出 挥发分燃烧 焦炭燃烧.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当煤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煤先变成塑性状态,失去棱角而使其形状变得更接近于球形,同时开始释放挥发份。. 挥发份释放后留下的是一多孔的炭。热解过程中不同的煤有着不同程度的膨胀。.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unit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固体燃料燃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固体燃料燃烧

  2. §9.1 煤的燃烧过程 • 引言 • 煤的结构特点 • 煤是由很多不同结构的含C、H、O、N、S的有机聚合物粒子和矿物杂质混合而成,各种有机聚合物粒子之间常由不同的碳氢支链连结成更大的粒子。 • 煤的燃烧过程: 干燥 热解及挥发分析出 挥发分燃烧 焦炭燃烧

  3.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当煤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煤先变成塑性状态,失去棱角而使其形状变得更接近于球形,同时开始释放挥发份。 • 挥发份释放后留下的是一多孔的炭。热解过程中不同的煤有着不同程度的膨胀。

  4. 煤的热解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 加热速率对挥发份析出的速率及其成分有很大的影响; • 慢速加热时大部分转化成碳,而快速加热时则得到很小,甚至无碳。 •  煤粒终温对挥发分析出的最终产量影响很大: • 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挥发分产量可高达70%以上,即挥发分并不是一个确定不变的常数。

  5. 煤的燃烧过程 §9.1 煤的燃烧过程 • 挥发份的燃烧 • 焦炭的燃烧 焦炭含量占55~97%,燃烧时间占90%,发热量占60~95%

  6.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燃烧反应过程 • 两相反应的特点:物质在相的分界表面上发生反应。反应的一般步骤: • 以上步骤依次发生。整个反应过程的快慢取决于各步中最慢的一步。 • 反应分子扩散到表面 • 分子在表面发生吸附作用 • 被吸附的分子在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 • 生成物从表面解吸 • 生成物扩散离开表面

  7.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假设碳与氧燃烧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并仿照传热学中对流换热系数α的概念引入对流扩散系数  ,则氧从周围向单位碳粒表面的扩散量可以写为 氧在碳表面处的反应的速度(单位碳粒表面、单位时间燃烧掉的氧量)可表示为 在稳定燃烧状态时,向碳粒扩散的氧量应等于碳粒燃烧所消耗的氧量。因此

  8.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表观速度常数 多相燃烧反应阻力

  9.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多相燃烧反应阻力: 燃烧反应的化学阻力 氧气扩散过程中的物理阻力  根据多相燃烧反应的化学阻力与物理阻力的对比,可将多相燃烧反应分为三类: 动力燃烧、扩散燃烧、过渡燃烧

  10.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动力燃烧:  当化学阻力比物理阻力大得多时,燃烧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故称为动力燃烧。 碳表面上氧气浓度接近于周围气流中氧的浓度。这种情况相当于较低温度下的燃烧情况。此时由于化学反应速度很低,从远处扩散到碳表面的氧消耗得很少,从而使得碳表面氧的浓度等于远处环境中氧的浓度 。

  11.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扩散燃烧:  当化学阻力比物理阻力小得多时,燃烧速度取决于氧分子扩散速度,故称为扩散燃烧 碳表面上氧气浓度接近于零。这相当于在高温下的燃烧情况。此时由于温度很高,化学反应能力已大大超过扩散能力,使所有扩散到碳表面的氧立即全部反应掉,从而导致碳表面的氧浓度为零 。

  12.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过渡燃烧:  当化学阻力与物理阻力在同一数量级时,两者均不可忽略,燃烧工况处于扩散控制与动力控制之间,故称为过渡燃烧

  13.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温度对碳燃烧速率及碳表面氧浓度的影响 碳燃烧速率随温度的变化 1、动力燃烧区  2、过渡燃烧区 3、扩散燃烧区 碳燃烧时其表面氧浓度分布 1—动力区;2,3—过渡区;3—扩散区

  14.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碳燃烧状态的判别准则 谢米诺夫准则: 氧的浓度比:

  15. §9.2 固体碳粒的燃烧 • 气固两相反应理论 • 两相反应的级数-吸附理论 在固体燃料表面,两相反应的级数0~1级。 很小 很大 中值 一级反应 0级反应 n=0~1

  16.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氧的反应 碳粒燃烧的三种模型: 二氧化碳是初次反应产物的模型; 一氧化碳是初次反应产物的模型;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同时是初次反应产物的模型 一般认为碳的氧反应首先生成碳氧络合物,碳氧络合物进一步反应同时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写成化学式即为

  17.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氧的反应   温度不同时,由于反应机理上的区别,生成物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也不相同。比值n/m随温度上升而增大。   在1300℃以下或碳表面氧的分压很低、浓度很小的情况下 氧分子溶入碳的晶体内构成固溶络合物 络合 离解 总的简化反应式

  18.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氧的反应   在1600℃以上: 碳氧反应机理逐步转为由化学吸附引起,络合物不待氧分子撞击就自行热分解 络合 离解 总的简化反应式

  19.  吸附到碳的晶体上形成络合物,然后络合物分解成  ,并解吸离开碳表面。由于  的化学吸附活化能比氧的溶解活化能大得多,因此只有在温度很高时,这一反应才显著起来。 吸附到碳的晶体上形成络合物,然后络合物分解成  ,并解吸离开碳表面。由于  的化学吸附活化能比氧的溶解活化能大得多,因此只有在温度很高时,这一反应才显著起来。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20. 与碳的气化反应十分类似,同样为吸热反应。反应级数为一级,活化能比气化反应的活化能大,约为        。反应进行过程中水蒸气也是经过吸附、络合与分解一系列环节才完成水煤气的生成的。与碳的气化反应十分类似,同样为吸热反应。反应级数为一级,活化能比气化反应的活化能大,约为        。反应进行过程中水蒸气也是经过吸附、络合与分解一系列环节才完成水煤气的生成的。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碳与水蒸气的反应

  21. §9.3 碳粒燃烧的化学反应 • 一氧化碳的分解反应  一氧化碳的分解反应是碳的气化反应的逆反应。这个反应会导致碳的析出,因而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22.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实际上碳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因此反应不仅在外表面进行,而且在碳的内部也进行。 木炭内部的反应表面积为57~114 电极碳为70~500 无烟煤为100 这些数据表明,内部表面对反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3.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若每单位体积碳粒所含内部孔隙的表面积为  ,则对半径为r的碳粒球体,其内外表面积之和为: 当温度较低时内表面上各处的氧浓度都相同,且等于碳粒外表面的氧浓度    碳球的总反应速率为: 式中  为包括了对应内表面的碳球的总反应速度常数

  24.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当碳球温度很高时,内表面上氧浓度接近于零,亦就是碳球内表面停止了碳和氧的一次反应。只有碳球外表面能和氧发生反应。于是氧在碳表面上的总反应速度就变成

  25.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低温时             高温时 令: ε称为反应的有效渗透深度

  26. §9.4 多孔性碳粒的燃烧 • 多孔性碳粒燃烧速率 总反应速度常数: 总反应速度:   考虑碳粒内外扩散作用,同时又考虑了内外表面上化学反应影响的化学反应速度

  27.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碳粒燃烧的一次反应与二次反应

  28.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温度低于800℃时碳粒周围的燃烧情况

  29.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温度在800~1200℃时静止碳粒燃烧情况

  30.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温度大于1200~1300℃时碳粒周围的燃烧情况

  31.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碳粒燃烧随温度变化 1、氧化反应动力区 2、氧化反应扩散区 3、还原反应动力区 4、还原反应扩散区

  32. §9.5 二次反应对碳粒燃烧的影响 • 流动条件下的碳粒燃烧 碳粒表面附近的燃烧情况 1-迎风面;2-背风面;3-回流区;4-火焰锋面

  33.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近似算法(稳定燃烧): 传热与传质完全可以类比,Le=1 Stefan流不是很大时:

  34.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当Stefan流的影响不可忽略时: 扩散方程: 能量方程:   假设没有空间气相反应,则在任何半径上的总质量流均应相等:

  35.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36.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37.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由能量方程亦可求得: 由阿累尼乌斯定律亦可求得:

  38.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烧速率

  39.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40.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当燃烧为纯扩散燃烧时, 碳粒燃尽时间:   碳粒进行扩散燃烧时,碳粒燃尽时间与碳粒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41.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当燃烧处于动力燃烧状态:

  42. §9.6 扩散与动力控制的碳粒表面燃烧 • 碳粒燃尽时间 当燃烧处于动力燃烧状态:   碳粒进行动力燃烧时,碳粒燃尽时间与碳粒直径成正比。

  43.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碳板燃烧过程的影响 假设: • 燃烧过程是一维稳定过程; • 灰分在碳板中均匀分布; • 燃烧时的含灰碳板的温度为定值; • 燃烧反应只在灰层和碳板的界面上进行,不考虑内部燃烧   在稳定燃烧情况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氧扩散量等于碳反应的消耗量:

  44.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碳板燃烧过程的影响 反应物质交换总阻力 外部扩散阻力 灰层扩散阻力 化学反应阻力

  45.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碳板燃烧过程的影响 碳板的燃尽速率:

  46.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球形碳粒燃烧过程的影响

  47. §9.7 灰分对碳燃烧的影响 • 灰分对球形碳粒燃烧过程的影响 扩散控制 动力控制

  48. §9.8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 •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 层燃燃烧 悬浮燃烧 沸腾燃烧

  49. §9.8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 • 层燃燃烧 逆流式(上饲式) 顺流式(下饲式) 交叉式(前饲式) 燃烧状态:大部分燃料在炉栅上燃烧,可燃气体及一小部分细屑燃料则在燃烧室空间内呈悬浮燃烧

  50. §9.8 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 • 层燃燃烧 固定火床燃烧过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