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康熙大帝

萬里扶桑早卦弓, 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 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苦, 耕鑿從今九壤同。. 康熙大帝. 清將施琅攻臺之戰. 主題:軍事戰史 東吳大學軍訓室 張彥之教官. 澎湖海戰前之一般情勢. 清軍一般情勢 明鄭一般情勢. 清軍一般情勢. 1665 年,施琅第一次攻台,途遇狂風,船隻受損,無功而返 1673 年,下令將三藩俱撤回山海關外,導致吳三桂率先舉兵叛亂,是為三藩之亂。海外鄭經亦舉兵響應。 1679 年,清福建總督姚啟聖設「修來館」以廣納明鄭來歸將士

valma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康熙大帝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萬里扶桑早卦弓, 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 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苦, 耕鑿從今九壤同。 康熙大帝

  2. 清將施琅攻臺之戰 主題:軍事戰史 東吳大學軍訓室 張彥之教官

  3. 澎湖海戰前之一般情勢 清軍一般情勢 明鄭一般情勢

  4. 清軍一般情勢 • 1665年,施琅第一次攻台,途遇狂風,船隻受損,無功而返 • 1673年,下令將三藩俱撤回山海關外,導致吳三桂率先舉兵叛亂,是為三藩之亂。海外鄭經亦舉兵響應。 • 1679年,清福建總督姚啟聖設「修來館」以廣納明鄭來歸將士 • 1681年,三藩之亂平,歷時8年,延禍十省 • 1681年7月,李光地上疏力薦施琅,康熙遂派施琅為水師總督征台。

  5. 清軍一般情勢 • 1682年,福建總督姚啟聖多次與台鄭克夾議和,皆不成。乃訂禁海令,禁止與台通商,居所退離海岸線三十里。

  6. 明鄭一般情勢 • 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病逝於安平王城;六個月後,長子鄭經取得正位。 • 1673年初(康熙13年)三藩亂起,靖南王耿精忠約請鄭經會師,並以全閩沿海戰艦許之;鄭經乃率軍渡海抵西征,圖謀光復明朝轉戰多處後,無力後繼。

  7. 明鄭一般情勢 • 1680年初,鄭經大勢已去,率軍倉皇返臺,並遣劉國軒守澎湖。鄭經返臺後聞清廷將有進犯之舉,乃實施人力、物力之動員; • 1681年鄭經死,鄭克塽繼。 • 1681~83年連年乾旱。

  8. 清將施琅攻臺之戰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戰船六百餘艘、將士二萬餘人, 由銅山(今東山)出發,攻略台灣。 明鄭由劉國軒統兵,率鄭氏部眾與東寧水師於澎湖應戰, 施琅評估該部約有船隻一百二十餘,六千餘眾。

  9. 清將施琅 • 1621-1697年,福建泉州晉江衙口人 • 明崇禎年間因戰功任遊擊將軍 • 清兵入關後,追隨鄭成功抗清。為鄭手下一名驍將 • 後因故與鄭不和,鄭殺其父及其弟…施琅降清,與鄭成功對抗 本圖引自台灣海外網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46.htm

  10. 澎湖地區地理狀況 • 澎湖列島共有六十四個島嶼,其中澎湖本島最大,白沙、漁翁(西嶼)次之,吉貝、八罩(望安)、南大嶼(七美)、花嶼等為外圍較大島嶼。 • 部分島嶼、礁石、沙線四面受風,潮來入水,潮退見沙

  11. 澎湖防務 指揮官:劉國軒 砲台共15座(★炮台×1 ★炮台×2) 新舊炮船、鳥船、趕繒雙帆等約120艘。 守軍6000餘。 牛心灣 西峙 四角嶼 媽祖宮 東峙 內塹 外塹 桶盤嶼 風櫃尾 虎井嶼 雞籠嶼

  12. 1683.07.09 清軍抵花嶼、八罩、將軍嶼 主力泊八罩島 鄭軍退守馬宮 北嶼 西嶼 澎湖島 馬宮(馬公) 桶盤嶼 虎井嶼 花嶼 將軍嶼 八罩(望安) 東吉嶼 西吉嶼 南大澳(七美)

  13. 1683.07.10 清軍對馬宮試探性攻擊 鄭軍趁清軍戰船被急流 沖清之際,由兩翼合圍 擊退清軍。施琅被劉國 軒一箭射中右眼,並幾 乎被生擒。 鄭軍小勝 清軍退回八罩島 北嶼 西嶼 澎湖島 馬宮(馬公) 桶盤嶼 虎井嶼 花嶼 將軍嶼 八罩(望安) 東吉嶼 西吉嶼 南大澳(七美)

  14. 1683.07.10 鄭軍宣毅左鎮邱煇以兵法 「半渡可擊,立營未定可擊 、乘虛可擊」三度建議乘勝追擊 ;但劉國軒堅持以逸待勞, 擬賴風起的氣候變化 不戰而勝。 孰料終戰前,竟然風平浪靜。 北嶼 西嶼 澎湖島 馬宮(馬公) 桶盤嶼 虎井嶼 花嶼 將軍嶼 八罩(望安) 東吉嶼 西吉嶼 南大澳(七美)

  15. 1683.07.11 施琅檢討敗戰原因在於「戰船分散掌握困難」,乃採吳英建議, 改以「以眾擊寡」的策略,演成「五梅花陣」。 「五梅花陣」: 以五船結隊圍攻一敵船, 不結隊者為遊兵、奇兵、援兵, 遠駕觀望,相機而應。 桶盤嶼 虎井嶼

  16. 1683.07.12 進取虎井、桶盤嶼 13日施琅親赴內外塹等地觀察形勢,聞雷而喜 14、15日以「老弱驕兵之計」假攻內外塹 16日晨,清軍以一部編組東(奇兵)、西(疑兵)兩支任先遣;主力居中每七艘為一股,分三梯隊;預備隊每四艘為一股共廿股,決戰時置攻勢重點於西翼。 戰至午後鄭軍慘敗,損失戰船二百餘、官兵陣亡近萬、 投降四千餘;劉國軒率小船卅餘艘由吼門突圍逃回臺灣。 內塹 外塹 桶盤嶼 虎井嶼

  17. 劉國軒留守澎湖,雖曾親乘快哨勘察地形、增築要塞砲臺,然僅止於本島為主的附近數島;是以雖「星羅棋布、提防周密」如施琅所謂「堅如鐵桶」,但八罩、水垵澳…等有礁石沙線四面受風無水者,俱不守禦。劉國軒留守澎湖,雖曾親乘快哨勘察地形、增築要塞砲臺,然僅止於本島為主的附近數島;是以雖「星羅棋布、提防周密」如施琅所謂「堅如鐵桶」,但八罩、水垵澳…等有礁石沙線四面受風無水者,俱不守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