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穴位按摩 --- 解壓篇

穴位按摩 --- 解壓篇.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中醫科 黃雪雅. 脈診 1. 中醫四診 : 望、聞、問、切 切診俗稱「 把脈 」,脈指的是血管之動脈,由於血液貫通全身微血管,任何生理狀況都由血液攜帶信息,送達各器官中,故可根據該機制加以診斷。. 脈診 2. 當今中醫多採「 寸口切法 」,是因寸口(即橈動脈腕後淺表部分)正當 太淵穴 ,是五臟六腑的始終。 三部九候 --- 三指計有九種指法 ( 寸、關、尺、浮、中、沉 ) ,偵測之間相對現象 以及一些參考條件,以判斷生理平衡狀況。

Download Presentation

穴位按摩 --- 解壓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穴位按摩---解壓篇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中醫科 黃雪雅

  2. 脈診1 • 中醫四診:望、聞、問、切 • 切診俗稱「把脈」,脈指的是血管之動脈,由於血液貫通全身微血管,任何生理狀況都由血液攜帶信息,送達各器官中,故可根據該機制加以診斷。

  3. 脈診2 • 當今中醫多採「寸口切法」,是因寸口(即橈動脈腕後淺表部分)正當太淵穴,是五臟六腑的始終。 • 三部九候---三指計有九種指法(寸、關、尺、浮、中、沉),偵測之間相對現象 以及一些參考條件,以判斷生理平衡狀況。 • 指位上血脈搏動之深淺、快慢、強弱、齊散等四象,主要有二十八種狀況,分別代表五臟六腑的狀況。

  4. 脈診3 • 切脈 • 一般指左右手腕的寸口脈。(橈動脈) • 從位置再細分為寸、關、尺 • 從表裡細分為 浮、中、沉。 • 稱之為『三部九侯』。 • 亦有從脈象歸納成『二十八脈』,個別皆有其診斷上的指導作用。

  5. 脈診4 • 二十八脈---常見的脈象有二十八種 • 通常指的是: • 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大。

  6. 按摩手法簡介 • 按摩手法中,按法是最常使用,分有指按法、掌按法及肘壓法三種方式 • 指按法 • 是定點穴位按壓,適用於局部部位 • 掌按法 • 是利用手掌根部、手掌合併的方式按壓,適合面積較大且平坦的部位,如腰部、腹部疼痛 • 肘壓法 • 是將手肘彎曲,利用肘端針對定點穴位旋轉下壓,適合指按力道較不足者採用。

  7. *天下第一穴* • 合谷(大腸經) • 手陽明大腸經〔面口合谷收〕 • 位置:拇指與食指掌骨之間 • 與他穴並用,有加強穴位療效的作用 • 按摩合谷穴除可預防視力降低外,也可治療頭痛、鼻炎、高血壓……等症狀,並提高免疫力,是一種健康的養生法

  8. 合谷

  9. 1健腦按摩法 • 基本穴道:百會、印堂、足三里。 • 注意力不集中明顯者,可用四神聰 • 有益髓健腦、交通心腎、寧神定志、通絡止痛、清熱瀉火的作用。刺激這些穴位,能提高大腦細胞皮層的工作能力,迅速消除和預防腦疲勞的作用。

  10. 百會 四神聰

  11. 足三里

  12. 2末梢按摩法 • 指(趾): • 晨起按摩10隻手指(足趾)各6次共10分鐘,可避免早上頭昏昏沈沈,能消除疲勞。因其能刺激遠離心臟的末梢神經,調節身體機能,使人神清氣爽。 • 手指,足趾甲溝兩側多為十二經絡的井穴,因此按壓刺激這些穴位對十二經絡可同時起調節作用。

  13. 3過敏性鼻炎 • 合谷+迎香+印堂 • 左右合谷每次按壓6秒,左右各做6回合 • 迎香以兩手食指,第2指關節背面,同時按壓兩側穴位,每次停留6秒,共6次 • 印堂雙手10指交握,以拇指本節按壓穴位,順時鐘逆時鐘各繞轉6圈,共3回合

  14. 迎香

  15. 4乾眼症 視力模糊 目溢 • 合谷+太陽、睛明、攢竹、承泣 • 太陽:與目外眥及眉尾成三角形 • 睛明:內側眼角 • 攢竹:眉頭 • 承泣:眼下窩 眼球中點直下

  16. 4乾眼症 視力模糊 目溢 • 按摩法 • 雙手掌心對摩100下,至手心發熱 • 掌心覆蓋於雙眼窩,停留10秒鐘 • 重複上述動作連續10分鐘 • 每天早晚各1次

  17. 5失眠 緊張焦慮 • 合谷 +神門(腕橫紋與小指側交點) • 耳神門(耳朵上部)---耳針 • 合谷 +湧泉 • 合谷 + 太衝(大趾次趾交骨處) 抗焦慮,降血壓

  18. 湧泉 • 足心:睡前熱水浸泡雙足10分鐘,按摩足心(即湧泉穴),順逆時針各100下,能補腎健腦。

  19. 6上背痛 • 曲池+天宗

  20. [曲池]

  21. 7腰痛 • 委中+二角明 • 按揉法。坐姿,雙腳平放椅上,雙手指交叉,雙手握大腿兩側,大拇指在上,其餘四指在下,以中指指腹按揉穴道10秒鐘,休息5秒鐘。 • (反覆進行時間):左、右各約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22. 二角明(董氏)

  23. THANK YO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