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我的家鄉:大湖

我的家鄉:大湖. 參考論文:林恩睦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碩士 〈 清代苗栗大湖地區土地的開發 〉. 摘    要. 清代大湖的開發,分成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拓墾前期 : 大致是從咸豐 11 年( 1861 )到光緒 10 年( 1884 )。由新雞隆的墾戶吳定新所主導初墾時期的社會。 第二階段為轉變期: 大致是從光緒 10 年( 1884 )到光緒 15 年( 1889 )。吳定新積極處理界內未墾土地,其方式是合股開墾及辛勞地贈與。撫墾局則招墾大湖未墾埔地,認墾者非常踴躍。佃人移入定居的人口較拓墾前期為多。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我的家鄉:大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的家鄉:大湖 參考論文:林恩睦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碩士 〈清代苗栗大湖地區土地的開發〉

  2. 摘    要 清代大湖的開發,分成分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拓墾前期:大致是從咸豐11年(1861)到光緒10年(1884)。由新雞隆的墾戶吳定新所主導初墾時期的社會。 • 第二階段為轉變期:大致是從光緒10年(1884)到光緒15年(1889)。吳定新積極處理界內未墾土地,其方式是合股開墾及辛勞地贈與。撫墾局則招墾大湖未墾埔地,認墾者非常踴躍。佃人移入定居的人口較拓墾前期為多。 • 第三階段為拓墾後期:大致是從光緒15年(1889)到光緒21年(1895)。關鍵是廣泰成墾號入墾大湖,初引起舊墾等抗議,爆發紛爭,直到光緒15年(1889)3月才正式入墾大湖。廣泰成具「企業化」雛形,並耗費鉅資興築水利 設施,開發南湖山區並以製腦優先 。

  3. 摘    要(續) • 清咸豐11年(1861)後,經過三十餘年,大湖從界外原住民分布的地區,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轉變成漢人生活的社會。 • 作者認為清代大湖的開發的特色有三: • 1.是清代中葉以後的社、經條件改變,使得大湖成為吸引漢人入墾的地區,其中樟腦業的發展更影響整個清代大湖的土地開發。 • 2.清末官府政策改變大湖地區原有的開墾模式,因而使大湖的土地大規模的開發。 • 3.由於大湖特殊的環境,整個清代大部分時間都由單一的大墾戶主導下,進行土地開發。

  4. 主要史料 • 本文所用的資料主要為淡新檔案、地方志、土地申告書配合田野調查。 • 「淡新檔案」方面,由於大湖早期位於內山,入墾前的吳定新只是小墾戶,拓墾初期清朝的官方文獻資料較少。所幸關於光緒 14 年、15 年(1888-1889)間廣泰成墾號籌備時期的檔案—「淡新檔案」第 17339 案中,含有吳家向新竹縣知縣提出的許多稟文及官方批示處理的文書、地圖等,是光緒10年(1884)以後,大湖土地拓墾歷程變遷的重要資料。 • 同治10年(1871)的《淡水廳志》。書中許多內容描述當時內山社會的狀況,如製腦盛況等,是大湖入墾初期,當時社會的重要參考文獻。

  5. 主要史料(續) • 吳子光編成的《台灣記事》,是重要參考文獻。吳子光原是廣東嘉應州客家人,道光年間才渡台,是《淡水廳志》的編輯之一。在<紀諸山形勝>篇裡,他生動的描寫從苗栗經銅鑼、老雞隆、新雞隆到達大湖沿途所見的景觀、地形、村落等。 • 大湖撫墾局委員梁成丹,在清末及日治初期,留下許多與大湖拓墾相關的詩作《臺灣詩鈔》,詩中敘述當時的拓墾狀況,諸如大湖、南湖一帶的農家生活、作物等,是相當珍貴的資料。 • 日治時期的資料,以《大湖庄土地申告書》為主,明治34年(1901)大湖庄土地申告時,由於許多業主權的的爭議,故以「理由書」、「調書」、「調查書」等文書形式, 供日本政府當局判定土地業主時作參考。

  6. 主要史料(續) • 吳定新家族的後裔吳揚麟,在戰後初期留下一本劄記。民國七十年(1981),吳兆玉曾據之寫成《大湖開拓誌》一書, 並未正式出版,書的序文說是吳兆玉根據吳定新家族後人,吳揚麟先生的筆記編訂而成。吳揚麟是吳定連的長子,亦是其事業繼承人,生於清光緒8年(1882),日治時期曾長期擔任大湖庄協議員及大興信用組合理事等職,是大湖重要的地方領導人物,歿於1950年代。文中是以吳家後代子孫的觀點,紀錄咸豐 6 年(1856)至同治 5 年(1866)大湖開墾的歷程,類似族譜所附的家族史。 • 大湖地區的族譜、自傳、碑碣、寺廟沿革 、實地訪查等在地田野資料,有些相當珍貴,足以適度補充正式的文獻資料。

  7. 研究特色 • 研究者利用古地圖,依其研究發現整理重製地圖,以利說明。 • 利用當下社會經濟背景切入說明大湖地區開墾前因。 • 重建大湖地區開墾的特色---單一墾戶主導開發的始末。 • 描述廣泰成墾號的「企業化」經營及多樣化產業並重之特色。 • 利用墾號進墾過程及其先後(金和成及廣泰成)說明大湖地區雙中心---大湖、南湖---形成之源由。

  8. 大湖附近熟番地權分布推測圖

  9. 廣泰成懇區推測圖

  10. 日治初期大湖地區村落分布推測圖

  11. 以上報告 謝謝聆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