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J.S 巴赫 《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 的教学

J.S 巴赫 《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 的教学. 平均律钢琴曲集. 英文名: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德文名: Das Wohltemperierte Clavier. 名词解释. 《 平均律钢琴曲集 》-- 巴赫的两集键盘乐器前奏曲和赋格,每集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和二十四首赋格,用遍各种大小调。. 舒曼将 《 平均律钢琴曲集 》 比喻为“音乐家每天的面包。” 钢琴家汉斯 . 冯 . 彪洛称 《 平均律钢琴曲集 》 为钢琴作品中的“旧约圣经”。. 钢琴作品中的旧约与新约. 旧约 -- 巴赫 《 平均律钢琴曲集 》

van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J.S 巴赫 《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 的教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J.S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

  2. 平均律钢琴曲集 英文名: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德文名: Das Wohltemperierte Clavier

  3. 名词解释 • 《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两集键盘乐器前奏曲和赋格,每集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和二十四首赋格,用遍各种大小调。

  4. 舒曼将《平均律钢琴曲集》比喻为“音乐家每天的面包。”舒曼将《平均律钢琴曲集》比喻为“音乐家每天的面包。” • 钢琴家汉斯.冯.彪洛称《平均律钢琴曲集》为钢琴作品中的“旧约圣经”。

  5. 钢琴作品中的旧约与新约 • 旧约--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 新约—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

  6.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创作意图 • J.S.巴赫在第一卷的扉页上作有这样的说明:“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 巴赫创作的另一目的--用实践证明键盘乐器按“平均律”调音的优点。

  7.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创作意图 • J.S.巴赫的键盘作品,与基督教有着相当的关系,很多作品像是在对上帝做心灵的交流和表达: • “他的手稿上的确写着:‘为了荣耀上帝’。” ——克劳迪奥.阿劳(1903-1991) Claudio Arrau 摘自大卫.杜巴尔著《键盘上的反思》7页

  8. 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 • 将一个八度的音平均分成12个相等半音的调律律制。“十二平均律”的最早发明者是我国明代的乐律学家朱载堉。

  9. 朱载堉(1536--1610),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今安徽凤阳人,我国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父亲是明朝贵族郑恭王朱厚烷。朱载堉发明的研究成果“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在当时未能见诸实行,而是后来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称为“中国的达·芬奇”。

  10.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结构设计 •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从C大调开始,分别用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写成,共有两册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以音级为序大小调间插排列。

  11. 两卷间的区别 卷一:Volume I BWV846-869 写于1722年,时年巴赫37岁,作品比较富有生活情趣。此卷中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情绪比较统一,曲式上比较保守,赋格从2个声部到5个声部都有,有较多小调作品结束在大调上(卷二则没有)。

  12. 两卷间的区别 卷二:Volume II BWV870-893 写作用了四年时间(1738-1742),此时巴赫已经开始走向老年,情绪较灰暗,作品中用了很多咏叹调风格。前奏曲与赋格之间较独立,前奏曲有很多复调因素的声部线条,赋格每首都是精品,带有哲理性,打破了固有的曲式结构,还大量运用了古式奏鸣曲式。

  13. 乐谱版本比较 • Urtex-原版:也称净版,根据手稿编订(没有情绪、速度、强弱标记)。 • Mugellini -慕杰里尼版:编订的指法比较合理,但连线和力度标记的指示太多,音乐情绪过份浪漫。 • Henle -汉勒版:没有太多编者的标记,总的体看指法的编订较好。 • Breitkopf-布莱特科普夫版:指法编订较好。 • Bischoff-比绍夫版:列出了编辑的资料来源和变化。

  14.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及教学要点 •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训练中,首要训练要点有两个: • A、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好不同的声部; • B、准确、优美、突出地演奏出清晰、鲜明的主题旋律线条;

  15.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及教学要点 •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均有两个或以上的声部线条,用不同的音色准确地勾勒好各声部的线条是首要的演奏和教学要点。

  16.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及教学要点 • 表现好声部线条的手段: • 由于《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声部线条的复杂性,准确地保持够各个音的时值,是勾勒好声部线条的有效手段。 • 教学与研究中,指法的合理设计是表现声部线条时另一行之有效的手段。

  17.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及教学要点 •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演奏中,各声部旋律(特别是主题)的歌唱性和音乐化的塑造,也是很重要演奏和教学要点。

  18.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及教学要点 • 演奏中,线条起伏(特别是强弱变化)多以整句间的阶梯式变化和对比为主,不适宜像浪漫主义作品做过多的力度变化渲染。 • “巴赫的审美观出自一个不像现在这么世俗化的世界。渐强和渐弱的种种层次,以及其他曲折变化有损于巴赫的原意。” ——克劳迪奥.阿劳(1903-1991) Claudio Arrau 摘自大卫.杜巴尔著《键盘上的反思》7页

  19.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及教学要点 • 由于作品时代特征的要求, 演奏中踏板的使用不适宜过多,延音踏板的最大用途是在手指无法保持连贯时,协助音的时值保持。

  20. 演奏及教学中最常见问题 • 《平均律钢琴曲集》演奏及教学中,最常见问题和错误是: • 1、声部线条间的区别不够鲜明、含混不清; • 2、背谱容易出错,演奏中断后不易接下去; • 3、音乐形象、性格和风格等不准确。

  21. 有效训练方法 • 《平均律钢琴曲集》训练中,将作品拆分进行单独细节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 A.单独寻找主题练习 • B.单声部练习 • C.单手练习

  22. 有效训练方法——“两两练习法” • A.先将各声部做逐个单独练习; • B.再进行两个声部间的配合练习,分为: • 双手自编指法(主要照顾各声部线条)、 • 双手原样指法(原谱是双手演奏多个声部)、 • 单手指法(原谱是单手演奏多个声部); • C.最后进行所有声部的完整合成。

  23. 有效训练方法——“分手、分声部背谱” • 解决《平均律钢琴曲集》演奏中忘谱和中断后接不下去的问题,使用“分手、分声部背谱”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记忆和完整性的保障度。

  24. 术语概念释义 • 1)主题Theme(英)Tema(意):乐曲中的主要乐思,由较小的动机(motif)组成的基本乐句,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形象。每个赋格都有突出的主题。 • 2)答题Answer:主题乐句的第二次陈述为答题,答题在另外一个声部出现,一般会移高一个五度或移低一个四度(称为纯正答题),移调时并非到属调的称为“守调答题”。

  25. 术语概念释义 • 3)对题Countersubject:伴随主题或答题的对位旋律,第一次出现时一般与答题相对应,在赋格中并非必不可少。 图示1 右:主对(或)2 右:答 左:答左:主对 • 4)对位Counterpoint: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在和谐的织体中结合叫“对位”。各声部都必须是旋律,在旋律和节奏上都有独立性,没有旋律性的节奏上的独立,不能构成对位。

  26. 术语概念释义 • 5)prelude:指一种序奏性的乐章,在巴赫时代没有练习曲,一般把前奏曲当作练习曲使用,前奏曲可让演奏者技巧充分发挥。 • 可分为: 一. 快速音型式.:使用分解和弦或音阶, 有些像触技曲(Toccata)即兴式风格。 二. 舞曲式:与某些舞曲性格相似, 如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得舞曲等。 三. 对位式:以对位手法写成,有时甚至比赋格更多对位。

  27. 术语概念释义 • 6)赋格Fugue(法)Fuge (德)fuga(意): 原为拉丁文“fuga” ,有“追逸”、“循走”的意思,所以也译作“循走曲”。在一个主题上构成的多声部(至少二声部)的对位作品,声部间进行模仿与对答,造成此起彼伏的和谐的旋律线条。主题(可长可短)在开始时以模仿形式引进,在乐曲进行中经常再现。

  28. Fuga的基本写作方式 • 1)、主题在各个声部中轮流出现,其它声部作自由对位。(卷ⅠNo.5 ) • 2)、把在一个声部的主题结尾和另外一个声部的答题相互交织。(卷ⅡNo.2) • 3)、第三种最常用,即在整个赋格进程中,主题和答题一直有一个对位旋律伴随,对位旋律被称作对题。

More Related